副刊

陈再藩:我对节令鼓的未来,
充满期待与想象。

二十四节令鼓是已故陈徽崇与陈再潘两人在1988年的共同创作,由一项《九鼓雷鸣》的庆典开幕表演,渐渐演变为结合二十四气节、书法与广东狮鼓的二十四节令鼓。

时隔28年后的今天,节令鼓的成长已从庆典上热场的配角,跃上剧场舞台成为吸睛的主角,其中发展出来的艺术创作,集合视与听的演出,已超越了隆隆鼓声带给观众的震撼。



“当初,我没有想过二十四节令鼓能发展出这样的成绩,但是以今天的条件作基础,我对节令鼓的未来,充满期待与想象。”陈再藩如是说。

陈再藩为了撰写节令鼓题材的著作,还报读了中文系硕士班,精神可嘉。

新山宽柔中学在1988年成立了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28年后的今天全马已累积了约300支节令鼓队,海内外共超过3万名鼓手,对于一项相对民族古老传统鼓艺较新的鼓乐艺术,如此成绩就连创办人之一的陈再藩都无法想象。

“当初创办二十四节令鼓的初衷,只为有个鼓队在节庆典礼上表演,让大家喜欢,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节令鼓已变成了一种文化、精神与使命。”

2010年开始,随着在发源地新山举办首届两年一度的国际二十四节令鼓节,直接让节令鼓的形象与表演价值大大提升,原本在庆典或开幕礼上当配角的节令鼓,在国际节令鼓的剧场舞台,成为万众瞩目的主角。

具说服力的文化品牌



节令鼓“生父”之一的陈再藩,多年来为擦亮节令鼓品牌不遗余力,办一场需要花费庞大财力与人力的国际节令鼓,并非易事,而说服各个支持单位来协力成就一场盛会,更是需要费劲唇舌。

作为国内第二大都市的新山,整个社会的意识与认知,还是偏向较为保守与局限的心态,殊不知这座城市经过岁月的累积,一些独有的文化面貌,已有足够的条件成为国际上的焦点,二十四节令鼓就是最具说服力的文化品牌。

“把节令鼓放到专场舞台上,是一种形象的改变,配合灯光与舞台背景,呈现出更具冲击力的效果,在这之前,许多赞助单位都不明白,为什么国际鼓节的舞台背景需要用6000令吉来做,而且还是全黑色的,还不能用来放赞助商标志呢!”

冀与政府创造共识

陈再藩透露,每一届的国际节令鼓节,至少需要花费20万令吉来筹办,然而钱从哪里来呢?当然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主办单位得自己想办法。然而,顶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环的节令鼓,政府单位的支持程度有多少?

据悉,之前向文化部要求拨款,当局给了1万5000令吉,让新山的醒狮队、柔佛古庙游神庆典与二十四节令鼓“分享”,只分到5000令吉拨款的节令鼓,还不够订制国际节令鼓节舞台背景那块黑布。

“慢慢来吧,我们与政府之间还需要创造更大的共识,2016年的国际节令鼓节算是有突破,因为被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特区发展局列为10周年庆的活动之一,来自官方的肯定,也是一种认同的力量。”

从不同艺术工作者的眼中,可找到看待节令鼓的新视角。

观众不只是观众,寻找契机推动发展。

有时候,创作的灵感可以来自于看过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聆听过一场喂饱心灵的讲座会,一场集合视与听享受的二十四节令鼓专场演出,何尝不能?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创作,都期待邂逅知音,而知音能带给创作什么回馈,充满千万种的可能。

心态开放产生效果

在文创项目的推广工作上,陈再藩一直在寻找知音人,节令鼓28年来的茁壮成长,不仅仅有知音,也有许多贵人,他认为,文化工作者切勿孤芳自赏,说得白一点,就是不要“自己做,自己爽”,始终要抱着开放的心态,面向群众。

“就好比柔佛古庙每一年的游神庆典,都必须去思考要做些对游神项目发展产生作用的工作,我用6年的时间去请到了中国凤凰卫视的主持人王鲁湘来看游神、做采访,让国际看见我们;节令鼓也一样,必须主动邀请不一样的观众,让我们的文化项目与这些嘉宾产生化学效果。”

陈再藩认为,国际节令鼓节的观众不要太“存粹”,不一样身分、背景、职业的观众,都可能为节令鼓带来新的契机,就好比透过艺术家、作家、舞蹈家、音乐人等文化工作者的眼中,或许会撞击出不一样的火花。

他透露,刚落幕的国际节令鼓节中,几位来自中国的企业领导都受邀出席观赛,首次接触这项中华文化再创造的艺术,每个鼓队精湛的演出,让他们刮目相看。

“一家企业的领导观赏节令鼓演出后,有意成立他们自家企业的鼓队,这就是不同的观众带来的力量,推动二十四节令鼓的发展,也可以是不会打鼓的圈外人。”

轮流承办观摩会

陈再藩认为,节令鼓从创立至今已走过了28年的成长期,目前已迈入成熟期的阶段,对于节令鼓的未来发展,在他脑海中已勾勒出具体架构。

“首先,我们要把两年一度的国际节令鼓节与全国精英赛加以强化,无论在赛制、系统、评审方面都需要精益求精,将这场盛会办得更精彩与有价值。”

基于目前国内的节令鼓队伍,大部分都是在中学,陈再藩希望在大学校园内的节令鼓队,也得以发展开来,因此他将推动马来西亚二十四节令鼓观摩会,让国内拥有节令鼓的大学来轮流承办。

他认为,由中学时期学习节令鼓的鼓手们,在升上大学之后依然能够继续打鼓,因为这些经过中学6年磨练的鼓手,都已是有能力创作、写鼓谱的成熟型鼓手,应继续发展。

“接下来,我也希望协助中国华侨大学主办中国的节令鼓节,他们是中国第一支节令鼓队,成立已经有20年的时间,华侨大学的厦门与泉州两个校区加起来,超过300名鼓手,是世界最大的节令鼓队,最有资格成为主办单位。”

节令鼓集合视与听的演出,超越了隆隆鼓声的震撼力。

结语:
声声不息的目标

二十四节令鼓回首28年来时路,从单纯的鼓乐发展出承载着文化、精神与使命的马来西亚原创艺术,这一段故事既美丽动人,也教人百感交集。

对于节令鼓的未来发展,即使已预见可想而知的困难与考验,节令鼓创办人之一的陈再藩始终抱着信心与希望,一如他所言:这并不是文化沙漠中开出的花朵,我们的条件,可以发展得更好。

我们的条件是什么?来自一代又一代的热血鼓手,来自极力支持与保护节令鼓的华社、默默推动节令鼓发展前进的有志者,以及一个个有待挖掘与开发的支持力量。

任何文化艺术结晶的孕育,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必须经过时间的淬炼与考验,无论是荣耀、赞美与骄傲,还是批评、指教或无感,节令鼓者惯于用谦卑低调的态度默默领受。

而寻觅更好的点子与发展模式,以达到永续经营与“声声不息”的目标,才是二十四节令鼓推动者需要共同去寻找的答案。

反应

 

霹雳

怡圣母玛利亚华小筹款 维修二十四节令鼓乐器

(怡保24日讯)怡保圣母玛利亚中小学董事长拿汀陈帼英表示,该校的华乐及二十四节令鼓演出及比赛涉及庞大经费,董事会决定筹集资金用于二十四节令鼓及华乐的维修、乐器购置及活动等经费,筹款目标定为10万令吉。

她今日出席记者会时指出,为感谢捐献者对圣母华小的支持,学校诚邀1000令吉以上的捐献者于2月8日(星期四)早上8时在学校广场参与启幕仪式,共同迎接2024年甲辰龙年的“华乐绕梁传校誉,鼓声喧天接金龙”活动。

陈帼英呼吁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支持学校,确保团队拥有完备的乐器,发扬华乐与二十四节令鼓的艺术。

何旆騦:参与古乐活动
可深入了解中华文化

校长何旆騦指出,通过参与音乐和古乐活动,学生们不仅可以培养审美情感和音乐才能,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她提到,学校已经获得教育局发放的筹款准证,有效期至12月31日。

家协主席梁卓能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介绍和鼓励更多人了解华乐和二十四节令鼓。

陈帼英叶细叻合捐8千
盼能抛砖引玉

拿汀陈帼英捐献5000令吉,董事叶细叻捐献3000令吉,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如欲获取更多详情,可董事长拿汀陈帼英(电话:05-253 0222)、家协主席梁卓能(电话:012-505 1000)、校友会会长戚敏灵(电话:012-515 5373)或校长何旆騦(电话:013-743 2996)。

出席者包括圣母玛利亚华小副校长李淑卿、副校长陈敏绎、家协理事李杨洋、董事叶细叻以及家协理事张伯乙。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