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张晓卿:利惠区域国
一带一路是华商机遇

张晓卿(左五)与代表团成员于首届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会场前合影。左起为张永胜、常青集团执行董事黄蓉玉、MAFRICA集团董事许云开夫人黄秀兴和许云开。右二起为中国徐工海外经理李雪松、常青集团董事蔡天佑及执行董事张聪。

(云南29日讯)常青集团兼世华媒体集团执行主席丹斯里张晓卿爵士说,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华商应把握一带一路的商机,在推动互利共赢中实现更大发展。

他说,建设一带一路需要新发展思路、科技和智力支撑,华商经济若能有效配置区域智力资源,与科技和资本更好结合,将对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广泛和基础性影响。



厦大分校培养专才

他指出,中国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分校,正可为中国、为亚洲、为东盟培养出有智慧、有能力、有视野,并为一带一路服务的好人才,积极开拓和推进与沿线国家在青年就业的务实合作。

张晓卿今早出席首届中国─东盟企业家论坛“一带一路,亚洲机遇”,受邀发言时一再肯定一带一路是宏观的概念,它是海内外华商共有的机遇。因为华人具有融通中外的重要优势,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华人华商具有独特作用。

“从地理上的一带一路来讲,陆路的新丝绸之路,将横贯欧亚两大洲,更触及非洲的东部及北部国家。一带一路的形成,影响所及,未来将可能促成欧亚经济更进一步的整合和互联互通。

“在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包括整个欧亚及非洲北部,聚居着5000万的华人,占全球海外华人总数的百分之八十。所以我说,一带一路是华商的机遇。”



张晓卿称,追溯华商的历史,可谓极为久远,古时候就有商帮之说,他们跋山涉水,奔走各地,让货品互通有无,打通了各地经济的血脉。

“随着时代的变迁,陆续有更多的华商远渡重洋,到海外开疆拓土,而且卓有成绩。如今,华商遍布全球,在不同区域的经济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积极推动和平共赢

张晓卿赞扬中国秉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积极在推动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

他说,众人能深深感觉到中国覆兴中华的决心,以及他们对于大外交策略的执着与信心;虽然美国花尽力气,挑拨离间,只不过更暴露出它的恶劣品质。

“中国已不是一个甘于任由宰割的弱者,最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在东盟经营得非常努力,已透过经贸文化合作,和东盟各国成为利益及生命共同体,而且中国实施睦邻政策,它在东盟已累积扎实的国家信用;相反地,美国的穷兵黩武,只会勾起东南亚国家以往对美国殖民侵略统治的记忆;越柬寮等印支三国,又想起越战时代,而菲律宾知识分子也想起美国殖民时代的残暴以及新殖民时代的贪婪;相比起来,中国是一个和善的邻居。”

张晓卿表示,最近菲律宾总统杜特蒂宣布,与美国分道扬镳,当更多东盟国家不愿和美国共舞站在一起的时候,这已确切证明了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平衡的最终失败、失效与崩溃。

融通古今连接中外一带一路跨时空构想

张晓卿形容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从历史深处走来,融通古今、连接中外,强调和平、发展、共赢。

他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提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把中国自建国以来的外交推向一个新高点。一个崭新的战略构想于是诞生,在世界政经版图从容铺展─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领导层主动提出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的外交策略,这里包括与美国并起的努力,然而却能让邻国充满疑虑的同时,也期待着一个大国崛起后所带来的契机。”

他说,一带一路的倡议和推动,从质疑到肯定、从虚幻到实体,再到各种学理的建立、论述和演绎,并非一路畅通,毫无滞碍。任何时候,中国都摆脱不了别有用心者的妖魔化和威胁论。但是,如何演绎一带一路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意涵、内容和行动,如何化解别人的敌意和误解,如何展现一个强国崛起的泱泱大度与风范,在一带一路的大框架下,推动人才的整合与文化的交流,开展合作办学,不失为一个前瞻性的选择。

张晓卿(左)与中国-东盟首席商务专家兼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相谈甚欢。

“命运共同体”显现化

张晓卿表示,一带一路本来就是“命运共同体”的显现化,有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将让亚洲更好地实现“命运共同体”。

“一方面,亚洲周边国家将受益于中国的建设;另一方面,中国也能通过相关基础设施工程,客观解决产业发展乃至经济上的一些困境。”

他说,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来,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机构响应,三十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并发起创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一带一路已展现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借丝路高举和平旗帜

“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和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是着眼人类和平发展共同梦想、充分体现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习主席还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张晓卿认为,一带一路不是一个实体和机制,而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德国媒体称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该项目有利于中国的地缘政治,但是,仍被看成是世界多极化的象征。中国欢迎沿线国家和亚洲国家积极参与。”

平衡国际经贸网络

张晓卿指出,一带一路大策略应该被视为区域经济整合的新面向,它与现有的经济整合架构(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A,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是互补的,而非对抗的关系。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这个发展新面向有助于国际经贸网络,更趋于平衡,而不是独厚于先进经济体。

“一带一路政策在实体经济上发挥的带动作用,可望使更多地区,共同承担起世界经济复苏的责任,也可以分享到未来成长的果实。此次论坛选择以‘一带一路,亚洲机遇’为主题,正是因为一带一路是众多华人企业家关心的议题,东盟众多华商的智慧和经验,一定可以找出最适合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上许多地区始终未能稳健复苏,当许多地区经济前景不明时,只有亚洲仍蓬勃发展。过去10年,中国以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百分之九点五傲视全球,使得世界必须将经济全面复苏的希望,寄托在中国为首的亚洲经济之上。”

他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大政策,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政策的范围宏大,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两大主轴,海陆并进,连通欧亚。这个政策,以基础建设为核心,开展新的欧亚经贸网络,可望发挥创造需求与带动实体经济的作用。

反应

 

德国之声

“一带一路”并非债务陷阱外交?

(柏林30日讯)近年来,有关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是否是“债务陷阱外交”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又有新的发现。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The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Chatham House)近日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有关中国"一带一路"是"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有误,因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不足。

该报告强调,经济因素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的发展融资极不成体系、缺乏协调,因此难以追求具体的战略目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以及他们的相关政治和经济利益决定了其领土上“一带一路”项目的属性。

“受害者”难辞其咎?

“债务陷阱外交”一词最先由印度学者布拉马·切拉尼(Brahma Chellaney)于2017年提出。当时,切拉尼在一篇题为“中国的债务陷阱外交”的文章中指出,通过“一带一路”计划,中国支持了占据战略要冲的发展中国家的基建项目,手段一般是给予这些国家的政府巨额贷款,于是这些国家纷纷跳入了债务陷阱,导致它们极易受到中国的影响。同年12月,斯里兰卡因无法还债,把汉班托港(Hambantota)租予中国经营九十九年。此事也成为批评人士提到“债务陷阱外交”时最常例举的案例。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报告则指出,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是两个被广泛引用的“债务陷阱外交”的“受害者”,而在这两个国家,最具争议的“一带一路”项目是由受援国政府自己发起的,他们奉行自己的国内议程。 他们的债务问题主要是由当地精英的不当行为和西方主导的金融市场引起的。 鉴于受援国的高层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在这两个国家都面临着消极反应和阻力,虽然程度要比通常认为的要小。

其它质疑的声音

这并非首次有非中国的研究人员对中国“债务陷阱外交”的说法提出质疑。例如,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所所长博黛蓉(Deborah Brautigam)于2019年在《纽约时报》发表文章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债务陷阱外交;它只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她提到,其所在的中非研究所收集的关于2000年至2017年中国在非洲1000多笔贷款的信息,另外,波士顿大学全球发展政策中心也从2005年至2019年确认并跟踪记录了中国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超过1400亿美元的贷款。从两所机构的发现来看,“一带一路”的风险似乎常常被过于夸大或歪曲表述。博黛蓉不否认中国的海外放贷方式存在问题,但是她认为“中国政府为了自身利益而有策略地发放债务的想法,并没有事实根据”。

同样是2019年,位于纽约的咨询公司荣鼎集团(Rhodium Group)发布报告称,在以资源作抵押的贷款中,中国缺乏杠杆工具。该报告的作者分析了24个国家内的40起重新协商中国债务的案例,发现只有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一案明确涉及资产抵扣问题。报告以乌克兰为例指出,中国原以为会以粮食运输来偿还的一笔贷款,但是不得不最终诉诸国际仲裁来解决争端,“乌克兰案例显示,尽管中国国力雄厚,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是解决争端的手段仍然有限,即使与这些小国发生争端也力有不逮。”

风险巨大

正如世界银行驻孟加拉首席经济学家侯赛因(Zahid Hussain)之前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尽管目前并没有太多关于中国贷款的公开信息,但是中国资金还没有到‘债务陷阱’的程度。”

然而,有关批评人士的担忧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德国科隆经济研究所(IW)不久前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中国向海外输出的资金大部分都来自于2013年后的“一带一路”倡议。今年的新冠疫情更是让不少债台高筑的"一带一路"国家雪上加霜。

科隆经济研究所的学者认为,欠中国巨额债务一方面造成了这些国家对北京的经济依赖乃至政治依赖,另一方面,债务本身的违约风险也十分高。对于放贷的中国而言,这同样也是巨大的挑战。研究者也注意到,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已经多次大幅减免非洲国家所欠债务。报告因此认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受援国与中国都面临巨大风险,说明中国模式本身的可持续性存在问题,而这很有可能是中国为其地缘战略崛起所付出的高昂代价。

主要问题及改善建议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在最新报告中也提到一带一路的主要问题:中国通过各种双边关系逐渐零星打造“一带一路”项目。但是双方的政经活动和治理问题造成项目计划不周、管理不当。由此给经济、政治、社会和环境领域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迫使中国调整“一带一路”的路线。

如何提高“一带一路”项目的质量?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建议,中国的决策者应建立一个连贯、综合的决策系统,该系统应具有足够的风险评估能力以及严格、清晰、可执行的规则。 这将涉及解决中国内部的既得利益,特别是商业机构和国有企业种的既得利益。

就受援国政府而言,该研究所建议,它们必须对潜在项目的评估承担更大的责任,以确保其可行性和财务可持续性。 他们还必须发展与中国伙伴进行讨价还价的能力,以确保当地人民从“一带一路”项目中受益。 由于中国继续高度重视东道国的监管,“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伙伴必须加强其法律和监管环境。

新闻来源:德国之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