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研究:沉迷社交媒体 易变抑郁

社交媒体平台愈多,愈打击一个人的自信。(互联网图片)
社交媒体平台愈多,愈打击一个人的自信。(互联网图片)

(综合报道)美国加州圣迭戈的祖克每天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上网,浏览facebook、twitter、Instagram,以及本人的网志,这影响到这位33岁企业家的心理健康。

他感受到压力、注意力分散,感觉自己可能永远无法达到他在数码世界创建的期望,在那儿他积累了超过3.3万名追随者。



“你开始你的一天,将自己跟其他人比较,”他说。“你感觉到落后,在你有机会表白之前,别人纷纷向你提出意见。”

祖克发觉不妙,决定远离社交媒体30日。这是一个明智的举动。美国匹兹堡大学媒体、技术与健康研究中心最近一项研究发现,使用多个社交媒体平台可能令你的抑郁和焦虑风险增加。

管理太多帐户吃不消

研究发现,使用7到10个社交媒体平台的人,跟使用不超过两个的人比较,他们变得抑郁或焦虑的风险是后者的三倍。报称出现这些病征的人因为要管理太多帐户而吃不消,他们的设定档愈多,压力就愈大。

线上治疗公司Talkspace临床发展主任埃姆斯伯里说:“人们拿他们看到的贴文跟自己比较,然后自愧不如。另一个原因是基于生物学的。每次他们登上社交网站,看到积极的回应,脑部会释放少量的多巴胺;当某人得不到足够的赞好或多巴胺时,他们就会若有所失。”



社交媒体顾问施普林格建议,限制自己使用社交平台,最多不超过3个好了。

反应

 

名家专栏

诈骗猖狂小心为上/万年船

上周政府正式向脸书和抖音社交媒体平台建议,严厉贯彻不准13岁以下儿童注册社交媒体账号的禁令。

万年船真是老糊涂了,这不是已经明文规定了的吗,为什么政府还有建议?

难道他们没有管辖或执法的权利?

听起来这有点像电影禁令,电影院应该帮忙执法,务求年龄不符合18禁的电影的青少年或小孩,不得观赏这些电影。

那么,社交媒体有遵从这些禁令吗?

该严的地方不严,这就是本地执法机构的问题。我要提出的不是13岁禁令,而是充斥许多诈骗案件的社交媒体。

容易掉入陷阱

只要稍微浏览脸书,便可以发现,十则广告之中,有4至5则是关系到投资名人邀请我们参与该名人的投资讲座或投资课程。

这些广告,光明正大的用上这些名人的肖像,还写上他们的背景,宛如他们自己的现身说法。

人民一不小心,或者是受到好奇心的驱动,很容易就掉入陷阱之中。笔者稍一留意,原来鼎鼎大名的资本投资基金经理陈鼎武,或本地著名投资大师冷眼赫然就在其中。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崇尚资本增长,将收益再投资,不鼓励派息的陈鼎武先生,竟然向观众推荐一个大马12项高股息的股票讲座,这让我忍不住将此广告摄影下来,发往资本投资询问。结果的回答当然是这是诈骗广告。

有人举报才调查?

我们很不明白的是,在马来西亚,何以这种摆明是欺诈,甚至滥用肖像权,已经严重侵犯了个人私隐权,但是不见当局严加执法。

难道真如许多人回应的那样:警方必须在有人举报的情况之下,才开档调查?而又必须有人蒙受损失,才有开档的理由。

难道脸书等提供广告页面的社媒,不应该负上一些法律责任?

这些社媒在接受广告合约时,应该严正对待负责人,不得胡乱使用未得授权的肖像,否则它们将共同面对被起诉的后果。

这几位愿意分享他们的投资心得的投资师傅,被这些诈骗集团偷龙转凤,面对难以计算的名誉损失,而且,也可能因为举报无效,怕人家误会他们参与诈骗,因此退隐,失去教育群众的热忱。

大马交易所应该采取主动,和执法单位,还有受害的投资名人,共同向社交媒体如脸书等宣战,取缔违法广告,将一片污浊云端扫清,让散户免于受骗,得以向正道投资学习。

免责声明

本栏纯属学术上或经验上建议,读者若有兴趣投资,应该自行深入研究或询问股票经纪才决定,盈亏自负。我们鼓励通过正确的投资方式创造财富。作者言论不代表《南洋商报》立场。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