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擎天巨柱——陈六使/利亮时

陈六使,一位靠着自身努力,从胶园小工登上新马千万富豪的传奇人物,最令人称道并非是他的千万家财,也不是他在企业上的成就,而是他倡议办南洋大学(简称南大),让千万华人学子,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

没有了陈六使,可能不会有南大,没有南大就不会有这么多在工商业界,教育界和科学领域的杰出校友。



林语堂曾表示:“南大可以没有林语堂,但不能无陈六使”。

南大能够在1950年代落实办学的理念,就是靠着陈六使冒险、果断和敢做敢为的精神。

若替代之以他人,可能会因经费、师资来源不足和政治压力等问题而却步。

在区域教育扮要角

南大从倡议到开办,遭遇层层阻力,若无陈六使在困难面前不低头,顿挫跟前不气馁,泰山压顶不弯腰的坚持,南大不可能渡过英殖民政府与马来民族的阻力以及“林语堂事件”的打击。



创建南大,给新马以至东南亚地区的华人子弟,以华文完成大学教育的机会。南大对本区域教育的贡献,如承传中华文化,培养师资和造就社会各领域专门人才,扮演重要角色。

南大虽然在1980年消失了,但南大在海外华人的教育史上,写下了最光辉的一章。海外华人将永怀南大创办人陈六使的不朽功绩。

目前有活动纪念华人许多先贤,而陈六使是其中之一。然而相较于陈嘉庚或李光前,有关陈六使的专门著作仍然相当的少,笔者希望有更多人投入研究陈六使的行列。

应给历史客观评价

研究者本来就不是为了某些人服务,而有多少史料说多少话,尽量陈述历史的真相。

我们都是人,而非神有其优点,也不会没有缺失,因此未来研究陈六使应该给予他在历史上的一个客观的评价。

陈六使由于没有筹办大学的经验,个人见识的局限,使南大的发展有着某种程度的不足。惟作为研究者不能就此抹杀陈六使敢担当和为华文教育献身的精神。

没有他的登高一呼,出钱出力的积极态度,南大不可能屹立在裕廊山岗上,华文中学生的升学之路也不会因此露出曙光。

陈六使在新马华文教育上的贡献,绝对可与陈嘉庚与李光前相互辉映,成为二十世纪新马华文教育的三根擎天巨柱。

(高雄师大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

反应

 

灼见

【灼见】舍与得/符懋濂博士

汉字是世界上最奥妙的文字,其中奥妙之一便是:两个对比或对立的汉字合二为一词,即构成另一层意思,如舍得、矛盾、左右、大小等等。

“舍得”这个复合词,既由“舍”与“得”构成,其所含人生哲理,颇耐人思索,更值得寻味。按照字面意思,“舍”是给予、是舍弃、是付出,“得”是获得、是受益、是成就,表面上两者似乎是矛盾对立的。然而,在这矛盾对立又统一体内,却包含了“有舍才有得”的多层道理。

当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能接受“舍”与“得”的辩证关系。 首先,对个人而言,如果你不愿“舍”(付出),就不可能“得”(取得成功),自然不在话下。而在你成功之后,如果要继续享有成就感,就必须把所“得”的一部分——不论是财富还是知识,归还给社会,乐于和他人分享。

所谓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便是这个意思、这个道理。 其次,对社会而言,总是有多数人在不同工作岗位默默地奉献,才使得社会安宁、进步,使得少数人获得成功。换言之,少数人的“得”,除了自身的“舍”,还包括成千上万人的“舍”在内。

这就是成功者必须“舍”其部分所“得”的主要缘由。当然,未“得”而先“舍”者,更值得大家的称赞、歌颂!

其三,再就国家民族而言,每一国民都是国家的珍贵财富,但遇到了外敌入侵,国难当头,年轻力壮者别无选择,惟有舍弃个人的一切,坚决抗战到底,让自己的国家民族得以生存。至于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过程中,仁人志士或抛头颅、洒鲜血,或坐穿牢底,都充分体现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他们舎弃了自身的一切,而他们所“得”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子孙后代留下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捍卫华教舍己为群

同样令人敬佩、感动的是:为了发展、捍卫华文教育,维护我们华族的魂与根,你可知道马新有多少各界人士,在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慷慨地舍己为群,默默地奋斗终生?有了他们往日的“舍”,才有我们今日的“得”。

感恩图报是我们南大人的核心价值观,为了报答母校的栽培之恩,更为了传承真正的南大精神,南大人发动的“南洋大学陈六使教育基金”募捐义举,获得大家热烈的响应与支持。在短短十几天内已筹得近千万马币,诚然让六使先生所开创的南大精神闪闪再现!

希望大家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同样意义重大,泰山不辞杯土故成其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