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重温南洋百姓建校事迹
陈六使特展述说光辉故事

众嘉宾为“南大精神领航人陈六使”特展主持开幕礼。左起陈凯希、陈君宝、周增禧及陈友信。

(吉隆坡17日讯)马来西亚陈嘉庚纪念馆的“先贤交辉”系列特展之“南大精神领航人陈六使”从即日起至2018年8月公开展出,向公众述说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的生平事迹,重温当年南洋百姓,共襄义举建校的光辉故事。

即日起展出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陈友信指出,“先贤交辉”系列特展的首炮,是去年5月到今年7月之间在陈嘉庚纪念馆,公开展出的“承先启后:李光前的慈善精神”特展。

他说,“先贤交辉”巡回展也制作一套可流动的展板,供学校和团体借来展出,让“先贤交辉”系列可在全马走透透。

“陈嘉庚纪念馆希望借此展示陈嘉庚与诸位先贤之间的事迹和情缘,展现陈嘉庚与众先贤的奋斗历程和丰功伟绩。”

他今日出席陈嘉庚纪念馆“先贤交辉”系列活动之“南大精神领航人陈六使”特展开幕致词时,这么说。

陈六使倡议办南洋大学



陈友信说,这次“先贤交辉”系列特展的主角轮到南洋大学倡办人陈六使,他被誉为胶业钜子、华人领袖、慈善教育家,他与陈嘉庚同样来自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乡。

他说,1953年,陈六使倡议开办南洋大学,堪称是全民响应。

“最能体现南大精神的是,平民老百姓捐出一日所得响应建校,如小贩义卖、三轮车夫义踏、大排档义炒、理发师义剪、舞女义舞、计程车义载等等。

他补充,南大作为海外华人教育文化的最高象征,是南洋华人的精神家园,它凝炼了华人先辈百多年来在海外自筹自助、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力求上进的兴学传统。

出席者包括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陈凯希、马来西亚南洋大学校友会联委会主席周增禧、陈嘉庚孙子陈君宝、陈嘉庚文化中心秘书长陈亚才、著名文史工作者李业霖、著名时评政论家兼资深报人拿督谢诗坚博士、资深华教工作者莫泰熙、新马著名独立学者柯木林、博特拉大学高级讲师徐威雄博士及嘉庚学堂课程主任潘永强博士。

画家绘生平写照

这次陈嘉庚纪念馆邀请画家以水彩、原子笔及墨汁等,将陈六使的生平写照绘成一幅幅彩画呈现。纪念馆亦展出南洋大学校友的群像,呈现该大学作育英才25年,所栽培出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

欲知更多陈六使与南大的故事,欢迎在每周二至周六上午9时至下午6时登门参观,入场免费。如团体,欢迎预约导览服务。欲知详情,可联系陈嘉庚基金行政处,电话03-2276 4445或电邮[email protected]

特展可让后人了解先贤

周增禧致词时也说,“先贤交辉”系列特展可让今人和后人了解陈嘉庚和陈六使等先贤,为马新华文教育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陈嘉庚在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陈六使1955年创办了南洋大学。 

他补充,当年南大解决了很多华裔子弟面对的升学和就业难题,扮演百年树人的神圣角色,让无数的马新华人子弟有机会接受高深教育。

周增禧指出,陈六使支持所有源流的教育发展,早年马来西亚大学在新加坡创立时,个人捐出30万以示支持,在兴建南大时也捐献500万,并说服新加坡福建会馆捐献500英亩地段充作南大校址。

南大人陆续办活动缅怀

“全球各地的南大人一直承袭华校饮水思源的优良传统,多年来陆续主办活动来缅怀陈六使。”

“从陈嘉庚到陈六使的历史贡献”座谈会众主讲人及回应人,与出席者交流。左起李业霖、柯木林、潘永强、徐威雄、谢诗坚、莫泰熙及主持人陈亚才。

生前受打压身后受诽谤陈六使为马新华文高教之父

李业霖说,陈六使是马新华文高等教育之父,我国目前有三所华文高等学校,其创办人是深受陈六使创建南洋大学的精神之感召而兴建。

他说,陈六使创办南大是民族文化运动,为使南大向善向上发展,不变质沦为英文大学而奋斗,因此生前受打压,身后受诽谤。

他今日在“从陈嘉庚到陈六使的历史贡献”座谈会,主讲“陈六使与南洋大学”时,这么说。

李业霖说,陈六使在创办南洋大学时面对重重困难,因当时属于英国殖民地和冷战时代,要创建华文大学注定受到许多挫折及刁难。

“首先来自英殖民的封疆大吏的阻扰,随后是林语堂在职权和预算案的纠葛。

遭褫夺公民权

“在新加坡自治和独立后时期,与林有福政府的权贵交锋,最后跟新加坡行动党领袖的对峙和较劲。”

他说,陈六使一直坚持热爱民族教育立场,没有奴颜婢膝,摧眉弯腰。最后当权者以莫须有的罪名褫夺了他的公民权,瘫痪了他的社会活动力,迫使他退出社会舞台。

陈嘉庚陈六使面对不同挑战

谢诗坚博士在主讲“从陈嘉庚的厦大到陈六使的南大”时指出,陈嘉庚及陈六使出身及发迹的背景差别不多,但从事教育后,面对的挑战出现不同的结果。

“一位在中国颐养天年,被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另一位忍辱负重在沉默中离世,留下让华社无法忘记的‘长风万里,大业千秋’的理念,直至1980年南大消失后,南大将这种理念提升为‘南大精神’。”

他说,由于不同时代背景带出人生的喜悲剧,也折射出两间大学的不同命运,一间能在大马设立分校,另一间却只能在梦中追寻昔日的荣耀。

陈嘉庚为历史留下重彩

柯木林在主讲“去留肝胆两昆仑-谈陈嘉庚的时代贡献”时指出,陈嘉庚以一介移民,从福建省的小渔村南来新加坡。

“在20年的岁月中,叱咤风云,晚年又落叶归根回到中国,参与更大的政治活动。”

他补充,无论在新加坡或其他地方,陈嘉庚的所作所为,都为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创办南大 争取身分 南大精神陈六使一生可总结3点

徐威雄主讲“陈六使的历史遗产”时提到,从历史大背景来省思陈六使的一生,可总结三点历史意义,包括创办南大,掀起了一场华人文化自强运动,更是一场华族新民运动。

“第二,为民请命争取公民身分与权益,维护本族母语文化而倡议多元兼容国情,确保百多年来马新多元社会文化格局。”

他说,另一个历史意义是,“南大精神”成为在地的文化符号与文化乡愁,陈六使个人遭遇与意义化成后世用来对质甚至批评官方论述的最佳精神武器。

反应

 

灼见

【灼见】舍与得/符懋濂博士

汉字是世界上最奥妙的文字,其中奥妙之一便是:两个对比或对立的汉字合二为一词,即构成另一层意思,如舍得、矛盾、左右、大小等等。

“舍得”这个复合词,既由“舍”与“得”构成,其所含人生哲理,颇耐人思索,更值得寻味。按照字面意思,“舍”是给予、是舍弃、是付出,“得”是获得、是受益、是成就,表面上两者似乎是矛盾对立的。然而,在这矛盾对立又统一体内,却包含了“有舍才有得”的多层道理。

当然,不是人人都能理解、能接受“舍”与“得”的辩证关系。 首先,对个人而言,如果你不愿“舍”(付出),就不可能“得”(取得成功),自然不在话下。而在你成功之后,如果要继续享有成就感,就必须把所“得”的一部分——不论是财富还是知识,归还给社会,乐于和他人分享。

所谓取诸社会,用诸社会,便是这个意思、这个道理。 其次,对社会而言,总是有多数人在不同工作岗位默默地奉献,才使得社会安宁、进步,使得少数人获得成功。换言之,少数人的“得”,除了自身的“舍”,还包括成千上万人的“舍”在内。

这就是成功者必须“舍”其部分所“得”的主要缘由。当然,未“得”而先“舍”者,更值得大家的称赞、歌颂!

其三,再就国家民族而言,每一国民都是国家的珍贵财富,但遇到了外敌入侵,国难当头,年轻力壮者别无选择,惟有舍弃个人的一切,坚决抗战到底,让自己的国家民族得以生存。至于在争取民族独立解放过程中,仁人志士或抛头颅、洒鲜血,或坐穿牢底,都充分体现了“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他们舎弃了自身的一切,而他们所“得”是:“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子孙后代留下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

捍卫华教舍己为群

同样令人敬佩、感动的是:为了发展、捍卫华文教育,维护我们华族的魂与根,你可知道马新有多少各界人士,在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中,慷慨地舍己为群,默默地奋斗终生?有了他们往日的“舍”,才有我们今日的“得”。

感恩图报是我们南大人的核心价值观,为了报答母校的栽培之恩,更为了传承真正的南大精神,南大人发动的“南洋大学陈六使教育基金”募捐义举,获得大家热烈的响应与支持。在短短十几天内已筹得近千万马币,诚然让六使先生所开创的南大精神闪闪再现!

希望大家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添一块砖,加一片瓦,同样意义重大,泰山不辞杯土故成其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