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图画变成文字
文字变成图画

我们都知道中国字是“图画变成文字”的,和上篇提到的《英文字母是怎么发明的?》类似,在绘本创作里(或设计),反过来是“文字(字母、数字)变成图画”居多。

别小看ABC书



据说最早的绘本之一《荒谬的ABC》(The Absurd ABC, Walter Crane, 1874),当我们想到ABC是正经八百与富目的性(识字),其实不然,早期绘本的已相当著重“娱乐性”(或是幽默)。

绘本里有一大票是“字母书”(概称“ABCbooks”或“Alphabet books”)就是“Afor apple”类,这一类看似幼幼,虽题材单纯,其实不然,同一个题目,可发挥的深度与难度非常丰富。

总之,“ABC书”收集起来是不得了的浩大工程,本文只能略窥一二。

猪的A到Z──Pigs from A to Z



 

Arthur Geisert的书文字不多,很多是无字书。他似乎对物理、机械构造偏爱,喜欢在故事里大兴工程,细腻地画出滚轮、轴线等道具,本书是一群小猪从一早吃苹果开始(因为Apple),接着砍树、运材、一步一步建起树屋,再回到家里睡觉的过程。

本书对“ABC书”能发挥的面向有好多重,例以下对“B”的敘述,不是传统的一定是名词,一切皆可,且句型也没有一定,读起来就像个顺畅的故事。

B for big bites of apples. Then off to work, chopping down the birch tree.

图方面,英文字母就藏在画里,且不止一个,后面附解答,例B这页,还有前后的字母。各年龄的小朋友都能找到阅读乐趣,年幼(3到4)还不识英文字母,看小猪的表情、动作就觉得很有趣,会认字后再来玩找找看的游戏,再大一点,再来读句子(当然,阅读方式因人而异)。

复古风的Paul Thurlby

 

Paul Thurlby是先画了ABC(Paul Thurlby’s Alphabet),再画123(数字书),“数字书”通常从1开始,到10结束,但其实不一定,像本书是从0开始,接着跳10的倍数,到100结束。

这系列是以图像化字母,像牌卡一样精美的ABC,连大人看了都会觉得像海报一样漂亮。

Stephen T. Johnson的写实城市字母Alphabet City、数字City by Numbers

这张屋外的阶梯,是B。(左图)

乍看很像摄影,其实是很写实的细腻画法,A是什么,是工地上一隅的脚架。(右图)

 

(这是17)。(左图)

书封怎会是垃圾桶?不,这是数字8,顾名思议,在城市中寻觅酷似数字的景象,有些画面确实需“费力”看,或有点距离看,才能找到“数字”(不若Paul Thurlby的一目了然),本书也很有意思地以“21”告结(象征21世纪)。(右图)

小结

暂先撇开谈论不完的ABC和123书,最后以一本结合10种以上语言的奇书作为本文《文字想像》的小结。

《Baloney (Henry P.)》(Jon Scieszka, Lane Smith)

这本小外星人封面的书没翻到后面你绝对看不懂。从这位主角Baloney对老师的“迟到解释”开始,但我们马上看到了一些好像英文又不是英文的字“zumulis”、“deski”、“torakku”等,越看到后面越是看无,加上情节完全是一堆外太空的鬼扯,终于硬看到了后面。

作者解说,这是一本由芬兰文、西班牙文、拉丁文等十多种,还包含很偏门的语言,取代局部英文单字而写成,后有附“解答”(‘zumulis(Latvian)pencil’、‘deski(Swahili) desk’、‘torakku (Japanese) truck’)。

你可解读为“开读者玩笑”,或是“挑战读者”,因为这是一本难以有人能“发音正确”的书,就算完全搞清楚了所有字的意思,念出来的难度还是存在,于是,所有念的人都会“念不准”,当所有人都“念不准”,正常谨守要“发音正确”的结就松开了。 

《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

本书图文作者搭档有一本有中文版的《臭起司小子爆笑故事大集合》(The Stinky Cheese Man and Other Fairy Stupid Tales),以改写戏谑传统童话如“小红帽”、“姜饼人”等故事(确实好笑),以开了一些书的形式的玩笑,例如故意把“版权页”3字写出来,还写得斗大,“全文完”也是比正文大至少十倍。

关于颠覆、创新ABC(或文字)的书还很多,当初发想此主题时,心想“从最简单的ABC开始看吧”,永远都不要小看任何事,包含“绘本”、“文字”、“题材相同”等等,在搜集ABC书时便有深切体会。

反应

 

副刊

当一个知识的旅者

时间匆匆,转眼又到岁末。〈读书人〉今年最后一期,特访问专栏作者吴小保,分享他的阅读规划、阅读心得以及新一年的阅读展望。

吴小保

●个人是否有阅读规划?若有,去年的阅读规划还满意吗?你会特别偏爱哪些类型著作?



2013年大选结束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匮乏,当时定了个长期阅读计划,希望能够从政治光谱右派著作开始读起、以左派为终点,好好充实自己。然而,起初对这领域并不熟悉,只能慢慢摸索;走过不少冤枉路(读到烂书),但一路读来,还是小有收获。

记得一开始不懂分左右,只好从书柜随意挑选。选了本金里卡(Will Kymlicka)《少数群体的权利》,讨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课题。之后又读同一位作者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但忘了碰到些什么状况,当时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只看了前两章;拖了几年,至2016年才把全书看毕。

也读了其他一些导论性质的书,但都忘了书名。

选读倾向左派著述

接下来几年选读的,都比较倾向左派著述,偏离了起初“由右读起”的规划。几年前,台湾心灵工坊一连出版几本日本左翼思想家的著作,我都不错过,先后读了《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伦理21》、《哲学的起源》和《帝国的结构》。书柜上还收了好几本柄谷行人的书,如《迈向世界共和国》、《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和《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还未有机会好好研读。



那两三年,柄谷行人是我主要的学习对象,之所以,一方面与其简明的写作风格相关;另方面,则被其“解放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毕竟是年轻人,容易热血沸腾。

同时也接触其他左派论述,比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新帝国主义》;罗拔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埃里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真实乌托邦》等。

然而,也许阅读口味太过偏颇,虽成功形成了特定观点,却对自己的信念缺乏更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自知长此下去,大概会被同温层所困死。

●阅读对你而言有何意义?

阅读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书,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好好认识不同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可以再三反思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没有经过反复检验的信念,是不值得信仰的。

阅读的意义,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让自己成为一个旅者,离开故乡,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当你重返故乡,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它,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去年有哪些著作或作家特让你印象深刻?其特点在哪?

大约从2016年(或2015?)开始,比较有意识地选了些右派著作来读,于是冥冥中又回到了当初的规划,虽然顺序是颠倒了。

读了几本右派的书,但还不算有深入了解。如《经济学人》出身的约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亚德里安伍尔得礼奇(Adrian Wooldridge)的《第四次国家革命》,该书认为政府职能过大、却又缺乏效率、并导致债台高筑,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职能,把大部分责任交给私人界或市场承担。

从2016年起,比较集中地读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先后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福山是当今有名的政治学者,曾在1989年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后于1992年扩充写成《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一书。“历史的终结”命题之提出适逢苏联瓦解之际,在国际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遭左派激烈批评。

逼迫重新思考一些想法

透过福山的书,逼迫我重新思考一些想法。过去受柄谷行人影响,对“国家”有着相当负面看法,认为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而,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却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缺乏健全且自主的政府,人民就无法享有优质民主。比如,美国由于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政府的传统,因此设置了很多约限政府权力的繁文缛节,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功能不彰,最终是人民买单。

我们固然不必照单全收福山的所有观点,但我想,公允地说,福山是我相当欣赏的作家——毕竟我年纪渐长,开始学会欣赏不同立场的人。

欣赏福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懂得提出好问题。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福山提出:人类现有的伦理与政治制度与人性相关联,一旦不断取得突破的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这对我们的伦理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次,跟柄谷行人一样,福山的著作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吓死人的专业术语(现代知识人的魔咒、凡夫俗子无法掌握的语言),而且他是个旁征博引的学者;也是一个说故事者,能够把复杂历史用相对文学的方式说出来。

●明年有什么阅读规划?

2017年将尽,2018年又是个挑战的年份。从2013年至2018年,正好间隔着两次大选。

回顾这5年,所读的书不多,但小有收获。展望未来,除了继续研读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也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不同领域的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