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古瓷香炉
承载历史的文化瑰宝

古瓷香炉。

人类自古以来的祭祀活动中,香炉一直是重要的介质。华人祭祀传统里,在庙宇成形之前,必先安炉,一座庙若不安炉,则庙不成庙,显见这一祭祀礼器之不可或缺。 

华人重视祭祀礼仪,对香炉的规格更是极其讲究,经时代发展和演变而形成一套特定的规格和深厚寓意。虽然民间寺庙的香炉多为信徒捐赠,在铸造上却丝毫不敢马虎,用途也不仅仅是插香祭祀,也是见证与记载寺庙历史和重大事件的文物。 



没有香炉不成庙——香炉,是祭祀与寺庙的源起。 

中国香炉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鼎”。古代青铜鼎不只是用以祭祀,也用来烹煮肉食等其他用途,祖先倾其所有,向天祈福,求神灵祖宗保佑部落和家国平安,与后期至今所见香炉是两码子事。 

香炉起源于何时,尚未有定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或有新铸而象古为之者。惟博山炉乃汉太子宫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 

作为祭祀礼器普遍使用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当地文化融合,逐渐改变原貌,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儒释道“三合一”形成华夏文化主流。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道,东晋以后佛学与玄学趋于合流,身为士大夫铭文所欣赏。直到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达巅峰,特别是禅宗达摩东渡来华,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早佛寺蔚然成风,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普遍使用。 



史上最繁盛的两个朝代——唐代与宋代,香炉普遍深入人们的生活中,也是香炉功能与文化发展臻如日中天时。李白《望庐山瀑布》以“日照香炉生紫烟”描写庐山香炉峰景,即展示盛唐气象和当时人们对香炉的偏爱之情,当时香炉的最大功能除了是敬佛祭祖的礼器,也是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置于厅堂或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意境,也赋予人们更多的灵性意义。”

当焚香文化在宋朝发展为生活艺术和品味,与书画、花道、茶道并列为“四般闲事”,香炉造型也变化丰富,成为典雅之物。 

清代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香炉作为礼物获得空前的重视。

历史寓意和艺术价值

香炉铸造工艺发展历史千年,比起现在材质和造型“统一化”的香炉生产线,古代的香炉不仅丰富多彩,手工艺高超,富含寓意和艺术价值,远非现代香炉所能比。 

西汉早期的熏炉被视为香炉的前身,也是数量最多的香炉,在广州地区发现的两百多座汉墓中,出土的熏炉就占了一半墓葬。 

东汉越窑褐釉香薰造型生动,质朴自然,不带托盘,由上下两部分构成,可自由开启;近代越窑青釉提炉,与传统的香炉十分接近,三足鼎立,但有一造型优雅的把手,上面还有旋纹,做工精巧。 

南北朝时期的洪州窑香炉,釉色呈青黄,有五足,粗壮结实,稳稳立于托盘上,完整无缺。

 

“唐三彩”香炉尽显大唐气魄

盛唐时期,行家皆知“唐三彩”香炉,但这类香炉较少见,其露胎为粉红色,黄绿褐彩绘组合,釉自然往下流淌,五爪老虎足显得沉稳雄健,尽显大唐气魄。 

宋代赵氏皇帝文化素养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三足鼎式香炉是北宋复古的产物。宋代耀州窑香炉受越窑影响而发展,香炉唇边较宽,釉色清润自然,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美誉。 

元代香炉不脱宋代风尚,数量与种类繁多,以中小型香炉为主。湖田窑青白釉双耳三足香炉,炉敞口直颈,鼓腹平底丰满,肩两侧贴塑一对长方形立耳,足根部有明显的压印兽面纹,通体施青白釉,胎质坚硬腻白,釉色滋润而不透明。 

明代香炉多以青花瓷为主,明嘉靖时期开始出现色彩斑斓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是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对色彩十分敏感。宣德时代,五彩、斗彩瓷发展空前。万历年间,五彩器制作达鼎盛期,特点为胎体厚重,釉面乳白莹润。宣德炉也成为极具代表性的明代香炉。 

也是静心养性的礼器

清乾隆时期,景德镇名师巧匠进一步将瓷器制作推向巅峰,乾隆豆青釉双耳三足炉,瓷质精细,釉色肥厚,里外满釉,光润匀净,如脂似玉,双耳自然连结,高雅不失秀逸,底部有“大清乾隆年制”青釉款;清朝光绪的御用香炉则以玉制,薄而精致,晶莹通透。 

盛唐、宋代及至晚清时期,香炉不仅仅是祭祀礼仪和宗教用途,也成为生活中静心养性的礼器,炉型小巧造型典雅的“文人炉”即是由此发展,而且比起一般香炉,更为讲究规格和设计,升华为美而优的工艺。案前焚香,埋首琴棋书画,修身亦修心。尤其中华文化精华凝聚的繁盛宋代,文人雅士将焚香、煮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四艺,成为生活中最主要的“四般闲事”,香炉“小器大做”,大气高贵,古意盎然,工艺的丰富与普遍,达臻巅峰。 

600年来,宣德炉位居明代文玩之首,更是文人雅士书房必备之器。
元代香炉不脱宋代风尚,数量与品种繁多,以中小型香炉为主。

模制款式材质有别

华社研究中心主任詹缘端指出,华人寺庙的香炉一般由信众或弟子在某个重要的活动捐献,比如主神的神诞、寺庙奠基、迁庙、扩建、重建、法会、百年纪念或特别庆典等等,而寺庙的主香炉按理是由寺庙管理层负责筹铸。本地的香炉,早期几乎都是在广州订制,另有福建、潮州或景德镇,也是铸造香炉的工艺之地。 

香炉的款式有大、小、方、圆、长、短不一,材质有铜、铁、锡、石、陶、瓷等等,以示身价有别,刻着不同的纹饰与文字,表示用途个别不同。如今的香炉,特别是置于户外让信众插香之用的大香炉,无论材质、造型和规格,除非特别订制,否则几乎都是模制,而且采用最低等的材质,许多看似瓷质的香炉,其实是云石。 

一座寺庙必定一香炉

他强调,每一座寺庙,必定有一个主香炉,庙内的主祀神明和陪祀神明也有不同规格的香炉,后期人们对香炉文化逐渐式微也不重视,因此出现越来越多寺庙共用一个大炉,完全不合规格,有者甚至将香炉式微与环保划为一谈或视为冲突,实则误解。 

“实际上燃点清香是在主神明或神诞时才让信众参与,平常并不开放,只有寺庙的负责人、住持或道长才有这个资格,而特设在户外的大香炉才开放给信众使用。”

据他考察,吉隆坡福建义山的大伯公庙,早期是一神一炉,香炉既美且规格严谨,如今却只剩一口炉,管理层也不知其余香炉失踪何处。 

客观来说,本地对于香炉的不讲究,除了不了解、不重视,其他原因还包括治安和管理问题。 

专研历史记载文献

在我国,有关香炉研究的著作与图片甚少,早期有傅吾康和陈铁凡合著《马来西亚华文铭刻粹编》收录许多珍贵的寺庙文物图片,保存了华人可靠的珍贵文献和金石足迹,而后有张少宽所著《槟榔屿华人史话》,其中“古香炉趣谈”篇列举槟城寺庙留存的部分石制、铜制和木制香炉,发明辅证槟榔屿的历史,新意纷呈;近年詹缘端趁着蒐集雪隆华人历史图片之便,走访雪隆周郊及内陆数十个乡村城镇和滨海各地渔村,考察和记录各地大小寺庙现存文献、建筑和雕铸彩绘图像、供神祭器如钟磐和香炉等等。

詹缘端表示,每一座寺庙,必定有一个主香炉,庙内的主祀神明和陪祀神明也有不同规格的香炉。

反应

 

森美兰

留个资给香油钱 怪男推倒观音庙香炉

(马口18日讯)一名举止怪异的华裔男子,到马口百家花园的公众老观音庙捣蛋,将神台上的香炉推倒,惟却遵守庙内规定的标准作业程序留下资料与量体温,及捐助1令吉香油钱。

男子“干案”后神色匆匆离去,闻讯而至的理事们虽然与他擦身而过,见他脸色异常与举止怪异,也不敢阻拦他。

这起事件,是于昨日下午3时许,发生在百家花园的一间历史悠久的公众老观音堂。

据该庙总务锺源胜指出,当时他与数名理事们在庙内后部,突然听到大殿传来异声,即到大殿处探望,发现一名年约40岁的男子,神色匆匆的离开。
 
过后一行人翻看闭路电视,发现一名年约40余岁的男子,在庙内出现绕着地藏王殿转了一圈,过后就离开,往前面的万仙宫处,不久后又拆返,这回他直接走到地藏王处,将数十公斤重的香炉推倒,导致香灰布满地。

他在临走前,到殿中准备的一本纪录簿中留下个人资料与量体温,并留下1令吉香油钱。

该庙理事过后向警方作出投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