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用我的钱来解决你的问题/郑喜文

为了纾缓吉隆坡的堵车情况,吉隆坡市政府执行总监拿督莫哈末建议落实“入城收费计划”,以降低人民驾车“进城”的意愿,并鼓励人民使用公共交通。

而这项建议,被建议在第一捷运完全通车之后落实——大概是明年7月——据知,有关建议已被纳入“2020吉隆坡结构大蓝图”之一。



隆公交系统不完善

对此,隆市长曾“正面肯定”其策略的效果,惟也承认隆市公交系统不完善,即使2017年捷运完工之后,也仅有单一路线,所以还不是征收入城费的时机。

简单来说,效果是一定有的——所谓入城,既是不在隆市里居住的人啊要跑过来挣隆市的钱,而入城费用太低的话无法起到阻吓效果,随便征收每日20令吉的入城费吧,一个月间接蒸发至少500令吉,加上收费站、车油等,你我大概可以开始找其他工作了。

基本上,除了轿车,我们也没有其他公交可以使用了——巴士?误点又误事;德士?胡乱收费,而且相信也会征收较为低廉的入城费呗?届时也是转嫁至乘客身上;捷运?还没修到呢!

呃——建议隆市长不如直接禁止外州车牌或外州人在指定时间入城,如早上9时之前及晚上8时之后?从此,车水马龙只会剩下马车,多显著的效果啊!



慢着——捷运投入运作之后,为何城里还会堵?如果堵车情况没有纾缓,捷运建来是美化城市用的吗?

再者,隆市长已经知道症结所在——你以为大伙们很喜欢约好时间堵车凑热闹的吗?如果有得选,谁要开车进城啊?

最欺负人的是,你竟然打算用我的钱去解决你的问题?

你说建设国家么,该缴的无论是年度的还是消费税,我都缴了,购买车子时什么销售税,也给了;开车时汽油钱和过路费,也付了,然后进城还要给钱啊?

堵车,不外乎几个原因,如欠缺妥善的城市规划、如缺乏完善的公交系统、如过度发展指定地区——这是我的错吗?

负担得起仍驾入城

又,入城费的制度如何划分?按照入城时间、逗留时间征收,还是一律同价?

如果入城的人均收入都在中上的话,堵车问题将无法获得解决——如果负担得起,谁会为了那几百元而每天折腾自己啊?

换言之,这个措施只会让“没那么有钱的人”止步,而这是很可悲的社会现象。

我最好奇的是,当你决定用我的钱来解决你的问题而问题没有被解决的时候,我是否可以反过来解决掉你,以便解决我的问题?

反应

 

在商言商

重复14次的逻辑/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大中华市场前锋队长)

[email protected]

最近看了一本颇有趣的书,《底层逻辑》,作者刘润尝试为埋藏在表层甚至是逆向的认知给予一些规律上的痕迹,好让我们在繁杂莫测的世界和层层叠叠的假象里捕捉相关的“线索”,在未知的当下作出相对来说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其中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道数学题,它是这样解的:如果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成功率只有 20%,而我们对“成功”的几率定义在95%的话,那这件只有 20%会成功的事情你需要去做几次,才会有95%的把握?

一般人会用加法或乘法,5次左右?

正确答案是14次,其背后的逻辑是,当一件事情只有20%成功,则80%会失败(废话),那重复做N次都不成功的几率是 80%n=1-95%=5%,换去白话文来说,即重复做N次每次都不成功的几率是5%,更积极的说法是:重复做N次,至少有一次成功的几率是95%。

而这个N,就是14。

如果要达至99%的成功率,则需要重复21次左右,反正没有百分百的几率,那1%象征着运气,虽然这元素的占比在商业里头往往会超过 1%——没想到数学题也商业化得如此接地气?

了解到这一点,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次创业就成功的几率小得可怜,而商家要在伤到元气的情况底下,继续坚持其余13次的尝试,谈何容易?

一直在路上

数学题毕竟是数学题,经商条件会在这14次尝试的期间发生变化,不是开几个根号还是次方就可以解决的;而所谓的“不成功”,并不会是毫无斩获的“零”,相对的,所谓的“成功了”,即使尝试一次就做到了,却也只是起点。

经商是“一直在路上”的旅程,并不是就此退下或一直这样做下去的启示——这一切操作,恰恰是从商最挑战也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话说回来,倘若想做一件自己很喜欢但却很不熟悉的事情,而这把握只有1%成功率的话,按作者刘润的算法,你需要重复298次才,会达到95%的几率,并且还是同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从中可见,“十年磨一剑”的做法是理智的。

如果一直都在做自己熟悉的,但却屡败屡战N次之后打算改变赛道的话,不晓得又要重复几次才达到95%的几率?

这道题,书里并没有答案,即使有,也只供参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