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新加坡海鲜指南出炉
多种鱼类“避免食用”

(新加坡5日讯)新加坡人常吃的鲳鱼、鲲令鱼被指捕获或养殖方式不当,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避免食用”鱼类。

海鲜分三等级



世界自然基金会(简称WWF)昨天推出“新加坡海鲜指南”,将新加坡常吃的41种海鲜分为三个等级:

●青色:货源可持续,管理方式恰当,建议食用。

●橙色:渔场因管理、环境和货源方面不理想,或变得不可持续,食用前应三思。

●红色:过度捕捞、渔场管理不当不可持续,应避免食用。

WWF花费约一年,走访新加坡渔港和超级市场,并根据国际计算标准完成指南。新加坡人常吃的海鲜类有一半被指南列为“避免食用”,包括鲳鱼、鲲令鱼(kuning)和午鱼等。



所谓“不可持续捕鱼方式”,包括通过拖网捕鱼,伤及海洋生态环境,或过度捕捉,导致鱼类无法可持续地繁殖等。

据农粮兽医局网站资料,新加坡人一年食用21公斤鱼类,而新加坡超过90%的食物都是进口的,以鱼类来说,新加坡渔场提供的鱼只占市场的8%。

新加坡业者指出,邻国渔夫有技术局限,而一些新加坡人常吃的鱼类也无法养殖。

不同区域情况不一

新加坡鱼商总会会长李文昭说:“狮城鱼类多来自印尼、越南等。印尼是通过捕鱼,越南则多是通过养殖场提供海鲜,当然,东南亚国家这方面的技术或没有台湾或日本那么先进。

但不同区域的情况不一,很多海鲜类所以数量减少或被指难以持续,也是因生态改变的影响,不仅仅是捕捞的方式。”

李文昭认为,指南列出的部分建议食用的鱼类如鳕鱼,价格相对昂贵,指南虽可能造成一些人改变饮食习惯,但相信程度有限。

反应

 

国际

日本研究所从红曲保健品中 确认两种“未预料到物质”

(东京19日讯)日本知情人士透露,日本国家研究所在日本小林制药公司销售的含红麹(或称红曲)成分的保健品中,确认了两种“未预料到的物质”。日本卫生部和研究所正在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

共同社报道,日本卫生部和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简称国卫研)星期五(4月19日)说明样品分析现状,称检出软毛青霉酸和多种物质,但未透露检测出的物质数量。

据悉,这批会导致服用者健康受损的保健品于去年6月至8月生产,在使用物理化学检测设备时,并未检出“未预料到的物质”。

小林制药公司贩卖的含红麹成分保健品引发健康问题,导致五名疑似服用了含红菊成分保健品的人死亡。

3月29日,小林制药公司召开记者会就服用含红菊保健品导致人们健康受损的情况解释称,保健品或受来自青霉的天然化合物“软毛青霉酸”的影响。公司表示将检查工厂等的生产线。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