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张盛闻:以教育总监信函作准
教长确认关中可考统考

张盛闻向记者出示由娜娃亲自发出取消关中不允许考统考的信函。

(布城4日讯)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强调,教育部长拿督斯里马哈基尔卡立已确认,关丹中华中学能考统考。

他今午会见马哈基尔卡立后召开记者会说,部长的立场非常清楚,即关中能否考统考一事,是以教育总监丹斯里凯尔的信函作准。



“教育总监信函则已表明‘不阻止’关中考统考。”

考试局主任撤原有公函

早前回函给大马华校生协会指“关中不能考统考”的考试局主任拿汀娜娃沙烈,已于10月2日再发公函给该局,取消于9月8日发出的原有公函。

张盛闻说,大马华校生协会会长陈纹达指该会拿到娜娃沙烈指“关中不能考独中”的公函,如今已被娜娃沙烈自己推翻。

“之前有人说考试局主任的权力比教育总监大,既然大家不相信教育总监的信有法定权力,那由教育局主任自己发信越过自己(之前的信函),总可以了吧?”



张盛闻重申,过去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及当时的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都已公开表明,关中学生可报考统考。

公函“tiada halangan”代表允许

针对一些网民批评该信函何以用“不阻止”(tiada halangan)而非“允许”(diluluskan)字眼,张盛闻重申,政府部门的公函都使用“tiada halangan”这字眼以代表“允许”。

“就算是向州政府或地方政府申请任何批准信时,除非是政府自己做的工程,否则,信函都使用‘tiada halangan’这字眼,收到这回复等于该计划获准进行。”

针对一些非教育部活动的申请信函,如一有学校向教育部申请举办活动或安装额外设备,教育部同样以‘tiada halangan’,作为准许他们这么做的回复。

他也解释教育总监相关信函为何不能使用“允许”(diluluskan)的字眼:“统考不是教育部的考试,而是董教总的考试,是否允许(关中)考统考在于董教总,不是教育部。

董总允许就能考

“教育部既然已发信说明‘tiada halangan’,唯一能阻止关中考统考的单位就是董教总,教育部也不能说批准与否。只要董总允许关中考统考,关中就能考统考。”

凯尔是在去年10月22日就关中统考课题的回函中阐明,教育部“不阻止”(tiada halangan)和“知道”(mengambil maklum)关中学生在2016年报考初中统考。 

凯尔是根据关中董事长丹斯里方天兴在去年10月6日申请批准关中报考统考的信函,作出上述答复。有关回函于去年11月6日由张盛闻在教育部移交给方天兴。

要求法律顾问表明教部立场

张盛闻说,若仍有人指教育部在关中考统考事件上以信件蒙骗大众,他可要求教育部法律顾问就法律层面进一步表明该部立场。

“我今午会见教育部法律顾问及考试局进一步探讨此事,若有任何法律上的不明确,为了反驳有人说我们只是拿信件蒙骗,我会要求(该部)法律顾问直接表明。”

他也已向教育总监说明,未来若有任何团体或个人询问统考/关中或华教课题,须先咨询其办公室:“否则,我们已到另一阶段,一些部门或教育厅却还停留在之前的共识,他们的回复就会引起大风波。”

他指社会不断进步,政府政策也一直更改,各造受促别再谈论“旧事”,应以最新发展为准。

提及有人要入禀法庭禁止关中考统考,张盛闻直言难过:“学生只想考试,为何要闹上法庭?居心何在?”

他强调,学生读书及考试比证明谁对谁错更重要,他希望看到更多人可以念独中及考统考,这才是好事一桩。

不满陈纹达指名说欺骗

张盛闻不满陈纹达指名道姓说他欺骗华社,这言论如同人身攻击,他保留向对方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

他强调本身针对关中课题的任何宣布,皆以法定书信作为谈论,当中不曾凭空想象,因此陈纹达的批评对他有欠公道。

至于华社工作者符芳侨也“纠缠”于教育部公函有‘tiada halangan’这字眼,张盛闻促请后者到任何政府部门查阅其公函写法。

反应

 

灼见

市场规律牵动教育难题/胡逸山博士

市场经济规律的确是个很微妙的现象,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把它形容为一只无形的手,在奉行自由资本主义运作的社会里不能说是操纵,但至少显著影响许多社会经济、甚至政治经济的发展趋势。即便是被奉为立国之本的教育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要我国有关当局最大程度允许教育行业依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运作,加上适当的、主要是保证品质的监管,那么很多本来以为很难处理的、涉及政治较量的教育课题,也许都能迎刃而解,或至少不再那么棘手。

就说本地实施多年的公立大学固打制吧,每次都让入学固打不多的种族忧心仲仲,眼看学子们即便公共考试的成绩再优良,也难分配到所心仪的学系。而独中生的统考文凭不获有关当局所“承认”,就更别奢想得以入读公立大学了。所以当时有者就设法凑钱到国外深造,但也有许多优秀的学子就因没钱而失学,出来社会打拼,以后只好靠“社会大学”来“学习”了。

但后来有关当局开放高等教育行业予私人界来经营,情况就逐渐有了转变。从一开始,这些民营高教学府就不甘于自限予本地,而是勇敢地走出去,与外国的大学结盟办双联课程,让许多学子们得以在本地学府与外国大学本校分别读上1+2、2+1、1+3、2+2、3+1,甚至是3+0、4+0等年份组合的课程,不但大幅度地节省了到外国求学知的高昂费用,而且毕业时还得以领取国内外两校的证书,两全其美。许多家长与学子,从此就根本不再考虑到公立大学就读的选项,而是专注到此类私立高教学府就读。

我当年独中毕业时这类国内外双联高教领域还未趋成熟,只好直接到外国去深造,否则应该也会考虑如此的“价廉物美”的深造选项。而演变到当下,许多此类私立高教学府自身也已升格为完整的大学,不一定再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但即便如此,看来许多学子也还是趋之若鹜地要到这些本地私立大学就读,这从每次公共考试成绩放榜时,五花八门的教育展上各大小私立大学争相招生的场景看出来。如此一来,“固打少而没书读”的怪像,也就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进展缓解了。况且,说得更白点,对于雇主来说,更乐意聘请毕业自公立还是私立大学者。

但同样的教育领域的市场规律,却也影响在另一个相关的教育课题上,也就是独中统考文凭不被有关当局承认一事。这是一个长期以来扣动本地华文教育捍卫者的课题,而对于如我般拥有此文凭者来说更为如此。

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

但近年来却也观察到一个起码对我来说是个怪现象,即许多独中的学妹学弟选择在高二时报考大马教育文凭,之后就跳过高三不读,当然也就不报考高中统考了,而是凭着教育文凭,直接到上述的一众私立大学去读一年预科,之后就继续就读到大学毕业。

个别独中甚至面对高三学生寥寥无几,高三班级几乎办不下去的困境。坦白说,长此下去,独中统考所面对的问题或将超越被承认与否,及办下去是否还有意义的存在问题了。市场规律强大的运作能力,实在不容忽视。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