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千面武曌,徒留一座无字丰碑

书名:《朕乃女人》

书本简介

书名:《朕乃女人》



作者:乔纳森克莱门茨 (Jonathan Clements)

译者:赖芊晔

出版:八旗文化 / 远足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英国剧作家与大众史学家乔纳森克莱门茨(Janathan Clements)

其著作横跨北京城市史、丝路历史和毛泽东、马可波罗、中国传奇外交官顾维钧等人物传记,其中《秦始皇》一书于2007年被译成中文并出版,《朕乃女人》乃其最新研究著作。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帝,即使到了今天,依然备受争议,功过一言难尽。

东方历史视角对于女性的能力和地位,向来是贬多于褒,尤其政治方面,不论如何“理性”或“中肯”评析,对于“女性参政”甚至敢敢登上“女帝”之位,更是倾向“歧视”和“贬低”的那一边。从历朝历代的后宫名女人,到光明正大登基为帝的武则天,以及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都逃不出男尊女卑的框架。

英国剧作家与大众史学家乔纳森克莱门茨(Janathan Clements)虽没有从西方视角批判东方历史对武则天这号人物的评析,却从游牧血统和儒家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视角,重新看待武则天,并且一针见血地点出“或许,在历来史家的灼灼眼光下,身为女人,才是武则天真正的原罪”。

曌,同“照”,武则天为自己名字造的字。史书记载,武则天一生用过媚娘、明空和曌3个名字。媚娘之名载于《新·武后传》,这个名字大概用了二十多年;后来从感业寺二度入宫及至登基为帝后,即弃用此名,选用低调的“明空”,《唐大诏令集》中的《改元载初敕》有载;“曌”之名则载于《资治通鉴》,音同“照”,彰显“光亮”。她在位期间共独创12个字,“曌”字即为第一个,“武曌”这个名字一直用到她死。

武则天事迹繁杂,角色多变,性格极其复杂,一直是电影和剧集津津乐道的题材,通过不同角度演绎这位著名女帝的传奇。范冰冰饰演的最新版本武则天,一如既往掀起热潮,而冯宝宝的武则天形象始终是经典。
武则天事迹繁杂,角色多变,性格极其复杂,一直是电影和剧集津津乐道的题材,通过不同角度演绎这位著名女帝的传奇。范冰冰饰演的最新版本武则天,一如既往掀起热潮,而冯宝宝的武则天形象始终是经典。

武则天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克莱门茨旁征博引,从充斥隐秘内幕的史料中描绘其多样而复杂的面貌:

——美丽动人,在大唐后宫成群的嫔妃中艳冠群芳。

——冰雪聪明,借由步步谋略,成功收放手中的权力缰绳。

——坚强如石,无畏儒家道德传统成为千年一代女帝。

——决绝无情,弑后、杀子、灭臣,对许多人的死亡难辞其咎。

——然而,她的内心也备受煎熬,而这一点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无论如何,武则天证明了自己如同那些反对她、丑化她的男人一样睿智、精明、痛苦和残酷。

功过一言难尽

尽管功过一言难尽,正史及野史对其评价贬多于褒,但“恶名昭彰”的武则天,其无穷魅力堪称众多“后宫名女人”之最,兼具男人气概和美人心计的形象,让男性既爱且恨,对女性而言则独立坚强的时代典范,而其艰难的女帝之路和传奇一生,更是让人深深震撼。

立于武则天陵寝乾陵外的无字碑,给后人留下许多的不解、怀想和臆测。

·朕乃女人

武则天恰巧生在一个女权相对提升的时代——唐朝,一个具有游牧血统的族群统治的时代,并非纯正的中原王朝。在克莱门茨笔下,武则天因此成为“贬低女性的儒家文化”与“尊重女性的游牧传统”这两个力量角力下的化身。

武则天拒绝隐身幕后,而以帝后身分主持“封禅”祭地仪式,展现“杀伐果断”的胆色和气魄,让中国男性感到无地自容。她更藉由修建明堂与扭曲佛教教义,反抗儒家道统对于女人不该、也不能统治国家的保守教条,巩固自身的皇权形象。

两种极端评价

正因如此,在她离世一千多年后,其种种“惊世之举”也变成了无数书籍、戏剧和电影津津乐道的主题,并被赋予两种极端评价——既是女权主义心中的典范人物,却也是保守主义者眼中的祸国妖妇。

追根究底,凭心而论,比起历代的男性暴君,武则天除了对自己身边人“心狠手辣”,但登基称帝期间,并没有实施诸多暴虐苛政,大肆杀戮或搞到民不聊生等等“罄竹难书”的大罪,身在权力中心的最高位,对于反对和企图推翻自己的人下手不留情,即使是当前的民主时代,掌握权力的统治者铲除异己的狠辣手段,比起武则天恐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或许,在历来史家的灼灼眼光下,身为女人,才是武则天真正的原罪”——如此论断,一针见血。武则天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不论多么的“开放”,终究是男权至上,骨子里没有摆脱“男尊女卑”的观念,不论武则天多么能力出众,史家始终拒绝承认、更不愿面对“男不如女”的事实。

武则天一生传奇且精彩。

·无字丰碑

大周女帝武则天——两代皇帝的嫔妃、多名皇嗣的幕后、中国史上唯一以自身名义,手握统治大权的女人;登基帝位15年,几乎统御了整个中国的黄金时代。但是,其幸存的子嗣却任由其陵墓前的纪念碑上,维持一片冷峻的空白,屹立于天地之间。

千百年来,这块无字丰碑也给后人留下了诸多不解、怀想与臆测。现为中国西安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的乔纳森克莱门茨,即以这座“无字碑”为起点,戏剧般地勾勒出武则天传奇且精彩的一生。

反应

 

副刊

当一个知识的旅者

时间匆匆,转眼又到岁末。〈读书人〉今年最后一期,特访问专栏作者吴小保,分享他的阅读规划、阅读心得以及新一年的阅读展望。

吴小保

●个人是否有阅读规划?若有,去年的阅读规划还满意吗?你会特别偏爱哪些类型著作?



2013年大选结束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匮乏,当时定了个长期阅读计划,希望能够从政治光谱右派著作开始读起、以左派为终点,好好充实自己。然而,起初对这领域并不熟悉,只能慢慢摸索;走过不少冤枉路(读到烂书),但一路读来,还是小有收获。

记得一开始不懂分左右,只好从书柜随意挑选。选了本金里卡(Will Kymlicka)《少数群体的权利》,讨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课题。之后又读同一位作者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但忘了碰到些什么状况,当时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只看了前两章;拖了几年,至2016年才把全书看毕。

也读了其他一些导论性质的书,但都忘了书名。

选读倾向左派著述

接下来几年选读的,都比较倾向左派著述,偏离了起初“由右读起”的规划。几年前,台湾心灵工坊一连出版几本日本左翼思想家的著作,我都不错过,先后读了《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伦理21》、《哲学的起源》和《帝国的结构》。书柜上还收了好几本柄谷行人的书,如《迈向世界共和国》、《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和《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还未有机会好好研读。



那两三年,柄谷行人是我主要的学习对象,之所以,一方面与其简明的写作风格相关;另方面,则被其“解放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毕竟是年轻人,容易热血沸腾。

同时也接触其他左派论述,比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新帝国主义》;罗拔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埃里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真实乌托邦》等。

然而,也许阅读口味太过偏颇,虽成功形成了特定观点,却对自己的信念缺乏更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自知长此下去,大概会被同温层所困死。

●阅读对你而言有何意义?

阅读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书,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好好认识不同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可以再三反思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没有经过反复检验的信念,是不值得信仰的。

阅读的意义,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让自己成为一个旅者,离开故乡,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当你重返故乡,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它,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去年有哪些著作或作家特让你印象深刻?其特点在哪?

大约从2016年(或2015?)开始,比较有意识地选了些右派著作来读,于是冥冥中又回到了当初的规划,虽然顺序是颠倒了。

读了几本右派的书,但还不算有深入了解。如《经济学人》出身的约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亚德里安伍尔得礼奇(Adrian Wooldridge)的《第四次国家革命》,该书认为政府职能过大、却又缺乏效率、并导致债台高筑,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职能,把大部分责任交给私人界或市场承担。

从2016年起,比较集中地读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先后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福山是当今有名的政治学者,曾在1989年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后于1992年扩充写成《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一书。“历史的终结”命题之提出适逢苏联瓦解之际,在国际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遭左派激烈批评。

逼迫重新思考一些想法

透过福山的书,逼迫我重新思考一些想法。过去受柄谷行人影响,对“国家”有着相当负面看法,认为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而,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却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缺乏健全且自主的政府,人民就无法享有优质民主。比如,美国由于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政府的传统,因此设置了很多约限政府权力的繁文缛节,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功能不彰,最终是人民买单。

我们固然不必照单全收福山的所有观点,但我想,公允地说,福山是我相当欣赏的作家——毕竟我年纪渐长,开始学会欣赏不同立场的人。

欣赏福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懂得提出好问题。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福山提出:人类现有的伦理与政治制度与人性相关联,一旦不断取得突破的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这对我们的伦理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次,跟柄谷行人一样,福山的著作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吓死人的专业术语(现代知识人的魔咒、凡夫俗子无法掌握的语言),而且他是个旁征博引的学者;也是一个说故事者,能够把复杂历史用相对文学的方式说出来。

●明年有什么阅读规划?

2017年将尽,2018年又是个挑战的年份。从2013年至2018年,正好间隔着两次大选。

回顾这5年,所读的书不多,但小有收获。展望未来,除了继续研读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也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不同领域的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