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周秀洋

吉隆坡泗岩沫传出天伦悲剧,父亲和孩子三人毙命家中,母亲则在伴尸一天一夜之后致电家翁,揭发命案,而随着警方的介入越来越多的案情也随之涌现。

人们常说,虎毒不食子,可显然这并非必然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虐童案、弃婴案,每一次的悲剧都让人不胜唏嘘、无奈也同情。



泗岩沫这场家庭悲剧发生后陆续揭发,为人夫者吸毒且有长期虐待妻儿的行为,以至于最终酿成两名年幼孩子死亡的惨剧,死亡时间甚至可能超过了一个星期,而父亲究竟是因为内疚而自杀还是另有隐情则还有待调查。

但也有人开始把矛头指向为人母者,认为对方为什么不早点勇敢的站起来,反抗丈夫的暴行?让孩子和自己长期受虐,却始终没有反抗?

我们都非当事人

我想说的是,我们都不是当事人,我们并不知道对方究竟经历了什么事情,或许他们在一开始也有过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只是经不起外在因素的打击,这份美满分崩离析之后成了一场噩梦。

根据警方透露,男死者在杀害了孩子之后向妻子表示,已经把尸体都处理好了,但妻子却因为过于害怕不敢追问什么,就这样继续呆在充满尸臭味的屋子内。



或许有人又要质问,难道不是应该为母则强吗?也有人怪罪母亲太过软弱!连孩子死了都能不追问。

我想,这位母亲她也是人,如果真如所说的,她长期生活在暴力阴影之下,她过往的经历肯定会影响她的判断,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求救管道,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勇敢的对抗暴力。

我们或许只看到了悲剧发生后,但我们是否体验过当事人在悲剧发生前究竟是生活在怎样的一个环境里?我并非要为任何人脱罪或洗清什么,只是当我们在对别人指指点点,连番质问的时候,是不是能先设身处地的为对方想一想?

现今社会压力大

现今的社会压力大,每一个人都不容易,身为一名职场妈妈,我也有我的压力,当我面对孩子因为想要关注力经常哭闹的时候,我也很难过,也在犹豫是不是应该放弃我的工作呢?

有人认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应该把孩子的需要放在首位,可我也不得不考虑经济等其他因素啊!如何在孩子和工作之间取得平衡绝对不容易,工作上的压力很容易“带回”家里,结果在面对孩子的吵闹时,就会很容易“失控”,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动手打人了,可你又怎么知道,哪个妈妈心里不渴望当一个轻声细语、温柔慈蔼的母亲呢?

职场妈妈不容易,全职妈妈也一样不简单。一年365天鲜少有好好休息的时间,我说的是那种完全属于自己,可以心无挂碍的休息时间。

或许老一辈的人会说,我们那个年代还不是一样忙前忙后,忙得没有自己的把你们拉拔长大?

是的没错,可这样的生活真的是你们想要的吗?难道你们真的没有累极想要好好休息一天的念头?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除非我们经历了和对方一样的事情,否则,我想“家事”这一块,外人还真的无法多加置评。当然,不是让你完全把耳朵和眼睛都捂住,一旦警觉有任何不对劲,或许可以联络一些单位看看能不能给予援助,或许你的这个动作就能带来改变。

反应

 

优生活

限制性心理学 愈压力客户愈要买

想要有效地促使他人迅速按照你的意愿行动,理解和运用“限制性心理学”至关重要。何谓限制性心理学呢?简单地说,这一理论强调人们在面对限制或不可得的东西时,往往会感到更强烈的渴望和不安。

以一例子说明:当父母尝试限制他们的孩子不要过早陷入恋爱关系时,孩子反而可能更积极地在暗中发展这种关系。

这一现象并不仅限于家庭环境,也常常出现在商业和领导力环境中。

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或限制,你可以激发他人对某一资源或机会的强烈渴望。

这种渴望源自一种“怕错过”的心理,以至于他们更愿意采取行动以确保不会失去这一机会。

在实施限制性心理学策略时,有3个主要角度值得考虑:

第一,现实性限制法;

第二,限额设置法;

第三,先来先得的原则法。

1)现实性限制法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时间观念与紧迫感的制造常常被视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关键因素。以餐饮业为例,当顾客在餐厅用餐结束后,餐厅可能会赠送一些有效期为一个月的优惠券或抵用券。起初,顾客可能对这些优惠券不以为意。然而,当这些券即将到期,特别是在一个月末时,顾客可能会觉得有紧迫感,因为如果不使用这些优惠券,就会失去节省金钱的机会。

这里的微妙之处在于,当顾客面临再次需要用餐的场合——无论是与家人聚餐还是与亲朋好友见面——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使用即将到期的优惠券。在这一刻,优惠券便实现了其目的,不仅促进了再次消费,也加强了顾客与品牌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学原理——“紧迫性原则”在作用。紧迫性原则建议,当人们觉得有限的时间或资源即将耗尽时,他们更可能采取行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优惠券的有效期限制,顾客在决策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紧迫感的影响,从而更有可能选择利用这些优惠券。

时间敏感成重要因素

时间敏感性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因素,对消费者行为有着几乎立竿见影的影响。

以“限时优惠”为例,这一策略往往被各大小商家用来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不仅仅是传统的零售环境,如大型购物商场或小型便利店,这种策略在数字平台上尤为普遍,比如社交媒体巨头抖音。通过明确声明“仅在几小时内有效的优惠价格”或“达到特定销售目标即可获得额外赠品”,商家实质上是在操纵消费者的购买心理。

一开始,消费者可能对购买这一产品或服务并没有太多的紧迫感。

然而,在听到“今晚12点后,价格将恢复原状,需要支付额外的几百元”这样的信息后,他们的购买意愿和紧迫感会显著增加。

在我们过去的经验中,这种时间敏感性策略在网络直播销售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记得在一次特定的活动中,我们设置了一个快速到达的截止日期和时间,结果多数消费者都是在最后关头疯狂地进行购买。这种现象不仅证实了限时优惠的有效性,也显示出消费者行为模式中对紧迫感和稀缺性的高度敏感。

限时优惠吸引法

除了普通的限时优惠,商家还经常会通过与特定节日或庆典日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促销。这些节日包括但不限于感恩节、七夕节、圣诞节等。例如商家可能会宣布:“仅在感恩节当天,所有商品五折优惠。”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不仅因为时间敏感性而产生购买需求,还因为节日氛围而更愿意进行消费。这一策略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给消费者制造了一种紧迫感,还以节日为背景给予他们一个全新的消费理由和借口。

无论是通过限时优惠、特殊节日促销,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时间敏感性营销,商家都在巧妙地运用心理学原理,特别是紧迫感和稀缺性,来影响并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时间的元素和紧迫感的制造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促销和营销策略中。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一心理学原理,商家不仅能提高销售额,还能深化与顾客的关系。

2)限额设置法

限额或有限的可用性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它能激发消费者的紧迫感和购买意愿。这一现象可以追溯到心理学的“稀缺原则”,即人们倾向于更加重视那些稀有或难以获得的资源。

以电影院为例,假设有一部备受期待的大片即将上映。作为电影院的经营者,你可以选择只在首周末提供有限的场次和座位。

在社交媒体和电子邮件营销中明确指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你不仅激发了潜在观众的购买意愿,还给他们营造了一种必须立即行动的紧迫感。结果是,首周末的门票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售罄,同时也增加了该影片口碑的传播。

再以一个企业研讨会为例,如果你是活动的组织者,你可以通过限制参与名额来增加活动的独家感和价值。你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名额,例如设置特别嘉宾或主讲人的VIP座位,甚至是前排座位只对高级管理人员开放。

通过这种方式,你不仅提高了活动的整体感知价值,还可能吸引更多的高价值参与者。

追求秒杀快感

在零售业,限额原则也常被用于限时促销或特价商品。一家名为“秒杀”的电子商务平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该平台常常在短时间内提供数量有限的高折扣商品,这不仅促使消费者快速做出购买决定,还通过社交媒体和口口相传迅速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影视、教育,还是零售业,限额和稀缺性都是极其有效的商业策略。

它们不仅能激发消费者的紧迫感,还能增加产品或活动的感知价值,从而提高销售和参与度。

限额设置则是通过数量来制造稀缺感。比如,一个晚宴活动可能会明确指出“只限50位嘉宾”,从而让人们感到如果不快速行动就可能错过这一难得的机会。

3)先来先得的原则法

这个概念是指通过对竞争对手的某种心理触动,激发他们的紧张感,从而促使他们采取行动。该现象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偶然,而是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在错过一些机会后,人们更不愿意失去本该属于自己的权益或机会。

因此,通过对竞争环境的精准触动,企业或个人可以显著提高目标群体的行动力。

例如有的公司会在多个城市同时进行产品发布或抽奖活动,以创造一种紧张和竞争的氛围。这时,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还强化了人们不想错过机会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境下,消费者更容易产生紧张感,担心自己会失去本属于自己的机会或名额。

再如,很多商家采取零点开抢的策略,一时间吸引了大量围观者。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因素往往被忽略,人们更关注的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让别人夺走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

实际上,这种心理甚至可以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如社区里的“水果姐”每次发布限量的进口水果信息时,都会激起社区成员抢购的热情。

结论

以上3种限制法——限时、限额和限先后——都是激发人们立即采取行动的有效手段。通过善用这些手段,不仅可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还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消费者心理,从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

限制心理学妙招

●制造时间观念与紧迫感影响消费者行为

●以“限时优惠”为例促进产品销售

●“先到先得”激发潜在观众的购买意愿

●“零点开抢”策略为保护权益而抢购

●先来先得激发紧张感

●抽奖活动创造竞争氛围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