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华社的新挑战/楚汉

大马建国初期,华人在其他族群或邻国人民眼里,向来就是善于从事商贸、精打细算的生意人,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等贡献良多。  

近60年后的今天,虽然难再分享国内由官方注资的各种超大型企业与建设计划,所幸华商仍然在中小型企业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过去曾引起华社不满而落实施行的许多不公政策,一再地压缩了华社在各个方面的发展空间。当失衡的人口政策所长期影响下的结构统计数据公布时,整个华社才惊觉“过去的皆已成为回忆”,以往所种下曾结实累累的果树,似乎已很久没有开花了。 

是气候更替了?还是土壤变质?经历了一甲子岁月的洗礼、锐变与发展,大马华社固然变得比以前更为茁壮了,然而跟其他干粗枝多叶茂的大树比较之下,却也显得老气多了。  

政治经济力量转弱

华社的发展步伐慢下来了,是底气不足了吗?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萎靡了吗?看看曾经拥有过的几许辉煌,有多少仍然能彰显民族自豪而光芒四射?唐人街的质变与其传统特色的式微,当可一窥全豹。

华社当前的政治与经济力量相形转弱,绝对是受到客观现实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国家政策或是执行偏差所致,华社似乎已渐渐失去据理力争的正义精神与毫不妥协的勇气和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土著经政实力的不断成长与强势,早已把其他种族远抛于后。基此,华社未来的挑战必然将越发艰难,在维护、捍卫乃至争取有关族群权益所作的努力,也势将受到更大的反弹。 

主动出击维护权益

以上种种既是无情的现实,也是悲观的事实。然而,华社在完全没有主导国家政治或经济权力的原意或野心的实情下,却万不能有自我矮化或边缘化的悲观意识和情绪——别忘了,我们每个人都是爱国的中坚分子,我们也都是这个国家的主人。 

我们当乐观以待。任何最糟的情况和负面情绪都终会成为过去。如何乐观面对未来前景,就是给我们自己的一种挑战。

华社不该再将自己处于被动的挑战圈内;我们反而应主动出击,去挑战那些能够满足族群需要以及争取理应获得发展的课题,诸如拥有700万人口的华社公民,应可享有至少一所真正属于母语教育、为华族引以为荣的民办中文大学。我们当然还要争取成立一个以为华社服务为主的私营电视台,能提供每天廿四小时华文节目者为佳。

民办也好私营也罢,只要国家宪法没有明文禁止,在维护母文母语和民族文化教育的自由权这一块,我们就有了乐观的理由去探讨和争取,哪怕要再面对另一甲子岁月的挑战!

反应

 

言论

华社在智能社会的革新/张永麒

大马华社经过百多年的发展,从农业社会逐渐发展进入工业社会,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社会的领袖思想已经固化,无法追赶上智能社会的新趋势。

有一著名学者说,社会内部更加复杂,但没有技术和文化上的变革,导致发展迟缓。华社有成长,但没有发展;表面忙碌,实质停滞,长期造成内缠、退化,是华社需要思考的问题。

的确,目前在人类社会的革新前沿,都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所引领。在互联网科技发展之下,创造了各种革新,在东南亚也有人模仿成功,但是,不是在马来西亚,非常令人疑惑。

这个问题需要有智慧的领袖去解答和解套。华社如何要革新开拓再出发提防内卷化,并最大程度的释放社会力,以面对时代的挑战,是社会领袖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马华社已经从殖民时期的一贫如洗,发展到繁荣富裕,有许多华裔企业家已经成为亿万富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这名学者提出,华社纵有大量资源,却不懂得有效的使用,造成华社停滞不前。

战略人才匮乏

这名学者也一针见血的指出,华社事务人员众多,但是战略人才匮乏,倾向于处理琐细微观事务,善于操作,但弱于布局,热衷宴会式热闹,甚少沉淀式思考。

时代已经改变,华社需要提出新的理念,以满足中产世代所重视的价值理念。当华人社会阶级结构在不断变化,新世代的想法趋向后物质主义取问,重视价值理念、实现自我时,社会领袖需要思考新的论述,以革新华社。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25年前提出了“烈火莫熄”论述,是他可以用之以组织与动员人群的号召力,协助他推翻旧的政权,成立新的政府。这表明适当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改革一个社会。

同样的,华社如果要革新,就必须要培养有方向感的领导,因为伟大的社会事业,必须要有3个成功因素:即组织,领导和论述。

华社领袖和智囊需要提出一个新颖的论述,可以带动一个社会运动,改革社会人的思想,提高思考的维度,加强社会人面对和处理智能社会的能力。

华社已经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逐渐发展进入智能社会,领袖必须接受“一代人做一代事”的基本概念,并提供更多平台和资源,让接棒者投身社会事业。

社会人的活动不一定局限在特定的组织框架内进行,通过赋予社会群体更多的活动空间及资源分享,为华社引入“新血液、新思想”,完成革新华社的时代任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