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欧美厂回撤 机器人抢单/南洋社论

三十多年前,亚洲地区劳力低廉,在成本不断高涨之下,欧美厂家开始把生产线外移,转向中国、韩国及东南亚等地。

特别是中国,更在这一波欧美厂家外移潮中受惠最大,配合特区开放政策之下一跃成为“世界工厂”;虽然所赚的都是血汗钱,却也在这次的历史机遇中把国家的经济蛋糕做大,奠下经济強国的基础。



历经三十多年后,中国与亚洲许多国家的劳力等成本已倍增,外商的赚幅被压缩。以中国为例,外资在当地已面对成本高涨的窘境,一些依赖劳力密集的外商开始撤厂往南,主要是转往生产成本更低廉的越柬等国重设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一些欧美厂家则开始布局“当地生产、当地消费”的战略,把生产线回撤,这不止可缩短运输的时间消耗,还可减低对“世界工厂”的依赖。

问题来了,回撤欧美,难道其生产成本会比亚洲更低?答案:投入机器人生产大军取代亚洲劳力。

机器人可24小时生产、生产力远超人类、没有抗争的工会、永远服从指令、产品更精准等,这批生产大军开始渗入人类的生活……

在越来越精密、智能化及低成本的机器人工艺日趋成熟下,所谓的“世界工厂”的人海战术将失去一切优势,不会太久的将来甚至会变成历史名词。



同样的,在工业上转型缓慢及自动化不足的马来西亚,也不可能避过这一波工业革命冲击。

最近,世界知名的体育用品巨头Adidas就宣布将利用机器人来进行生产,把其海外的一些生产线回撤欧美等消费地。

该集团已在其基地德国,启动机器人大厂Speedfactory,只雇用很少的人力(约只160人),运用智能机器人大量生产运动鞋,而其第二家同类工厂,将于2017年在美国开设。

Adidas并不是开第一枪的欧美大厂,对于长期依赖代工生产的亚洲血汗工厂而言,机器人工厂进入了生产链,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抢走了他们的订单。

对于大马,我们是否做好准备应付机器人大厂的“第一波”攻势?

还是,我们依然对外面骤变的世界,及被形容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器人时代,不知不觉?

反应

 

言论

六国免签不如自己努力/南洋社论

最近,泰国政府为了吸引更多长期逗留且高消费的游客,考虑参考欧盟申根区的构想,与柬埔寨、寮国、马来西亚、缅甸及越南共同研拟一套六国联合签证的计划,方便这些游客的进入。

所谓申根区(法语:Espace Schengen;德语:Schengen-Raum)是指履行1985年卢森堡申根镇签署《申根协议》区域的国家。这个协议1995年正式生效,现有29个签约国。

这个协议下组成的区域,对于国际旅行如同是一个单独的国家,进出这一区域需要经过边境管制,但在区域内的各个国家之间旅行,几乎不存在边境管制。

申根区的范围相当广阔,包括冰岛、列支敦士登、挪威和瑞士4个非欧盟国家,也纳入摩纳哥、圣马力诺和梵蒂冈这3个不属于欧盟的微型国家。

1999年,《阿姆斯特丹条约》通过,《申根既有规范》正式成为欧盟法律的一部分。

目前,申根区的总人口超过4亿人,面积达431万2099平方公里。

《申根既有规范》的推行,有助取消区域内国家之间的边境管制,同时加强与非成员国之间的外部边境管制程度。

泰国提出设立这个机制的目的非常明显,希望游客在这6个国家畅行无阻。

泰国求赚更多外汇

泰国经济疲弱,出口更因全球需求不振而压力沉重,希望借助这个机制从每一位游客的身上赚取更多的外汇。

去年,东南亚这6个国家共吸引7000万人次的游客;泰国和马来西亚是最大的利益国家。

旅游业是泰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这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占泰国总就业率的20%。泰国更放眼2027年吸引8000万人次的游客,提出六国联合签证机制的动机显而易见。

作为同样重视旅游业发展的马来西亚,我国相信也非常关注泰国提出的建议,但内政部长拿督斯里赛弗丁显然更慎重,更着重在经济潜力和捍卫国家安全问题这两者的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国家安全是各个国家绝不容妥协的大原则,中南半岛的各个国家相信也会慎重考量这个问题。

东盟六国如果实行免签证措施,肯定利便这些东盟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与往来,也会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但是,东盟国家的移民标准各异,推动跨国政策的调整或改变不是容易的事。

这个东盟六国开放的概念虽好,但要落实相信将是一个相当迟缓的过程。

我国旅游资源丰沛

未来,六国免签也许可以落实,但免签证措施只是提供一种方便,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还是要依赖本身的努力。

马来西亚旅游资源丰沛,多元种族、文化和宗教特色的民情、美食和风俗,是名副其实的亚洲魅力所在。

我们应该善用这些足以吸引游客的特色,配合旅游局在国外的促进活动等多项支持因素,深信今年可以吸引2730万人次的游客,包括500万至700万中国游客。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国为今年旅游业定下的目标虽然很大,实现目标也不容易,也是巨大的压力。但我们相信,旅游局不断推陈出新的努力,配合民间的力量,我们抖擞精神靠自己,奋发前进。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