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独家】龚荣海研发世上独有系统
生态鱼池免换水

龚荣海:生态池无需过滤器,无需清洗,省时又省力。

鱼池/鱼缸不必换水?这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在本地爱鱼发烧友龚荣海(William Keng)独家首创下,如今已是铁一般的事实!

俗语说,要养好鱼就要先养好水,在碧水微澜、清澈见底的池塘里,看着鱼儿悠然自在畅游,对爱鱼者绝对是一大享受。



可是,每当来到清洗池塘、换水及更换过滤器等耗时又耗力的时候,爱鱼者多么渴望能省略掉这繁琐又头疼的工作。大部分养鱼者会心想:“我不要洗鱼缸/鱼池,不要换水,我只想好好养鱼、赏鱼,可以吗?!”

可以!龚荣海为了解决上述困扰,与一名日本爱鱼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研发出创新的生态池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养鱼者的大难题。

从事堆高机(Forklift)行业二十多年的龚荣海如今多了一个身分,即是生态池系统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经理。

因志趣相同而同声相求,在机缘巧合之下,龚荣海认识了一名70岁有余的日本爱鱼发烧友,两人兴趣相投,一拍即合,“鱼经”话题永远聊不完。

“或者我们可以研发一种在市场上给人方便、价格又大众化的产品,这门生意应该可以卖得很好。”



5年前,此想法一出,两人就针对鱼的生态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大自然生态和环保的概念,终于在3年前开发出生态净化水系统,成为目前世上独一无二的生态池系统。

研发过程中,日友在日本实验室专注研发工作,龚荣海则负责市场开发工作,各司其职。

生态池系统的鱼池水清澈。

菌种是灵魂

龚荣海披露,生态池系统的“灵魂物”就是菌种,他们把大自然的菌种浓缩后,放在菌种室培殖约一个月后,再把菌附着在砾石上,将之带到客户要安装的地方安置。

譬如客户有一个100方尺的鱼池,1平方尺需要10公斤的砾石,砾石要3寸厚;而1毫升的水最起码要有50亿菌种,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龚荣海指出,若建设较高级的滤水器系统,一架价格高达上万令吉,同时需要接水管等空间,而生态池系统则省下设立滤水器系统的空间,不会有水管漏水问题。

“重点是你无需再麻烦去清洗池塘,我们只需一年去保养一次而已。”

生态池系统的菌种主要是消化鱼95%的粪便,但无法消化饲料和树叶;当砂床累积到一尺或半尺左右,就需要清理吸抽菌种无法消化的残余,一年需清理一次。

无需过滤器 水质永清澈

这项创新的系统发明对有经验的养鱼者而言是个“震撼弹”,且难以置信,很多人起初皆不相信有此绿色环保系统竟然能办到鱼池无需过滤器、无需清洗及不用化学物就让鱼池清澈见底。

为了让客户信服,龚荣海会去客户家测试池塘水的酸碱值(PH),对比使用该系统前后的水质。

他指说,普通水质标准是PH8,若水质是PH5以下的话,这意味着水质含有过多酸性,鱼会生病或死亡。

“3个月后再去测试,我们的水质依然会保持在0点ppm(水的硬度的单位),PH值保留在7.5左右。”

安装该系统,普通鱼缸只需3到4个小时,一天内就可安好;而500方尺以上的鱼塘,则要耗上2至3天。

虽此,该公司只做系统部分,在安装系统时,若客户怕鱼在过程中会有所损伤或导致死亡,该公司会建议客户找专人捉鱼,他们不会负责捉鱼部分。

之所以会称之为“生态池系统”,就是要给鱼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让鱼仿佛置身于天然山水间,健康、快乐、自在生活。

由于水中含有氮气(nitrogen),就算停电,鱼也可顶上1至2天的时间,视鱼数量多寡而定。

最懊恼客户不保养鱼池

纵然生态池系统深受客户的喜爱,但龚荣海最怕客户当生态池系统的水是“神仙水”,而不去照顾他们的鱼池。

“最懊恼是遇到客户不去照顾鱼池,认为有你在一切没问题,有问题就全部推在你身上。”

他说,就如我们买轿车也要定期保养,客户总要自己照顾鱼池,不能置之不理。

而该公司会有保证书会出示给客户看,会列出一个清单写明什么可做不可做及需要做。

最想打入中国市场

“外国月亮比较圆”心态作祟,残酷的现实面,令龚荣海宁可于2年前先在泰国市场起步,站稳脚,有一定知名度后,才把生态池系统带回大马市场。

日前生态池系统在我国仍是较新的产品。龚荣海的最大目标是放眼进军中国市场,今年底该产品将会进入台湾;而打入新加坡市场的计划亦即将成事。

纵然该系统在市场上一枝独秀,暂时没其他竞争对手,但龚荣海表示,该公司不会因此骄傲自豪,亦不是其做生意之道,该公司仍旧会以大众化的合理价格销售。

养鱼是亚洲人文化习俗

龚荣海会先站稳东南亚,因为身为亚洲人的他认为,亚洲人的文化习俗与养鱼和水息息相关。

不难发现家境较好的华人家里都会有池塘,不论是兴趣或炫耀,他指普遍上养鱼者分成两种人。

第一种人是为兴趣而养,甚至可为鱼投入无限的资金;第二种人是因为环境、彰显其身分及风水而养鱼。

“我们做的客户群是要品质,不是价格。”

视鱼如亲儿

龚荣海指出,该公司的主要客户群是经济能力较好者。

他说,对鱼有兴趣者,一条鱼价格可高达6000令吉至1万令吉的高价位,鱼就像那人的儿子一样,甚至对鱼比对亲生儿子更好。

欲拓养殖市场

生态池系统潜能无限大,龚荣海希望未来能把该系统投入到渔业及养殖领域,为政府贡献一分力量,帮助穷人取得另一个收入来源。

他表示,很多淡水鱼类是我国无法养殖的,如忘不了、吉利魚(Kerai)和国宝鲤(Temoleh)这种属于“大自然”的淡水鱼,我国是很少有的。

“我的愿望是尝试把此系统放在淡水鱼养殖业里,但我尚未开发这块领域。”

寻找“出租”商机

由于生态池系统是“软体”技术,龚荣海将寻找“硬体”,以“出租”方式寻找商机。

他指出,例如酒店、俱乐部和公寓会有鱼池,酒店只需要负责养鱼,鱼池系统、保养和鱼种等交由该公司负责管理。

反应

 

专题

【视频】趁着尚存一口气 继续献一份力

丧礼常客(下篇) (由热爱华教人士感动赞助) 

报道|黎添华    摄影|黎添华、受访者提供    

视频|Artisan Production

2012年,语文课向来不好的阮伟伦毅然报考了华文。尽管最终成绩出来只得C,但这成了他这辈子最义无反顾的骄傲。

阮伟伦曾是华教之旅的参与者,当年他因为这活动首次听到林连玉等华教斗士的故事,而当得知自己能参与这活动,是一群长辈在背后低声下气地向丧府筹款后,心里十分激动,因此他坚持报考华文。可惜的是,随着“丧礼常客”们一个个地在自己的生命中缺席后,他开始意识到未来可能将不再有这样的活动。 

对阮伟伦来说,以前他总认为自己能说中文是与生俱来的,而在校内能念华文更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了解 我国曾数度险些没有华文的历史后,他才发现一切承载了许多的心酸,不少人的付出。 

“林连玉的伟大是为华教争取地位,而前辈们(丧礼常客)的付出则捍卫这得来不易的地位。他们奔波劳碌去募捐,100令吉,200令吉这样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真的很不简单。” 

如今他因为掌握中文,多次当上友族同胞与中国商业伙伴的桥梁,成为陌生游客的翻译,当大家都惊讶于他为何能说得一口流利中文时,他心中笃定踏实之余,更多是感恩。

惟,因为年岁渐长的关系,还能走动的、还在世的‘丧礼常客’是越来越少的。伟伦就担心,若这些前辈不在了,未来就可能更少学子能到访林连玉墓园,甚至再也无法好好认识华教。 

目前,年仅26岁的伟伦能做的,就是协助带领学弟妹参加华教之旅,而且还连续五年如此奉献。他表示,自己无法像前辈们那样到丧府募捐,但看着前辈们如此付出,自己也想尽一些绵力。

宣传不足被质疑

伟伦的担心是存在的,记者在构思这个专题期间,2位“丧礼常客”就先后不幸地离开人世,一位则行动不便,无法参与采访,而另一位85岁的前辈方光烈更是拿着助行器参与短片拍摄。

在他们年岁渐长之际,家人都希望他们减少活动,然而他们却似乎担心做的不够,所以越是趁着自己尚存一口气就做得越多,其中林连玉基金槟州联委会代主席刘国权便是一个例子。 

77岁的他因为年纪渐长,体力不佳,所以家人希望他减少活动,然而他却在最近这几年,从外围支持力量,加入成为一分子,甚至最近当选副主席,再成为代主席,丝毫没有减少自己的参与程度,反而还越走越核心。 

“越来越少人参加,先行一步的反而更多,所以我必须得继续下去。” 

在参与丧礼募捐的过程中,他发现始终有人会对他们的身分保持着怀疑的态度,甚至质疑为何募捐后却不见任何作为,面对这些声音,他没有难过,倒是认为是组织的宣传仍不足。其实募捐所得都会用来资助林连玉纪念馆的基本开销、职员薪金、华教活动等。近年来,他们也开始在捍卫母语教学,文化传承上做得 更多,因此需要社会资助。

观念阻碍募捐

“民众不会怀疑林连玉基金,只是他们以为我们拿了钱就应该举办中秋、新年等活动,再不就该颁发奖学金之类的。但这些已经有其他社团组织负责了。我们募捐是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另外,他们在募捐上也会遇到一些观念阻碍,如,民间始终觉得捐助庙宇,布施出家人的功德比教育更高,因此他们每次在丧府上的募捐所得并不多。 

刘国权在接受访问时很大部分时间是惆怅的,因为他在乎这个组织,却也因为眼下的状况,不免担心起来。他甚至表示,有时自己的体力不佳,加上组织里头全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时候一些计划都有心无力。

如今,哪怕能做的不多,能改的有限,刘国权已经不想再去思考了,因为眼下他只想尽力完成当下的工作,有多少做多少。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鞠躬尽瘁”了。 

定位尴尬 角色受限

曾是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要员的方国华是促成这次报道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一心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关注该会,同时也希望让为华教默默奉献的“丧礼常客”们能被历史铭记。 

尚未步入乐龄的国华是因父亲方光烈才接触到该组织的,然而加入近10年来,他开始发现组织的青黄不接,同时也发现到组织的社会定位有些尴尬,因而担心组织会一天会被淘汰。 

“我们不像董总或教总,他们能在教育课题上代表华教直接发言,我们的定位则更像是辅助的角色,发挥比较有限。”

希望历史记载

再来,他也发现年轻人会因为组织里头的乐龄人士占了95%,因此加入该组织的意愿不大。 

和阮伟伦一样,他坦言,自己也担心组织会有瓦解的一天,尤其越来越少人加入,而现有的成员则一个个离世。面对这样的无奈,他只希望历史能给予这些默默在背后付出的长辈们一份记载,哪怕只是轻描淡写地寥寥几笔,至少能让他们募捐时,不被怀疑、不被轻视、不被打发,更重要是,这份记载能让他们的出现,成为槟城华教奋斗史上的一个被知晓的曾经。 

新生代的安全感Vs.华社的危机感

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总会面对的问题,其中该会全国副主席谢蔡梧就发现,当华语因中国的强大而越受到重视之际,该组织的角色扮演便越发可有可无。

当年,林连玉的斗争理念通过该会得以延续,而多次母语教育受到威胁之际,该组织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然而,由于华文成了华裔子弟入学后的一种‘理所当然’,以及越来越多友族学习华语后,如此大环境是否还需要林连玉基金,这值得探讨。 

“现在的家长或学生都很安逸,没有危机感。因为他们一入学就能念华语,所以大家可能认为不需要重视华教,也不担心华教会消失,甚至认为这个时代不需要林连玉基金。” 

这也是为何,积极推动华教之旅的阮伟伦和方国华就发现,过去国校华裔生参与华教之旅较积极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念华语是何其不易,因此格外珍惜,反之不少独中生就直言自己是被老师派去的,因此兴趣缺缺,意愿不大。

惟,谢蔡悟强调,该会不是只注重华教,而是母语教育。此外,他们更在意母语教育上的公平发展及全民团结,同时关注的命题也开始更广。

“现在越来越多友族念华校,甚至学习华文,我们希望办好华教,让友族认识我们。过去我们懂得国语而了解他们,如今他们若能了解我们,无疑进一步促进族群友爱。”

换言之,其实该组织关注的课题,远远超过我们是否能继续念中文那么简单,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点,结果让该组织越走越艰辛,而槟城这群风烛残年的老人们也还得一家家奔波筹款。如今,该组织积极转型,希望能接触更多友族群体,同时也进一步地与年轻人接轨,希望为组织带来新气象,同时也能走得更稳健,更长久。

结语:坚守到最后一秒

“林连玉”3个字对关心本地华教的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然而,在其120岁冥诞,以及被褫夺公民权60周年的今天,或许还有更多的名字值得被书写、被认识、被铭记。 

数十年来,许多华教人士都做出了程度不一的付出,其中,槟城这群“丧礼常客”更是默默地在自己逐渐殆尽的日子里,安分守己地守护华教。他们以最卑微的姿态,做出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不求回报奉献,“林连玉”这个名字或许就只停留在某个阶段。 

还记得为老人们拍摄短片那天,我问起丧礼募捐会坚持到何时,身后一把声音大声笑说:“直到我们的丧礼那天”。回过头时,我只看到一群笑弯了腰的顽童,豁达纯真,却找不到这把声音的主人。无疑,“丧礼常客”们会在生命殆尽的分秒中,坚守到最后一秒,即便最后捐款捐到自己的身后事上。 

要是哪天,里头的成员都不在了,组织也走不下去了,至少这些曾为华教而奔命于丧礼的老人们,曾出现在这份文字记录中,而正在阅读此文的您,至少也听到了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的名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