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管好你的心
烦恼自消失

要理自己的心绪,虽然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但也是一件做得到的事情。实际上,释迦牟尼佛的所有教法,讲的几乎都是关于如何调伏人们的心绪。

听听慈田格西诉说如何掌握心识与情绪。



慈田格西的弘法很现代化。

为什么调伏心绪对我们人生这么重要?那是因为我们生活中都有“不要”的东西,以及“要”的东西。不要的东西包括痛苦、问题及障碍等;而要的东西则是快乐、幸福及意义等等。

如何能得到所要的,远离所不要的?通过调伏心绪,我们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很可惜,学校的教育并没有教导我们如何调伏心绪。但很欣慰,现代社会开始关心这个课题,静坐禅修的活动也开始流行。特别是在西方国家,他们的心理学及辅导学所研究的就是这个课题。

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过去西方国家开始推崇佛学,是由上世纪的嬉皮士社群所发起,侧重的是佛法里追求快乐、反对战争的部份;现代的西方佛学则由知识份子推动,宣扬的是发掘内心世界的丰富内涵,追求心灵的安宁与提升生活品质。

佛法提升生活品质



佛法能够盛行,是因为它有助提升生活品质。

很多人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他们得到好工作,拥有好车子,嫁娶到好的伴侣,看起来很快乐了。但,这些生活品质与快乐,还停留在表面层次。

如果他们的内心空虚,这些表面的快乐将难以满足他们。反之,如果他们达到内心的平静,那么即使外在的世界有再多的挑战,他们也能享有满足与快乐的生沽。

学习让狂乱的心平静

如何让狂乱的心平静下来?这是问题所在。

佛法告诉我们,无论是你不要的痛苦、恐惧或压力;或是你要的快乐、舒适或充实,它们全是“感受”的生起,是心导、心造、唯心所现。管好你的心,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人心的本性,原处于一种“永远祥和”的状态,只不过在面对外在的挑战时,就会受到干扰而生起烦恼。管理心,就是管理人心受到干扰时所生起的烦恼。

在过去,不懂佛法的人们管理/解决烦恼、痛苦或愤怒的方法只有一种,就是压抑。

你的父母或老师常说“不要生气”,你就一直把气往下吞,这些怒气终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后果将更严重。

1997年,我到意大利米兰接受切殿仁波切的教导,首次见识到西方人管理心绪的另一套方法。他们拥有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相信如果有情绪就要直接表达出来,但这套方法并不全面。

他们太相信“不要压抑”的说法,一有情绪譬如愤怒时,就尽情选宣泄出来,但这只能获得暂时性的平静,内心深层的问题根源并没有解决。他们也可能把问题根源归究于童年阴影,责怪父母,结果内心更不平静。

产生3种苦果

经常宣泄负面情绪,就像每天摘下毒果,却不把毒树连根拔起,这会产生3种不良后果;

1.把宣泄怒气和闹情绪形成自己的习惯甚至习气;

2.把“宣泄”的因埋进潜意识,成为不受控制的自然反应;

3.当你向别人宣泄时,别人也会向你宣泄,形成恶性循环。

管理情绪两种妙法

情绪来时,不能压抑,又不能渲泄,那应该怎样呢?释迦牟尼佛充满智慧的教法中,已经提供了我们正确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观察心绪

当负面情绪起来时,其实除了压抑和宣泄,我们还可以做一件事,就是“什么都不做”,就只是静静地观察它,静静地观察我们的负面情绪。

我们可以观察我们的情绪,去观照它,这是妒嫉,这是愤怒。只是观察它,观照它,而不加以评估,不去判断这情绪的好坏,如果我们判断这情绪的好坏,就犹如火上加油,只会让心绪更紊乱。

观察情绪的用意,是要让自己体会“我并不跟情绪同在,我不是我的情绪”,因为既然你在另一端观察它,又怎么可能是它呢?跟情绪保持一段距离,只是静静地观察它,它的力量就会慢慢消失。

万一在生活中遇到事故而生起怒气,请记住,你最应该做的事就是离开现场,离开跟你起争执的人,找一个角落安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在状况。当一个人生气时,所想的所做的,都有很大可能引来灾难。等心情平定后,才去处理这件事吧。

无论是精神紧绷时,或任何负面情绪强烈升起时,都可使用“观察心绪”这方法,而且这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当情绪升起时,无论你如何跟它对话,或如何观想它,都只会跟它纠缠不清;而你什么都不做,就和它保持距离了。

第二种方法:增强心智

其实,我们可以在烦恼还没来到之前,预先增强自己的心智。有些人属于“易燃型”,别人可以随意用一两句话就激怒他们,犹如启动电器的开关一般容易。而心智够强的人,就没有这么容易被烦恼干扰到。

唯有禅定、禅修,才能彻底强化一个人的心智,阿弥陀佛法门也好,观音法门也好,无论哪一种禅定法都行。每天禅修10至20分钟就够了,千万别勉强自己。

然而,需要把重点放在“每天”这两个字,持之以恒。每天专注地禅修10至20分钟就够了,重质不重量。最适合的禅修时间是早上起床那一刻,要对自己承诺:“这是我的禅修时间,任何琐事都不能来干扰我。”

静坐关乎的是:一、集中力;二、觉知力,就是可以很集中精神、很清晰地觉知自己这一秒正在吸气、这一秒正在呼气。无论修行什么法门,如果每天有20分钟可以处在这种专注与觉知的状态,就会日久有功。

很多人因为不专注、不觉知,对生活中的事情产生误解或小事化大,而造成烦恼。如果拥有集中力与觉知力,平时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能正确理解、大事化小,而减少烦恼,因心智强而生智慧,因有智慧而觉得人生有意义。

要获得永恒的平静,就必须溯源寻本,找到烦恼的来源,而烦恼的来源通常来自“我执”。人类白天讲的话,“我”字至少重覆几百次,连晚上梦境的主角也是“我”,但这个“我”是谁?你真的认识他吗?

有一种禅修方法,称作“分析禅修”,我们可以在禅定时分析“我是谁”。慢慢地,我们可以觉知“我”并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由众多相互依存的部份组成,在我们找到自我、观照到自我的那一刻,内心就会平静。

“分析禅修”是非常有力的方法,可以寻到我们的本性,而因此得到内心的安宁,希望大家学习它,勤用它。

慈田格西用英文弘法,旁为中译者王振威居士。

问答篇问

1.您今天说了很多对治情绪的方法,这些情绪包括愤怒、悲伤、烦躁等等,但目前全球最关注的问题是忧郁症,而忧郁症的极端就是失去了一切情绪,不再有喜怒哀乐,这又要如何对治呢?

2.禅定通常是叫人停止一切念头,远离一切情绪,这不就会陷入忧郁症患者那种不再有情绪,也对生命不再眷恋的状态吗?

3.寻找自我,从佛法角度通常会导向“我就是无常,就是四大皆空”,既然是空了,还有生存的意义吗?这不正是忧郁症患者对自己“不需要存在于这世界上”的感觉吗?

确实,外在的物质世界越进步,人的内心就越空虚,导致忧郁症成为全球的大课题。忧郁症患者已经失去自我价值,不再有情绪,他们的灵魂已经死了,但肉体还活着,可以说是生不如死。

有一种忧郁症患者,是因为失败(金钱、感情等等)才忧郁,他们还比较幸运,因为还可以去追求生活所匮乏的东西,至少有目标。另一种忧郁症患者,拥有了一切却还不快乐,他们已无所求,生命更无意义了。

针对第一道问题,要如何克服忧郁症,对治这“毫无情绪”的状态呢?我有3点建议:

一、他们应该走向更多不同的地方,参与更多不同的事情。二、先写下自己过去一生做过的事情,以及从今天开始,记录下自己每天做过的全部大大小小的事情。三、学习静坐。

衔接第二道问题,有一种法门称作“佛性禅修”,就是在禅定时寻找自己的本性,而释迦牟尼佛说过“众生皆有佛性”,如果看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性,就能觉悟到自己的生命还有无限潜能,这是最适合忧郁症患者的禅修法。

致于第三道问题,这是对“空”的误解,当我们说钱包空了,没的是钱,钱包还在。佛法教人放弃对假我(肉体、名份、产业等)的执著,去寻找真我(本性)。但很多人否定假我(钱)存在,也否定真我(钱包)存在,这已走向极端。

反应

 

登彼岸

八正道与三学

文:明吉法师

八正道是修行解脱烦恼的八种方法,然而,它也可以归纳成三学,也就是戒定慧。戒是我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防非止恶,善行积福的行为;定是摄心一处,专注不移的功夫;慧是看清世间实相的体悟。这三者都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

八正道里的正语、正业及正命是属于戒学的范围,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是定学的内容,最后的慧学则包括了正思维及正见。

三学是一个总纲,所以跟实际操作修行的八正道的排序有点不一样,如佛陀把属于慧学的正见及正思维排在八正道的首位,这是因为在修行前,我们最好还是必须具有对佛法的认识,才知道自己要如何修行;其次,当我们知道了佛法的修行及方向之后,接下来修持戒学的正语、正业及正命就会更有力量,更容易实践;最后经过戒学的道德行为净化的身口意可以发挥正念良好的功能,让我们的禅修容易进入定境,实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断除烦恼的目的。

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虽然,佛陀教导八正道,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成佛之道,但是我们要小心接触佛法,因为现代社会有很多邪魔外道冒用佛教的名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破坏佛教的名誉及误导众生。

尤其,现代社会的资讯发达,某些人在接触了佛法之后,以自己的世俗才智,编制了一些相似佛法,乍看之下好像说的非常有道理,其实跟真正的佛法却有很大的落差。因此,现代的佛弟子不能像以前教育不普及的年代那样只是按照听来的佛法学习,而是应该要好好的花一点时间来亲自阅读、研究及思维佛经论典,千万别道听途说,以免被一些能言善道的附佛外道蒙骗,而走上了学佛的岔路。

附佛外道爱谈玄说妙

有人说我时常在出版书籍里提到附佛外道,觉得可以不用再提到他们,因为这已经是陈腔滥调了。然而,处于末法时代的我们时常眼见耳闻许多的邪师外道借用网络媒体,宣讲似是而非的佛法,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我是不得已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大众,实在是老婆心切呀!

许多附佛外道喜欢谈玄说妙,理论似乎很高深,甚至还带有神通色彩,但是却往往缺乏实践,尤其是缺乏戒的这一部分。因为,许多别有企图者利用佛教名誉冒充得道者,其目的就是财色名利,因此,自然不肯用戒律来束缚自己。

可惜的是一般人以为他们的佛法高深,加上他们教导的那些既可以满足修行的目的,也可以享受世间的欲乐的法门跟自己的习气相应,于是就非常高兴及乐意追随他们的教导,殊不知自己已经堕入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的陷阱。实在是令人为之惋惜及感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