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猫奴的绘本药方/马尼尼为

当然,你随手都可以抓到以猫为主角的绘本,若加上狗的话,更是招牌砸下来都可以打到一本了;虽不见得这些绘本多特别,本文可是一位猫奴的真心推荐,也就是当我再次翻开这些书时,总像第一次阅读时那样在心里笑出来。

1.如果你有幸养到了一只坏猫——不论多坏还是爱得要命



我猜想“坏猫”在地球上的比例是不高的,我可是碰猫碰了十多年才赫然发现原来有这种天性、生来“老大样”、“流氓样”的猫,家里有一只以上的猫时特别能发现这种“猫款”,这款猫好欺侮人(猫)或破坏,脸上有幅“坏款”。

堪称坏猫代表

“烂猫Ralph”(Rotten Ralph)堪称坏猫代表(当然,故事会写/画得夸张一点),你看封面:他把女孩的娃娃头弄断了(会把玩具咬坏的猫实不多见──狗更擅长破坏,但自从养到了一只坏猫我就开眼界了);接着小女孩在烫秋千,烂猫拿锯子锯树枝(图1);准备好要给客人的饼干,他每一块都咬了一口;除了和女孩作对,女孩的父母也要遭殃,一家人都共同忍受这只烂猫。

直到有一天全家(包含烂猫)一起去看马戏团,大伙看得正开心时烂猫闯祸了(绘本用了4个页面描绘此过程),爸爸火大了:“他是属于马戏团的!”一家人离烂猫而去(图2,女孩留下了大滴的眼泪)。

接下来是5张画面(更多)描绘烂猫在马戏团里受到的遭遇,直到他从笼子里逃走展开又弱又病又饿的日子。最后以快乐结尾告结,女孩在街上终于找到了烂猫,父母也很开心看到烂猫回来了。 



烂猫受过一次教训后有没有学好呢──有所收敛但本性难移。可是,养过坏猫的人就知道,它的“坏”正是它“可爱”之处啊,而且,“坏猫”不会坏几年,猫的夀命加上“坏”其实是幼、青壮年的表现,到时你又会很想念它“坏”的模样了。

图1
图2
《烂猫Ralph》共有20本系列作(1976年-2011年),这本《Rotten Ralph》为其第一本,是两位文图作者的处女作,后有制成卡通(但还是书较好看)。

2.如果你养了一老一少的猫

养第二只猫时读这本Ginger(姜色猫)最温馨了。作者活龙活现地表现了Ginger(还颇有老态)对新来小猫“不爽”眼色与姿态,当然同时还有养猫人很熟悉的小猫什么都爱玩的模样。Ginger因为不喜欢新的朋友(小猫)气而离家出走了,小女主人在雨天出去找他“又湿又冷又伤心的躲在草丛下……” 

书中最后两只猫处得很好噢;可是我的一老一少猫还是不行啊,故事归故事,现实归现实,但是每每翻阅这本书,就看到了两只猫相处的缩影,令人会心一笑。 

和烂猫一样,《姜色猫》也有系列作(约有3本)。

3.如果你想了解猫的暴冲行径

想介绍Miroco Machiko是有困难的,关于她的英文资料不多,已出版自写自画绘本5册(无英或中译),更多是以插画家、画家角色活跃于艺坛。她的绘本角色以猫居多,尤其是2014年出版的这本《我与黄》。“我”是一只蓝色的猫,“黄”一开始是一只小飘虫,后是猫天旋地转地“扑虫”过程,扑累了还睡着了,起来更疯狂地扑,画面狂乱笔触满是动势力道,还出现了一堆“幻觉”动物,最后——猫抬头看着满天(满页)的黄(点),文字是“开了”。是黄花开了吗?不知道;是追黄虫追太久之后看什么都成了黄色的疑点吗,不知道;不知道的文和画面很好,让我们有自己想像的空间。

Miroco的画有“拙感”,讲直白是“像小孩画的”,这是她最令人动容的特色,她画了很多的动物,约莫总是歪着头看著前方的侧身像,腿和手的比例、形状,甚至全身的比例透视也都“怪怪的”,过大或过小,怪得恰好,就会感到是“好笑”、“原始”或耐看的“大巧若拙”。

非常传神的猫

《我与黄》里的猫非常的传神,每一只都会令爱猫人会心一笑,你一定会知道猫扑苍蝇或飞虫时跳上跳下、冲来冲去的神经质样,这本绘本就像神话了猫的这种行径,每一次翻阅,好像自己变成了猫,卷进一个看似平常不过却疯狂激烈的行为之中。

我是深怕把Miroco的作品介绍错误的(因不谙日文),这也是她的绘本存于我书柜上多年、作为我深爱的偶像多年、她每出绘本必买这些年,我多次很想提笔介绍她却陷于无法找到周全说法的顾虑。

《我与黄》 文、图:Miroco Machiko

反应

 

副刊

当一个知识的旅者

时间匆匆,转眼又到岁末。〈读书人〉今年最后一期,特访问专栏作者吴小保,分享他的阅读规划、阅读心得以及新一年的阅读展望。

吴小保

●个人是否有阅读规划?若有,去年的阅读规划还满意吗?你会特别偏爱哪些类型著作?



2013年大选结束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匮乏,当时定了个长期阅读计划,希望能够从政治光谱右派著作开始读起、以左派为终点,好好充实自己。然而,起初对这领域并不熟悉,只能慢慢摸索;走过不少冤枉路(读到烂书),但一路读来,还是小有收获。

记得一开始不懂分左右,只好从书柜随意挑选。选了本金里卡(Will Kymlicka)《少数群体的权利》,讨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课题。之后又读同一位作者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但忘了碰到些什么状况,当时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只看了前两章;拖了几年,至2016年才把全书看毕。

也读了其他一些导论性质的书,但都忘了书名。

选读倾向左派著述

接下来几年选读的,都比较倾向左派著述,偏离了起初“由右读起”的规划。几年前,台湾心灵工坊一连出版几本日本左翼思想家的著作,我都不错过,先后读了《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伦理21》、《哲学的起源》和《帝国的结构》。书柜上还收了好几本柄谷行人的书,如《迈向世界共和国》、《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和《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还未有机会好好研读。



那两三年,柄谷行人是我主要的学习对象,之所以,一方面与其简明的写作风格相关;另方面,则被其“解放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毕竟是年轻人,容易热血沸腾。

同时也接触其他左派论述,比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新帝国主义》;罗拔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埃里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真实乌托邦》等。

然而,也许阅读口味太过偏颇,虽成功形成了特定观点,却对自己的信念缺乏更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自知长此下去,大概会被同温层所困死。

●阅读对你而言有何意义?

阅读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书,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好好认识不同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可以再三反思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没有经过反复检验的信念,是不值得信仰的。

阅读的意义,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让自己成为一个旅者,离开故乡,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当你重返故乡,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它,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去年有哪些著作或作家特让你印象深刻?其特点在哪?

大约从2016年(或2015?)开始,比较有意识地选了些右派著作来读,于是冥冥中又回到了当初的规划,虽然顺序是颠倒了。

读了几本右派的书,但还不算有深入了解。如《经济学人》出身的约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亚德里安伍尔得礼奇(Adrian Wooldridge)的《第四次国家革命》,该书认为政府职能过大、却又缺乏效率、并导致债台高筑,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职能,把大部分责任交给私人界或市场承担。

从2016年起,比较集中地读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先后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福山是当今有名的政治学者,曾在1989年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后于1992年扩充写成《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一书。“历史的终结”命题之提出适逢苏联瓦解之际,在国际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遭左派激烈批评。

逼迫重新思考一些想法

透过福山的书,逼迫我重新思考一些想法。过去受柄谷行人影响,对“国家”有着相当负面看法,认为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而,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却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缺乏健全且自主的政府,人民就无法享有优质民主。比如,美国由于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政府的传统,因此设置了很多约限政府权力的繁文缛节,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功能不彰,最终是人民买单。

我们固然不必照单全收福山的所有观点,但我想,公允地说,福山是我相当欣赏的作家——毕竟我年纪渐长,开始学会欣赏不同立场的人。

欣赏福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懂得提出好问题。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福山提出:人类现有的伦理与政治制度与人性相关联,一旦不断取得突破的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这对我们的伦理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次,跟柄谷行人一样,福山的著作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吓死人的专业术语(现代知识人的魔咒、凡夫俗子无法掌握的语言),而且他是个旁征博引的学者;也是一个说故事者,能够把复杂历史用相对文学的方式说出来。

●明年有什么阅读规划?

2017年将尽,2018年又是个挑战的年份。从2013年至2018年,正好间隔着两次大选。

回顾这5年,所读的书不多,但小有收获。展望未来,除了继续研读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也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不同领域的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