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现代人,你真自恋

《自恋时代》 作者:珍图温吉(Jean M.Twenge)

基斯坎贝尔(W.Keith Campbell)

译者:吴玮疆



出版:八旗文化 / 远足文化

这是一个前所未见的自恋时代,一切——唯我独尊。媒体报道时不时冒出心理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的提醒,自恋是一种病。然而,这样的“警讯”对于自恋群众而言,完全不以为然,不过是嗤之以鼻的小题大做。

“爱自己”和“自恋”,是否有差别?自恋和自信,有什么关系?让人瞠目结舌的自恋花招,对自己、亲人、朋友甚至整个社交群体,有何影响?自我感觉良好,究竟是好还是坏?

《自恋时代》英文版本。

自恋,无所不在。自拍(selfie)是众多自恋行为当中,最普遍的“流行病”,人人都以“自我”为中心,不论生活、工作、家庭、个人隐私,借着网络科技之便,无一不能秀,什么都要晒。

在这个自恋时代里,年轻人随时自拍上传网络,父母称自己的孩子是“小王子、小公主”,名流艺人炫富、裸露、搏版面抢曝光,广告催眠你购物,“因为你值得!”;职场同事无视团队合作,政客自我感觉良好,厚颜不顾民意,甚至罪犯为引人注目而公然行凶……这些“乱象”,人们或许习以为常,或许瞠目结舌,甚至可能深受其害。探究这些现象的背后,几乎都暗藏了“自恋”的阴影。



因自卑而自恋自大

自恋,是另一种失控的正向思考。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爱自己、做自己”能带来自信和力量,难道不好吗?很好,但自恋者不是充满自信,而是过度自信,无视现实,不顾人际关系,一切唯我独尊,自我中心,甚至恰恰相反,因自卑而自恋自大。

膨胀的“正向”思考态度强调自我欣赏,追求物质财富、外貌、名人崇拜和名声,极可能会对小至家庭教育、大至社会经济造成危害。自恋就像是一种疾病,由某些因素引发,并透过特定管道感染。

不禁要问,也必须认真思考,慎重关注,全球文化为何近年来会出现如此的演变?是什么原因催化了这种现象?

自恋不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影响广泛的问题,唯有戳破自恋假面,翻出背后的真实景象,看到问题的严重性,才能寻找对策。

自拍是最普遍自恋行为

“自恋人格”不止成为全球城市生活的普遍现象和“流行病”,而且有不断加深恶化的情况,因此成为当今热门话题之一。美国在1968年将自恋定义为一种疾病,一种独立的人格障碍;2013年,自恋想象的典型行为——自拍(selfie)更入选为《牛津字典》年度词汇。

从心理学上分析,自恋者有些共同特征,比如总在不停地谈论自己、夸大自己的成就、对他人缺乏同理心和关怀、在公共场合夸张地展示自己、在网络上裸露性感、展示肌肉、不停地谈论“自我”,而无处不在的“自拍”则是最普遍的自恋行为。

资讯及网络科技的大跃进,进一步将“自恋”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迅速与强大的感染力,无与伦比得让人触目惊心,除了“全民自拍”的“集体自恋行为”,就连犯罪也成为引人注意的恐怖自恋行为。至此阶段,已是最严重的自恋——高度自尊到了一个地步,出现极强反社会人格的暴力倾向,祸害不浅,尤其是在“少子化社会”的年轻世代群。

犯罪离不开自恋倾向

《自恋时代》举引了不少轰动社会的枪杀案例子,比如2007年韩裔学生赵承熙枪杀32名师生后吞枪身亡,犯案前曾宣称“拜你们所赐,我像耶稣基督一样死去,以启迪世世代代软弱与毫无防御能力的人。”

同年12月,罗拔霍金斯(Robert Hawkins)在购物中心开枪射杀9人后自杀,留下遗书“可是想一想,我他妈的就要出名了!”

再有——2014年台湾台北捷运随机杀人事件,21岁罪犯郑捷事后被鉴定有“反社会与自恋人格”。

虽然构成这类惨案的背后有不同的导因,但归纳犯案者的人格特质后,大多离不开“自恋”倾向。

无视民意的总统;自以为是的教徒;无差别杀人的凶手;着迷整形的明星;傲娇无理的情人;自拍成瘾的少年……这些人为何如此?——《自恋时代》

强调人与人的平等观念

《自恋时代》不是一本充满学说和理论的学术研究书,却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社会心理学。作者以轻松而详实的笔调,佐以媒体报道和趣闻逸事,观察自恋现象在当今大众文化中,扩散趋势的严重程度,以及对各领域造成的问题和影响。

作者珍温图吉是美国圣地亚哥心理学教授,著有另一类似作品《唯我世代》;基斯坎贝尔则因自恋现象的多项研究得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福斯新闻网”等媒体的注意。

《自恋时代》从美式文化令人“叹为观止”的实例,切入家庭教养、学校教育、媒体网络、物质消费、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等层面,列举各种例证及数据,幽默地就自恋现象的成因、迷思、以及对“表现自己,唯我独尊”这种目前蔚为风潮的成功必备概念,开启引人深思的敏锐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对治之道,是一部让人重新思考主流价值观的著作。

反观和反思自己生活里的行为,并好好地看看周遭人和事,是否不知不觉中也陷入自恋之中,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甚至引起一些不愉快和排斥?

正视日趋严重自恋问题

两人并非只是反映“自恋现象”,在最后也提出建议,让人们正视及面对日趋严重的社会自恋问题,一方面尽可能“回避”与自恋者接触,另一方面从根本着手,父母可减少对孩子过分的赞赏,应将重点放在孩子完成事情的意义上,而不是迷恋个人先天的独特性,同时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

除了培养个人内省和谦虚的特质外,也应尽量建构新的社会风气,将荣誉感投向慈善和环保等社会层面,造就对整体社会得益以换取自豪感,不是完全宣示个人能力和炫富的生活观,一味地为个人包装。

反应

 

副刊

当一个知识的旅者

时间匆匆,转眼又到岁末。〈读书人〉今年最后一期,特访问专栏作者吴小保,分享他的阅读规划、阅读心得以及新一年的阅读展望。

吴小保

●个人是否有阅读规划?若有,去年的阅读规划还满意吗?你会特别偏爱哪些类型著作?



2013年大选结束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匮乏,当时定了个长期阅读计划,希望能够从政治光谱右派著作开始读起、以左派为终点,好好充实自己。然而,起初对这领域并不熟悉,只能慢慢摸索;走过不少冤枉路(读到烂书),但一路读来,还是小有收获。

记得一开始不懂分左右,只好从书柜随意挑选。选了本金里卡(Will Kymlicka)《少数群体的权利》,讨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课题。之后又读同一位作者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但忘了碰到些什么状况,当时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只看了前两章;拖了几年,至2016年才把全书看毕。

也读了其他一些导论性质的书,但都忘了书名。

选读倾向左派著述

接下来几年选读的,都比较倾向左派著述,偏离了起初“由右读起”的规划。几年前,台湾心灵工坊一连出版几本日本左翼思想家的著作,我都不错过,先后读了《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伦理21》、《哲学的起源》和《帝国的结构》。书柜上还收了好几本柄谷行人的书,如《迈向世界共和国》、《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和《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还未有机会好好研读。



那两三年,柄谷行人是我主要的学习对象,之所以,一方面与其简明的写作风格相关;另方面,则被其“解放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毕竟是年轻人,容易热血沸腾。

同时也接触其他左派论述,比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新帝国主义》;罗拔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埃里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真实乌托邦》等。

然而,也许阅读口味太过偏颇,虽成功形成了特定观点,却对自己的信念缺乏更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自知长此下去,大概会被同温层所困死。

●阅读对你而言有何意义?

阅读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书,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好好认识不同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可以再三反思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没有经过反复检验的信念,是不值得信仰的。

阅读的意义,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让自己成为一个旅者,离开故乡,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当你重返故乡,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它,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去年有哪些著作或作家特让你印象深刻?其特点在哪?

大约从2016年(或2015?)开始,比较有意识地选了些右派著作来读,于是冥冥中又回到了当初的规划,虽然顺序是颠倒了。

读了几本右派的书,但还不算有深入了解。如《经济学人》出身的约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亚德里安伍尔得礼奇(Adrian Wooldridge)的《第四次国家革命》,该书认为政府职能过大、却又缺乏效率、并导致债台高筑,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职能,把大部分责任交给私人界或市场承担。

从2016年起,比较集中地读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先后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福山是当今有名的政治学者,曾在1989年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后于1992年扩充写成《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一书。“历史的终结”命题之提出适逢苏联瓦解之际,在国际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遭左派激烈批评。

逼迫重新思考一些想法

透过福山的书,逼迫我重新思考一些想法。过去受柄谷行人影响,对“国家”有着相当负面看法,认为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而,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却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缺乏健全且自主的政府,人民就无法享有优质民主。比如,美国由于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政府的传统,因此设置了很多约限政府权力的繁文缛节,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功能不彰,最终是人民买单。

我们固然不必照单全收福山的所有观点,但我想,公允地说,福山是我相当欣赏的作家——毕竟我年纪渐长,开始学会欣赏不同立场的人。

欣赏福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懂得提出好问题。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福山提出:人类现有的伦理与政治制度与人性相关联,一旦不断取得突破的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这对我们的伦理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次,跟柄谷行人一样,福山的著作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吓死人的专业术语(现代知识人的魔咒、凡夫俗子无法掌握的语言),而且他是个旁征博引的学者;也是一个说故事者,能够把复杂历史用相对文学的方式说出来。

●明年有什么阅读规划?

2017年将尽,2018年又是个挑战的年份。从2013年至2018年,正好间隔着两次大选。

回顾这5年,所读的书不多,但小有收获。展望未来,除了继续研读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也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不同领域的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