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油棕研究成绩佳/朱乾海

我国的油棕业堪称是发展中国家作物最成功的典范。

除了油棕,再也找不到另一种热带作物创造这么庞大的经济效益,作为产油作物,油棕远胜过温带产油作物的农业地位。



温带农作物惯常享有政府的津贴,大马油棕则相反,政府征税不遗余力。

任何产品都会面对挑战,棕油也不例外。我们要做到减少成本,增加产品的价值;坚持研究和创新,创造更美好。

油棕商业种植的历史不长。1807年,西非海岸地方第一次商业种植;1848年,油棕经过毛里求斯岛来到东方,四株油棕种在印尼的茂物植物园;1870年,在新加坡植物园栽种;1875年落籍马来亚。

开始由农业部栽种及管理,后来才由种植公司接手。

在政府方面,油棕的研究和开发则由1973年成立的大马农业研究及开发机构(MARDI)负责,当油棕已发展到棕油出口海外时,大马棕油研究所(PORIM)在1979年成立,即时严肃的展开研究和开发工作。PORIM是大马棕油局(MPOB)前身。



为了支付研究经费,每吨棕油出口征税4令吉;1984年调高至每吨5令吉;到1996年再调高至7.25令吉。

种植公司的研发工作也大有作为,被视为不可或缺,相互相成的油棕大业的重要支撑。

早年计划的研究项目,很多已完成,例如组织培养油棕种植材料及生物柴油等,这是大事。

实验经费高昂

橡胶研究的高级女生研究员被生物科技吸引,单单提供基础研究,美国的科技公司一口价4000万令吉,我使用自己小小的权力摇头又摇头。

我是患了怀旧毛病,棕油研究所早年每年的研究经费也不外是4000万令吉,后来增加到8亿令吉。大马橡胶业已今非昔比,花大笔金钱不能单单为了科学那么简单吧。

回来油棕研究,油棕和其他多年生作物一样:树大生长慢,实验需要大片土地,以涵盖土质的差异,实验经费高昂。

还有鲜果串产量每年不同,长时间收集数据是必须的,尤其是育种选种实验,很多时候,实验的第一人退休后,实验尚在进行中,接手的第二人可能对这个实验缺乏兴趣或另有想法而改动实验,实验的完成遥遥无期。

病虫害实验也一样,虫害的发生没有一定的时间,轻微的侵袭不适合实验,因为达不到实验的目的,例如了解害虫的生态及生命史。

一般的产量实验,得到的数据多是鲜果串产量,不是原棕油的产量,因此被认为不完整的实验。

又例如肥料实验,虽然氯化钾增加鲜果串重量,但整个实验的结果是施肥的树的总产量反比不施肥的少。

再例如授粉实验。授粉的目的是增加油与果串的比例(O/B),但结果却是没有增加。

还有,园丘本身的实验有时比“官方”的实验得到的成绩更快速。

“官方”实验只是证实园丘的观察正确,因此我们研究员要和园丘保持联系和沟通。

反应

 

财经

油棕树应种多密?/朱乾海博士

土质好的地方种植油棕密度较低,光照强、水份足的地方种植密度较高。

油棕种植密度介于每公顷118至158株,但新种时的密度,普遍是每公顷136至143株。

土质好的地方种植密度较低,光照强、水份足的地方种植密度较高,如果种植环境没有足够的光照,密度较低比较适宜。



若有资金问题,有经验的种植人在开始种植时会选择较高密度种植。

树龄尚小,树叶还在伸张中,树冠其实已被此接触。种植密度如果每公顷是136至143株,有按时施肥,气候正常,5年树龄左右的树已有完整的树冠,叶片30至40张(即4至5螺旋圈的叶)。

叶子太多影响产量

叶子太少,浪费光源,产量不高;叶子太多,树与树争夺光照,光合作用弱,叶子和树身增长,影响有性繁殖的果串成形。

既然叶子太多影响产量,多余的叶子必需修割掉。修割叶子还有其他原因:



*采割鲜果串时有空间使力

*割除不撑托果串用途的老叶

*减少散果跌下藏在叶腋里

*减少附生在叶腋的附生植

*除去枯叶和病叶,促进新的健康叶子快速成长

密度太高争阳光

太过密集的树冠,诚如上文所述,不利生产果串。种植密度太高,同样也因争夺阳光,不利产量。

植株愈长愈高,树叶愈长愈长。明显的,采割果串愈来愈困难。

园地阴暗,树行间草木不生导致土蚀。

种植密度和产量的实验做了很多,但却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凭经验,一旦产量下跌而怀疑可能是密度问题所致,将密度稀释,产量很快就提升。

2方法稀释密度

有两个方法稀释密度,一是有规则的稀释,每数株树除去一株,这株树在原来的排列位置上除去后,不会影响整体树的平衡分布。这个方法的弱点是除去的树可能是高产树。

第二个方法是除去“价值低”的树,如染病的、发育不健全的、不打果的、打果特别少的、后来补种而一直长不好的树。

产量特别少的树最好先做记号,然后视察它的产量一年半载,证实后才将它砍除。

经过这一轮稀释,园丘的产量会提升,同时省了一些肥料和人工。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