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获耀华奖学金保送
9独中生赴华深造

9名特优生获耀华奖学金,到中国知名学府就读高中。前排左起为萧惠宝、陈志成、莫泽林、郑建强及林佳音;后排左起为唐淑仪、郑名恒、陈翰霖、陈僖喆、曾彦程、曾可怡及张贝儿。

(吉隆坡2日讯)马来西亚留华同学会与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合作,在我国开展2016年培育英才计划——“耀华奖学金”,共有9名独中特优生获得保送,到中国顶尖高中接受教育。 

数百考生中脱颖而出



留华同学会长莫泽林指出,耀华实验学校每年招收20名来自东南亚的精英中学生参与,而我国这9名独中特优生是在缅甸、泰国及印尼等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 

获录取的学生包括来自坤成中学的曾彦程、萧惠宝、郑名恒、陈韩霖、张贝儿及林佳音;循人中学的陈僖喆;巴生兴华独中的曾可怡及宽柔中学古来分校的唐淑仪,他们分别于3月27日及上月12日的留华同学会招生考试中,有着特出的表现。

莫泽林说,这9名学生将在今年9月,到中国深圳市耀华实验学校就读高中,以期毕业后更有机会进入世界著名大学深造。 

“耀华实验学校的课程将以扎实的基础教育为主体,并结合灵活的教学机制(以超常教育和国际教育为两翼),满足教育需求。” 

莫泽林今日在耀华奖学金招生结果发布会上,发表上述谈话;秘书长郑建强博士也出席该项发布会。



有机会入读世界百强大学

会务顾问陈志成表示,获录取的学生不但可免费参加,还可获4000令吉生活津贴,每人每年的津贴总共是7万令吉。 

“完成三年的高中课程后,成绩合格者将被保送到中国一流大学攻读学位;若符合要求,也可到世界百强大学深造;此外,学生每年还可享受一次游教活动,赴中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参观考察。”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