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走入集美,遇见陈嘉庚/沈小珍

循着《南洋商报》创办人陈嘉庚的足迹走入厦门集美,我联想起龙应台提及的“断裂的记忆”。

写完《大江大海1949》之后,龙应台继续索寻战争历史的足迹。凭着蛛丝马迹,她终于找到妈妈的妈妈,也就是有关外婆在大陆的事迹和故居,深切体会到:记忆彻底断裂,关键在于“战争”。战火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亲的人成了“零”的存在。



2016年 1月 7日,时隔6年,龙应台再次到北京开讲,主题为“倾听一个人的记忆”。她分享了对于个人、集体记忆的感想,并鼓励读者用磨砺“自觉之剑”,去照亮和辨析特定取向之下,正逐步消失的记忆与情怀;两岸血浓于水,迄今却仍未放下成见,在政治上互相孤立,她认为两岸此时要走入互相“倾听”新格局。

小行星命名陈嘉庚星

在《南洋商报》工作多年,对于创办人陈嘉庚的认知却不甚了了;上周,有幸随同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所创设的嘉庚学堂学员们走入集美,我才看清一代伟人的真人轶事,苦苦思索这份报章与这位创办人“断裂的记忆”,渐有领悟。

龙应台找回妈妈的妈妈的记忆,是兴奋的;我在集美寻找陈嘉庚和《南洋商报》的记忆,却是零星的,近乡情更怯。

当年陈嘉庚选择了厦门集美,大事发展硬体设施和人文建设,从“穿西装戴斗笠”的建筑风格、浓浓南洋风情的“五角基”,从小学、中学到宏伟的厦门大学等,一砖一瓦、一条马路一座桥,都深深地影响着集美人。所谓“陈嘉庚精神”精简成两个字:“诚毅”。诚以待人,毅以处世。



为了表扬陈嘉庚的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90年11月5日宣布,该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963号的小行星誉名为“陈嘉庚星”,永载史册;迄今,每年10月份,也就是陈嘉庚诞辰的月份,集美区有各类庆祝活动,路上随处可见写着陈嘉庚格言的提示版或公益广告,在在显示陈嘉庚深远的影响力。

前几年,吾友走访集美学村,回来有感而发:陈嘉庚在中国是“现在进行式”,在大马却是过去式……。当我亲身走入集美“聆听”陈嘉庚时,才恍然大悟。

陈嘉庚爱国爱乡,将毕生心力投注在集美,基于国情不同,他和马新的关系陷入断层;他在新加坡的家人,也是近来在中共海外联谊会致力撮合下,成功“寻亲”,将陈嘉庚的后代聚在一起,进而带动陈氏家族互认欢聚的机缘。

习总吁弘扬嘉庚精神

《南洋商报》与创办人陈嘉庚在实质上“渐行渐远”,然而,不朽的“陈嘉庚精神”值得大马华社、文教界及商界推崇和学习。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是陈嘉庚的人格特质。经营事业、兴学办校,都可以从陈嘉庚事迹中得到启发。

2014年,在陈嘉庚诞辰14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勉励广大华侨华人大力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引发舆论强烈关注。

短短一个星期的寻“庚” 之旅收获丰硕,我们在集美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听课,游走于烙印着陈嘉庚信念的社区,在龙舟池畔留下许多美好记忆。夜晚梦回龙舟池,那耀眼的灯火、小伙伴们的欢声笑语,以及天上那颗“陈嘉庚星”所发出的光芒,燃亮了心灯。

走入集美,遇见“陈嘉庚”,美事一桩。

反应

 

灼见

【灼见】嘉庚精神,以商养文/锺启章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为配合成立10周年纪念而举办的2023年嘉庚国际论坛“以商养文——嘉庚精神的传承与永续”,本月10日及11日分别在马来西亚厦门大学分校和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行,这是一场令人瞩目、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论坛,为基金10周年庆典划下美丽的句号。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和本国的学者纷纷围绕着本届论坛主题“嘉庚精神,以商养文”发表透彻的研究结果和展开深入的探讨。第一天的论坛邀请了8位国内外学者畅谈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嘉庚精神”,以期实现陈嘉庚“实业兴国、教育强国”的伟大理想与美好愿景。次日的圆桌会议主题为“以商养文:嘉庚精神的传播与影响”,有3位引言人,我是其中一人。

两天的论坛使我有机会与国外学者近距离交流。我问陈嘉庚曾孙陈铭关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对于弘扬陈嘉庚精神的概况,他摇摇头说,乏善可陈。我也向圆桌会议其中一位引言人、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工嘉庚教育公益基金秘书长吕佩橙博士询问中国人民对陈嘉庚的印象,她有些感慨地说,厦门以外很多地区的普罗大众都不认识陈嘉庚。因此她在引言中,建议研究陈嘉庚的学者制定一套适合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让孩子从小就接触陈嘉庚的伟大事迹,以学习嘉庚精神。

我国力推陈嘉庚精神

在马来西亚,陈嘉庚精神并非止于空谈,华文教育的兴盛与中华文化的深耕是有目共睹的。此外,于2014年4月3日成立的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也以实际的行动积极推广嘉庚精神。目前该基金是国内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它于2014年开始举办的陈嘉庚精神奖卓尔不凡,是国内最高级别的奖项。此外,从2011年开始举办的国际论坛已经超过90场,而国际陈嘉庚赏识比赛也方兴未艾,其他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大马以外地区对嘉庚精神的传播远不比我们炽热,这并不奇怪,主要是因所处环境迥异使然。华文教育艰困的生存环境让大马华社充满危机意识,只能发愤图强、自食其力,多年来的自强不息,让它的中文程度与中华文化水平超越东盟其他国家包括邻国新加坡。大马的华人社团和华文报纸也是东南亚各国之中数量最多。

嘉庚精神所展现的是一代儒商崇高的人生境界与家国情怀,处在当前的情境中,陈嘉庚“以商养文”的做法,正是我们所应推崇和鼓励的典范。诚如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拿督陈友信在圆桌会议上所说,被誉为“像挖不完宝藏”的嘉庚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遗产;希望有朝一日,弘扬嘉庚精神的中华文化也能够传播到其他族群。

教育能改变人民生活

陈嘉庚之所以倾资兴校,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从教育着手,只有先办好教育,人民才能够富有,国家才能够强大。因此,陈嘉庚百年前便将西方工业化的思想和技术带回家乡,创办了包括水产、航海等学校的集美学村,体现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理念,与当下中国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

近来大马被评为三低国家,亦即低技能、低生产力、低增值。这3个因素加起来,造成大马的经济和产业不能升级,就卡在1990年代低工资竞争的状况,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倘若国家领导有当年陈嘉庚的慧眼,相信今天的经济就不会陷困。

对于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说法是: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棵树摇动另外一颗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顾名思义,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传承,而且是站在创新角度的传承。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且不断进步,靠的就是这种传承,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教育,我们这个世界才会一代比一代更加精彩。

由是观之,嘉庚精神的确是永垂不朽、历久弥新的,值得我们鼓励和学习,使其代代传承,永续不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