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布央谷遐思

作为布央谷文明象征的古庙祭台。

时间把建构布央谷文明的人都带走了之后,近百年来的考古发现,以及关于它的解读,自然都得考古学家来一一揭开和阐释。

砖石砌得起文明的高度,却难以与时间拔河……

布央谷的游人一般不很多,又兴许是遗迹的分布面积颇广,人在坍塌了又易地重建的砖石地基与文明遗址之间随意游逛,除了身边的伙伴,总也感觉天空地阔的,除了缄默的历史瓦砾,人,都变得渺小了……



这样的情境,特别宜于无边的遐思。

其中一个易地重建的布央谷文明庙基。

遗迹遍布谷地山岗

从布央谷博物馆转出来,你沿着石级往后山的高坡攀登而去。布央谷遗迹遍布整个谷地和山岗,游人来访,作为展示橱窗的,自然是博物馆所在的周遭地带,尤其是居高临下又位居山麓的祭台。

时间把建构布央谷文明的人都带走了之后,近百年来的考古发现,以及关于它的解读,自然都得考古学家来一一揭开和阐释。游人亲临历史现场,看得到的,大概是坍塌之后挖掘而出或重建的庙基。人都藏到历史的时间里了,倒是这些时间的积层掩盖不住的历史残角,却硬是挣脱了厚重的泥沙挤压,露出了端倪来,供人凭吊。

山坡上庙基处处,而这山脚的河谷一带,你能见到,以及无法亲见,却能想象的每一处遗迹,就是一个虔诚的象征。庙基当然不只是庙与膜拜,在古早的年代,它们应当是人们生活的核心。更别说是,在季风带望日莱峰按季节航海往返的史前年代,面对变幻莫测且庞大无边的大自然,唯有在生活中抱持这样的虔诚与敬意,才能在日常的惊涛骇浪中找到定海神针!



老石磨,不久之前,我们的先辈还在用着,不想就已千年过……

想象生活与信仰

我们在空旷的山麓和祭台上巡行。台基很大,如果台基上建筑构件都在,如果沿着坡地的斜度攀登而上的信徒都还在,那会是如何的一种景象?我们如今在古人的文明遗址上巡行,想象文明风华时期人们的生活与信仰;如果时间往前推,又过了几千个年头,我们自己的文明又会留下什么,又能引起未来的人作如何的一种想象?

又或者,熙熙攘攘的繁华过去了,一切如风,就如同布央谷的瓦砾一样,什么也不说,也都道不得,只能等人们来“考古”我们的一鳞半爪,然后代我们描绘出他们所想象及认为应当那般的,噢,我们生活的样貌了呢?

反应

 

副刊

双溪峇都时间谜题

考古挖掘分区块进行,以利出土文物之归类及研究。

现场悉心布置的解说版,乍看虽然简陋,但比起正规博物馆所展示的,却提供了更丰富的资讯。按现场的布置而言,考古队的师生,俨然是将这一考古点兼作普及教育之用了。

布央谷与双溪峇都古文明区域位置图。

我们是在人们的寻常生活周遭巡行而过,也在排列有序的经济园丘之间穿行而去的。沿着后退的风景一路走走停停,想与传闻中的古文明相遇。不确定所在何处时,随处问路边忙活的友族大叔,他转身笑眯眯地说,很容易,你们沿着油棕园,看到园丘里搭起遮棚的,就是这几年新发现的考古遗迹了。说话的人如道家常,就仿佛说着邻里的柴米油盐那样,什么稀奇?



在布央谷、在双溪峇都(前译峇都河)的考古现场,你会发现,今古之间其实离得很近,甚至交融得你都不晓得,究竟那是古人在今人的生活里现身启示,还是今人闯入古人的活动场域里安顿生活了。

有时你甚至要怀疑,古人其实不是不在了,只是时间的不同面向让今古之间给区隔了;这隔开来了老死不相见的时间,它们之间的距离,就叫做历史了。那么,今人在时间层上一再地挖掘,会不会有一天就接通了时间的两端,让今与古有了会合的可能?

虽没有解说员,不乏详细的解说板,也能为有心人提供一定的信息。

悉心布置解说版

双溪峇都的考古现场,散落在柏油路两旁的,每一个搭起的遮棚,都是一个古人的生活场景不预期地重新现身的地点。这些分布在古老土地上的一个个点,仿佛是时间留下的一组组密码,它们既在空间里固守着,也在时间中凝固着。

如果能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这会是一个怎么样的生活图景呢?比起目前博物馆里展示文物之导览说明每每落于语焉不详,它们之间具体联系而出的故事,恐怕要更精彩,更吸引人的才是,我想。



古文明考古点分布的区域颇大,密林中的铁皮遮棚,都是。

来者都是客

聊堪告慰的是,虽然碰不上值班的学生解说员,但毕竟是专业的考古作业方式,现场悉心布置的解说版,乍看虽然简陋,但比起正规博物馆所展示的,却提供了更丰富的资讯。按现场的布置而言,考古队的师生,俨然是将这一考古点兼作普及教育之用了。这所以,面对有心来探秘的访客,在不影响及破坏考古挖掘与研究的前提下,也让前来看热闹的访客有所收获。

可惜的是,这样的考古现场一点儿都没什么“好玩”的,估计访客不会太多。无论如何,这里的人对来访者一般不抗拒,连守卫都有“来者都是客”的热诚——虽然他们无法提供有关的专业信息,却能让访者心生愉悦,进而心生再访的念头,以便解开这满地的时间谜题……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