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追寻“互联网新神话”
中国网企纷涌印度

印度正在成为继美国、中国之后的世界互联网“第三极”。图为正在上网的印度民众。

中国多家互联网企业正涌往印度,追寻一个“互联网新神话”。《环球时报》报道,一场宏大的科技与商业“革命”正在印度悄悄展开,而中国互联网企业正扮演着一个前所未有的角色。

猎豹全球智库互联网研究专家容荣表示:“在中国互联网界,曾经流传‘得印度者得天下’这句话”。



长久以来,中国互联网企业被认为只不过是“山寨者”,照抄美国企业的模式,在“防火墙”保护下在中国本土成就了神话。

如今,经过中企十几年的奋斗,中国也在逐渐成为“被模仿者”。在与中国一山之隔的新兴大国印度,这种改变尤为明显。

中印科技、媒体和通信行业媒体与跨境投融资平台“竺道”总执行长王超表示,他在2015年曾收到过一封印度创业者的邮件。

“信中讲叙他们如何一点一点地研究‘途虎养车网’,然后原样在班加罗尔复制了一个印度‘途虎’。

“越来越多印度从业者,渴望了解和模仿中国互联网。这名印度创业者在信末,就是这么说。”



王表示:“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如果说美国互联网的崛起源于技术创新,中国互联网的崛起则源于商业模式创新。

中国模式“搬到”印度

“比如淘宝常被认为是亚马逊的‘复制品’,但淘宝在亚马逊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本土化创新,如细致的评级系统、物流配送模式和竞价排名模式。

“这些本土化创新不仅使淘宝在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商家在平台上的盈利情况方面做得更好,在海外落地时都会比亚马逊更快、更好、更直接。”

中国许多从业者也有意将中国模式“搬到”印度。其中一人陈修建就表示,他正开发一个印度版“微头条”应用程式。

“尽管印度是一个科技大国,但他们的优势在于执行技术领域的外包业务,在模式打造和创新上并不强,因此我有信心能打开印度市场。”

容表示,印度的人口规模和结构、经济发展程度、消费市场特点、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都和中国相似,这使得中国方法论在印度有很高的成功率。

“总之,中国模式已经一夜之间从一个遥远的现象,成为印度创业者挂在嘴边的词汇。”

近场传输软件“茄子快传”在中国表现平平,在印度则有超过1.5亿人使用。

中企失互联网黄金时代印度寻找“第二次机会”

对于错过中国互联网崛起“黄金时代”的中企而言,印度正是一个“第二次机会”。

随着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巨头逐渐“垄断”中国互联网市场,进军印度成为成长中企业一条必然的“淘金之路”。

茄子快传印度受追捧

例如,在中国表现平平的近场传输软件“茄子快传”,在印度获得意想不到的追捧。总执行长官晏表示,目前印度有超过1.5亿人使用“茄子快传”。

当下的中国互联网基都已有很高覆盖率,市场需求有限。印度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则是相对落后,加上消费者对网费价格特别在意,茄子快传可谓正好击中“痛点”。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硬件领域。当中国国内对智能手机的需求趋缓时,印度迎来“井喷式”大爆发。

目前,印度智能手机用户只有1.2亿,占总人口不到10%,其广阔市场吸引全球手机厂商疯狂涌入。

在印度市场上分得一杯羹的不仅有华为、小米等中国知名品牌,也包括刚起步没几年、知名度平平的产品。

对于转战印度的中企来说,挑战远非仅仅是“复制”中国模式,很多时候也需要为产品增添“印度功能”。

容荣表示:“例如,中国用户只是拿茄子快传来分享文件,印度用户则是当其为社交工具。很多细化的需求,只有当地人才能深刻体会。”

印度互联网专家乔普拉表示:“印度过去15年扮演了美国主要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支持角色,这让技术知识得以向印度转移,为印度互联网创业增添‘燃料’。”

中美印成世界互联网“新三极”

如今,中国、美国和印度正成为世界互联网的“新三极”。

容荣指出,许多公司在印度“野蛮扩张”,彼此之间是“一片乱斗”。“例如中企在硬件领域在印度,面临本土品牌Micromax、韩国三星这两大霸主的挑战。

“在应用程式领域,印度人英语普及率高,所以谷歌、面子书等世界巨头都已经在这片市场领先。”

但无可否认,印度正在成为继美国、中国之后的世界互联网“第三极”。

印度《商业标准报》援引通信和信息技术部部长普拉萨德称,印度的手机用户已接近10亿人,到今年年底,印度的网民总数将超过5亿人。

“印度正处在一场数字大革命的风口浪尖:它经历了最开始的远观科技,到后来尝试运用科技,如今已经开始享受科技,并成为这个进程中的一股力量。”

王超表示,在印度之后,互联网浪潮可能会向巴西、俄罗斯与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流动,但“美中印在互联网世界中‘新三极’的地位已然奠定,且无可取代”。

反应

 

名家专栏

作茧自绑的“信息茧房”/林卓锋

在当今以算法为主导的时代,信息已经能通过大数据提炼精准的算法,将特定观点传递给不同偏好的人。

每天我们接收到的海量信息很大程度上是经过筛选的,以满足个人喜好和习惯。然而,这种便利看似让我们享受信息的多样性,却也不知不觉地将我们困在“信息茧房”中。

信息茧房的概念来自哈佛大学的法学教授凯斯·桑坦斯,指的是当一个人只关注自己已选择的领域,或者只追求令自己愉悦舒适的东西时,就会逐渐困于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从而失去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简单来说,就像一群井底之蛙通过互联网互相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后,他们自然会得出一个所谓的共识与真相:这个世界真的只有井口那么大!

互联网的便利使得我们在信息茧房中无法看到不同的消息和观点,甚至丧失辨别真相的能力。互联网式的速食文化导致世界上的各种信息过于简化,形成了一个为人类设计的舒适而巧妙的陷阱,使人很难从中逃脱。尤其是在迅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配合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未来,人们必须认识到越容易广泛被传播和获取的信息,并不一定是真相。

在这个日益智能化的时代,不断更新的数据模型和算法,能够深入了解我们每个人的喜好和习惯,从而不断向我们推送符合我们兴趣观点和话题。与此同时,与我们兴趣不符信息逐渐淡出我们视野,最终消失无踪。

远离真相

久而久之,我们接收到的消息变得越来越单一,自然越来越难以了解许多事物的全貌和真相。更为严重的是,通过不断推送特定的信息,人们的观点也可以被改变甚至扭曲。

这就是信息茧房的影响。当人们反复接收到同一信息和观点时,他们更容易相信这些信息是真实的,而忽视其他可能性。

当我们在网络上点击某类信息时,相关内容会被大量推送,形成一种磁力,吸引着许多人沉浸在真真假假的信息中,不断点击转发,加入群体的狂欢。

然而当我们清醒过来时,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信息的泡泡中,无法接触到多样化的观点和真实的世界。

信息茧房不仅影响我们获取信息的多样性,还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当我们习惯于接收同质化的信息时,思维容易陷入一种狭隘的模式,容易忽视其他可能性,更无法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创新和发展,限制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

走出信息茧房

为了走出信息茧房,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对互联网的使用习惯和对待信息的态度。首先,我们应该多样化获取信息的渠道,而不是过分依赖个性化推荐的信息。我们应主动寻找不同的观点和来源。

其次,通过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报纸和杂志,参与不同领域的讨论和交流,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进行对话,以扩宽我们的视野。

此外,我们需要培养开放性的思维方式。这意味着不偏袒某种信息,而是愿意接受和考虑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证据。我们应该学会怀疑和质疑,不能盲目接受信息,而是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这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和信息素养,能够辨别真假信息,不被谣言和偏见所左右。

最后,教育在培养开放思维和信息获取能力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和教育机构需要教授学生们如何主动获取多样化的信息,并学会分析和评估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家长和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走出信息茧房,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不同领域的学习和交流,培养对多元观点的理解和尊重。

走出信息茧房并不容易,但这是我们在互联网时代必须面对和克服的挑战。只有摆脱信息茧房的束缚,拥抱多样性和开放性,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成长和对世界的全面理解。

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这个挑战,迈出走出信息茧房的第一步。

林卓锋, 跨国投资平台董事,为跨国金融机构提供谘询、研究和培训服务。
名家专栏 |见锋插针
林卓锋, 跨国投资平台董事,为跨国金融机构提供谘询、研究和培训服务。
名家专栏 |见锋插针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