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10本历史课教材绘本

一般人对绘本的印象是轻松浅显,但以下10本绘本却很沉重,它们肩负了历史的悲伤与记忆。

1.一个在集中营里教画的真实故事
Fireflies in the Dark:The Story of Friedl Dicker-Brandeis and the Children of Terezin



作者:Susan Goldman Rubin

弗莉德(Friedl)是二战时期住在捷克的犹太艺术家、老师,对儿童美术尤其经验独到。希特勒开始迫害犹太人后,弗莉德和丈夫放弃布拉格又大又舒服的公寓,搬到一间乡下的储藏室,后来又搬到别人家的阁楼。1942 年 12 月,弗莉德和丈夫及该城的所有犹太人,都被送进 Terezin 集中营。纳粹规定每人的行李重量最多只有 110磅,弗莉德打包行李时,想到集中营的孩子们,知道他们一定深陷恐惧,所以带了大量美术材料:颜料、画笔、纸张、给小孩读的书。那一年,弗莉德44岁。弗莉德引导孩子用画画从精神上逃离集中营、相信他们会回到更好的世界,教年纪大一点的学生绘画技法、改造大师作品,或者画人像、拼贴、设计字母……也有很多时候让孩子们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自由发挥。每堂课结束,弗莉德会叫他们签名、写上日期,然后把这些画作谨慎地收藏起来。如果被发现,她就难逃一死。

纳粹战败前一年,战况吃紧,纳粹加速送亡死亡的列车,弗莉德于1944年被送进毒气室。战败后,弗莉德学生于该栋宿舍阁楼上发现藏得极隐密的5000张儿童画作,混乱中她将此二皮箱交由管理员,没想到作品却被封尘了10年之久,重见光明后震惊全世界。集中营里的儿童画作及诗作被整理为《I never saw another butterfly》合集。

2.往集中营死亡火车上从车窗抛下的幸存的婴儿
Erika’s story 



文:Ruth Vander Zee  图:Roberto Innocenti

故事讲述往集中营死亡火车上被抛下的幸存的婴儿,面对自己不明的身世,揣测父母决定从死亡之旅中丟出她的心情——她站在火车中间吗?她一直跟其它人说“借过、借过”才走到门口?父亲有在她身边吗?他们说了什么?她有亲吻我、叫我的小名吗、她有哭吗?她有祈祷吗?…… 

最后一页从前面的黑白跳成色彩,我们好像闻到刚洗好衣服的味道,小女孩看着远方经过的火车,我们知道她一定想起了自己的身世、想起了那一辈子都无法放下的父母谜团……

3.集中营里偷偷拍照的犹太人
My secret camera: life in the Lodz Ghetto

文:Frank Dabba Smith  摄影:Mendel Grossman

作者 Mendel Grossman 是在罗兹(波兰第二大犹太区)土生土长的犹太人,德军攻陷波兰后,此地不久便沦为集中营,作者以摄影专业在营区的行政处找到拍犹太人工作证大头照的差事。这份工作让他拥有相机、底片、进暗房冲洗的特权,他把相机藏在雨衣底下,偷偷纪录营内劳役、饥饿等惨无人性的画面;他不敢把拍好的底片洗出来,一卷一卷偷藏在捡到的牛奶罐和箱子里,藏进家里的墙壁里,期待上千卷的底片有一天能重见光明,公诸天下。

他后来被送往德国战俘营,不久后死于军队操练。纳粹投降后,Grossman 的姐姐把这些底片送往以色列某地,没想到该地正被埃及军队蹂躏,损毁了底片;但幸好 Grossman 有位留在营区的好朋友,收藏了另一部分底片,直到二战结束。

4.大屠杀的动物寓言
Terrible Things:An Allegory of the Holocaust

作者:Eve Bunting 图:Stephen Gammell

恐怖东西(Terrible Things)先是带走会飞的鸟,接着带着有毛茸茸尾巴的松鼠……小兔子不停问大兔子“为什么恐怖东西要把它们带走?”大兔子以一种事不关己、没有理由的态度回答,一直到有一天,恐怖东西把兔子也带走了……

5.经历文革钢琴家朱晓玫的亲身经历
The red piano

作者:Andre Leblanc 图:Barroux

少数提及中国文化大革命之绘本,文图作者皆非中国人,作者以钢琴家朱晓玫的亲身经历发想,虽非完全真人真事改编,但短短篇幅即可供读者一窥文革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故事非常简单,隐藏暴力与血腥,敘述目前旅居法国的华裔钢琴家朱晓玫小时候遭遇文革、被送到乡下接受5年的“再教育”,她母亲奇迹式地替她找了一架钢琴,秘密放在“同谋”家里,小女孩天还没亮就去练琴,白天下田工作;藏琴一事遭到举发,女孩连累了房子的主人,钢琴遭粗暴毁烂,两人被叫到外面羞辱,脖子被挂上“音乐不过是狗放屁”、“革命不是请吃饭”的牌子。后小女孩被罚挑粪浇田,直到一年多后毛泽东过世,小女孩终于回到北京,结束文革恶梦。

6.一艘老救火艇对911的旁敲侧记
Fireboat:The Heroic Adventures of the John J. Harvey

文、图:Maira Kalman

本书作家Maira Kalman的画都给人一种幽默感,连要画九一一这种沉重题材,都可以由轻松出发,她借由一艘救火艇由年轻到无用之地时,突然在九一一时派上用场,加入打水救火之列,虽然画风与故事用语都轻松,但读起来,还是能感受到当时纽约人活生生的恐慌与团结。

7.中英双语的记三一一事件
Remember March 11,2011

文、图:叶祥明

日本三一一地震加海啸加核灾就不用在此多述,叶祥明身为“老辈”日本绘本画家,也用他轻柔的画风,以小男孩口吻描绘了三一一当天事发的惊慌、失去家人、家园……男孩和一只失去主人的小狗相遇相惜,彷若在茫茫世界中身旁最温暖的依偎。

8.来自福岛第一核电厂20公里半径圈内的猫
总有一天,想回去我的故乡

文/摄影:大冢敦子

福岛长什么样子呢?从东京搭新干线,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一个绿意盎然的依山临海小镇,以农业及畜牧业为主。这里的桃子产量冠居全日本,福岛牛的霜降肉、越光米都是有名的。

核灾之后,福岛成了死城,没有人的空城,只剩下流浪动物,一堆挂着项圈的狗在找食物。事故发生后没有辨法在短时间内救出这些动物,动物接二连三地饿死,死掉的牛只尤其令人惨不忍睹(牛体积庞大,难以救出),志工们穿上防护衣挺身进去喂食,救出了一些宠物(还是有很多没有被抓到),抓到后也无法马上找到饲主,就算找到,很多饲主暂住的地方也都无法养宠物……因此,灾区救出来的动物,也需要找新的家庭,这本绘本,便是作者大冢敦子领养一只灾区猫的纪录,作者以猫的第一人称口吻,重述它原来的家园、原来的主人,整个灾前灾后的变化。

9.要雕像纪念碑还是老树?Memorial

文:Gary Crew  图:Shaun Tan

这两位作者合作之书几乎都是好书。由曾祖父到父辈都有共同回忆的一棵大树,一棵战争纪念广场上的树,面临被砍倒命运——因为它的大板根掀起柏油路,还使得一旁的无名英雄雕像倾斜,交错时空、交织回忆,又是一本承载庞大时空及议题的绘本。

10.高高城墙的“岛”The island

文、图:Armin Greder

由封面端详──这应该又是一本不避讳沉重的绘本,虽名为“岛”但却是看不见里面的高高城墙,这是外来移民寓言,岛上的人怎么对待一个外来者的故事,在语言不通、外形不同之下,岛民如何将恐惧渲染;明明外来者只是一个手无束鸡之力的人,最终外来者被驱逐,被逼踏上死亡之路(书里没有明言)。

本书可延伸诸讨论社会移民、外籍议题,一针见血的故事情节深刻直指人心。

笔者后记

我在带大人的绘本读书会,这个议题我讲过至少3次。每一次都很沉重,觉得自己像生病了一样;但是,我还是很相信“沉重的力量”会是很重要的生命或社会课。好笑的题材或其他轻松题材讲起来大家皆乐不是更好吗?不,那些就由其他人去讲吧。每个人都上过历史课,但我们记住了什么、留下了什么生命记忆呢?一直到离开校园这么多年,带我重新看历史的是这些大家觉得很幼幼的绘本,我相信若学校老师,随便拿一本进去讲都好。

作者个人绘本出版募资讯息

马尼尼为“隐晦家庭 ” 绘本三部曲现正募资中,https://www.ditfunding.com/dream/243 搜索“创梦群众募资平台”,即可支持本专案。

反应

 

副刊

当一个知识的旅者

时间匆匆,转眼又到岁末。〈读书人〉今年最后一期,特访问专栏作者吴小保,分享他的阅读规划、阅读心得以及新一年的阅读展望。

吴小保

●个人是否有阅读规划?若有,去年的阅读规划还满意吗?你会特别偏爱哪些类型著作?



2013年大选结束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匮乏,当时定了个长期阅读计划,希望能够从政治光谱右派著作开始读起、以左派为终点,好好充实自己。然而,起初对这领域并不熟悉,只能慢慢摸索;走过不少冤枉路(读到烂书),但一路读来,还是小有收获。

记得一开始不懂分左右,只好从书柜随意挑选。选了本金里卡(Will Kymlicka)《少数群体的权利》,讨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课题。之后又读同一位作者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但忘了碰到些什么状况,当时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只看了前两章;拖了几年,至2016年才把全书看毕。

也读了其他一些导论性质的书,但都忘了书名。

选读倾向左派著述

接下来几年选读的,都比较倾向左派著述,偏离了起初“由右读起”的规划。几年前,台湾心灵工坊一连出版几本日本左翼思想家的著作,我都不错过,先后读了《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伦理21》、《哲学的起源》和《帝国的结构》。书柜上还收了好几本柄谷行人的书,如《迈向世界共和国》、《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和《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还未有机会好好研读。



那两三年,柄谷行人是我主要的学习对象,之所以,一方面与其简明的写作风格相关;另方面,则被其“解放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毕竟是年轻人,容易热血沸腾。

同时也接触其他左派论述,比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新帝国主义》;罗拔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埃里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真实乌托邦》等。

然而,也许阅读口味太过偏颇,虽成功形成了特定观点,却对自己的信念缺乏更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自知长此下去,大概会被同温层所困死。

●阅读对你而言有何意义?

阅读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书,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好好认识不同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可以再三反思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没有经过反复检验的信念,是不值得信仰的。

阅读的意义,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让自己成为一个旅者,离开故乡,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当你重返故乡,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它,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去年有哪些著作或作家特让你印象深刻?其特点在哪?

大约从2016年(或2015?)开始,比较有意识地选了些右派著作来读,于是冥冥中又回到了当初的规划,虽然顺序是颠倒了。

读了几本右派的书,但还不算有深入了解。如《经济学人》出身的约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亚德里安伍尔得礼奇(Adrian Wooldridge)的《第四次国家革命》,该书认为政府职能过大、却又缺乏效率、并导致债台高筑,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职能,把大部分责任交给私人界或市场承担。

从2016年起,比较集中地读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先后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福山是当今有名的政治学者,曾在1989年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后于1992年扩充写成《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一书。“历史的终结”命题之提出适逢苏联瓦解之际,在国际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遭左派激烈批评。

逼迫重新思考一些想法

透过福山的书,逼迫我重新思考一些想法。过去受柄谷行人影响,对“国家”有着相当负面看法,认为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而,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却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缺乏健全且自主的政府,人民就无法享有优质民主。比如,美国由于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政府的传统,因此设置了很多约限政府权力的繁文缛节,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功能不彰,最终是人民买单。

我们固然不必照单全收福山的所有观点,但我想,公允地说,福山是我相当欣赏的作家——毕竟我年纪渐长,开始学会欣赏不同立场的人。

欣赏福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懂得提出好问题。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福山提出:人类现有的伦理与政治制度与人性相关联,一旦不断取得突破的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这对我们的伦理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次,跟柄谷行人一样,福山的著作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吓死人的专业术语(现代知识人的魔咒、凡夫俗子无法掌握的语言),而且他是个旁征博引的学者;也是一个说故事者,能够把复杂历史用相对文学的方式说出来。

●明年有什么阅读规划?

2017年将尽,2018年又是个挑战的年份。从2013年至2018年,正好间隔着两次大选。

回顾这5年,所读的书不多,但小有收获。展望未来,除了继续研读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也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不同领域的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