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在禁止出国之后/郑喜文

较早前,曾有一名英国媒体资深记者当面质问首相纳吉“为何您还未就1MDB的丑闻而辞职”时,被一名疑是首相私人助理的男子拦下,并以“这不是你的国家”为由,拒绝该英国记者进入当天的记者发布会,随后还被保安驱赶。

换言之,如果在英国,或大马以外的国家,该名记者才有权发问相关问题咯?届时,首相的助理大概会说“你有权发问,可是我也有权利保持缄默,并考虑事后控告你”,甚至禁止你再次进入我的国家?



那并不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内政部副部长已证实,任何诋毁或嘲笑政府的大马国民,很可能会被移民局列入黑名单,并禁止出国长达3年。

只好管住自家嘴巴

所谓诋毁,即存心诬赖、蓄意冤枉,指鹿为马,无中生有也,惩罚也是活该;然而所谓嘲笑,在广义上来说则是“无论我有心受贿还是无心买贵,甚至摇屁股耍白痴耍流氓,大玩下流低级加流口水的游戏,你都不可以论断我”了。

为何你能做,我却不能讲,甚至连苦笑也不可以太畅快?

最关键的是,为何连讲出来都会损害国家形象的事,你却偏偏要去做?



自从爆发一个马来西亚发展有限公司(1MDB)课题后,大马出现这样的局面,一再表明清白的政府,没通过法庭讨回声誉,对付不了外人,只好管住自家人的嘴巴,那是国家形象问题,岂可容许你撒野?

这绝对是迈入2020先进国所该有的胸怀了,在禁止自己人出国之后,进一步禁止外人前来我国——之前香港的黄之峰,就是一例。

只是,我国的形象在国人嘲笑之前,声誉及形像是否很好呢?如果是,那政府高估了人民的力量;如果不是,那这一条新“法令”,则很不小心的让马来西亚在捍卫人权课题上,因着创下了“最新的门槛”而再一次“浮现”于国际之间,甚至被写下了新章页。

现在不能笑,以后翻到历史的那一页,也注定是要笑的。

反应

 

在商言商

重复14次的逻辑/郑喜文

作者:郑喜文(大中华市场前锋队长)

[email protected]

最近看了一本颇有趣的书,《底层逻辑》,作者刘润尝试为埋藏在表层甚至是逆向的认知给予一些规律上的痕迹,好让我们在繁杂莫测的世界和层层叠叠的假象里捕捉相关的“线索”,在未知的当下作出相对来说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其中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道数学题,它是这样解的:如果你要去做一件事情的成功率只有 20%,而我们对“成功”的几率定义在95%的话,那这件只有 20%会成功的事情你需要去做几次,才会有95%的把握?

一般人会用加法或乘法,5次左右?

正确答案是14次,其背后的逻辑是,当一件事情只有20%成功,则80%会失败(废话),那重复做N次都不成功的几率是 80%n=1-95%=5%,换去白话文来说,即重复做N次每次都不成功的几率是5%,更积极的说法是:重复做N次,至少有一次成功的几率是95%。

而这个N,就是14。

如果要达至99%的成功率,则需要重复21次左右,反正没有百分百的几率,那1%象征着运气,虽然这元素的占比在商业里头往往会超过 1%——没想到数学题也商业化得如此接地气?

了解到这一点,可以想象得到,第一次创业就成功的几率小得可怜,而商家要在伤到元气的情况底下,继续坚持其余13次的尝试,谈何容易?

一直在路上

数学题毕竟是数学题,经商条件会在这14次尝试的期间发生变化,不是开几个根号还是次方就可以解决的;而所谓的“不成功”,并不会是毫无斩获的“零”,相对的,所谓的“成功了”,即使尝试一次就做到了,却也只是起点。

经商是“一直在路上”的旅程,并不是就此退下或一直这样做下去的启示——这一切操作,恰恰是从商最挑战也最让人着迷的地方。

话说回来,倘若想做一件自己很喜欢但却很不熟悉的事情,而这把握只有1%成功率的话,按作者刘润的算法,你需要重复298次才,会达到95%的几率,并且还是同一个“不熟悉的”领域——从中可见,“十年磨一剑”的做法是理智的。

如果一直都在做自己熟悉的,但却屡败屡战N次之后打算改变赛道的话,不晓得又要重复几次才达到95%的几率?

这道题,书里并没有答案,即使有,也只供参考。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