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黄崇锐:华社应支持
丹华人文物馆“建”不容缓

黄崇锐(左)向会员汇报该会各项进展,后排坐者左起黄博谆、李斯衍、叶子梁、黄保俊、蔡尚晖及谭丽屏。

(哥打峇鲁13日讯)吉兰丹华人历史及文化协会会长黄崇锐希望设立华人历史文物馆之事,能获华社重视,同时希望理事会、会友及社会热心人士设法完成建馆目标。

他表示,该会成立至今已迈入第八个年头,主要目标是完成华族先辈迁徙丹州史迹的研究工作,以及设立丹州华人历史文物馆,这两个目标都不简单。



他是在该会年度会员大会上如是说。

黄崇锐说,在设立华人历史文物馆方面,一路走来困难重重,几经波折;他们以血汗来比喻华人迁徙的研究和华人历史文物馆的设立。

他说,华族迁徙史是学术性,不是一般人会欣赏,不过其实际内容可说由血汗粹炼而成。而文物馆通过古物、图片和简短的说明阐述历史,是大家都感兴趣、能接受的方式。血和汗,两者息息相关。

先辈200年前数方式迁徙丹州

黄崇锐表示,翻阅前人对丹州华族先辈迁徙的论述,有一些人推论华人在泰南定居几代后,才迁移到丹州(没有实际的历史证据)。可是当他们深入乡区,配合历史文献和神主牌的记载进行田野研究的结论,华族先辈早于1790年之前以下列方式迁徙丹州。



会员们出席吉兰丹华人历史及文化协会年度会员大会。

进行田野研究结论

“(一)先在丹州沿海经商后逐渐在该处定居(有神主牌记载为证)、(二)以自己的帆船航行至丹州(有祖先留下的船板为证)、(三)从福建金门来丹州、在泰南、吉兰丹和新加坡之间经营航运载客和载货,后来才在丹州定居(祖孙口耳相传和依据家谱)、(四)随客货船到丹州定居,他本身祖先就是随客货船迁徙到丹州,这几种迁徙途径都有实际的证据。”

浮罗嘉查发现神主牌

黄崇锐表示,根据老乡口述,华人先在沿海一带定居,惟无法确定是什么代年。

“令人兴奋的是,去年在彭加兰达都河流域发的浮罗嘉查,发现一个记载华人最早经商、定居地点和时期的神主牌。”

他说,各地神主牌的发现,使他们在撰写丹州华族迁徙史的各个发展阶段都有确实年代可供考据。

反应

 

东海岸

林明民众图书馆文物馆 赖俊岚:成社会集体回忆之处

(林明2日讯)文史工作者赖俊岚讲师指出,林明民众图书馆文物馆的设立,将成为社会集体回忆之处,也将象征林明精神的传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永存于林明。

他指出,它不但传承原有的林明民众图书馆的社区活动中心之社会功能,也再次扮演提升与当地社区的社会醒觉,如对林明历史、锡矿历史以及林明民众图书馆历史。

他强调,转型是为了永续经营,与不断改变的生活洪流中与时并进,并与周遭环境之人事物密切结合在一起。

赖俊岚博士昨天受邀请在林明民众图书馆主讲有关:《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的历史与转型》的讲座会上,这么说。

讲座会由谢耀庆博士主持,出席者约有80人,包括开幕嘉宾八打灵再也国会议员李健聪、士满慕州议员陈俊广、彭亨州先行政议员沈春祥的代表李緯崙、林明民众图书馆重建委员会主席拿督陈智耀、关丹中华中学校长蔡若峰、吉隆坡民众图书馆代表赖佳俊等。

他指出,民众图书馆本身是在国际冷战大背景下诞生。在这大背景底下,民众图书馆随之而成立。为此,民众图书馆除了扮演提升马来亚各族人民的知识与文化。同时,也隐含“文化冷战”的议程。

他说,在各方努力之下,民众图书馆成功在(西)马新二地展开。其中,以1955至1957年期间为高峰时期。

“在这一场民众图书馆运动底下,因其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以及其办的各类文娱与运动活动,而逐步“在地化”,并形成当地社区的日后集体回忆。

“60余年后,全马新的民众图书馆仅剩三间,即马来西亚民众图书馆及研发中心,文冬玻璃口民众图书馆及林明民众图书馆。

“这3间民众图书馆也在疫情后期前后于2022年3月11日,4月11日与5月1日前后进行各自的开幕仪式,从而开始转型的新章。”

他说,林明民众图书馆开馆后,就与当地村民产生连接关系。这是因为馆内的会员大部分都是村内人。

“图书馆因为地理位置关系而成为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也举办系列活动,如歌唱、舞蹈、文娱活动等。民众图书馆的大部分活动都与文化有关,很自然,就成为文化传承的管道之一。”

此外,他说,为永续经营,林明民众图书馆也需与周遭仅存的民众图书馆,如文冬玻璃口民众图书馆互相扶持,继而结为姐妹馆。

李健聪致开幕词时呼吁教育部增加对历史不同的观点,并鼓励更多地方志士让民间历史与收集工作,呈现更多历史的多元面貌。

另一方面,林明民众图书馆主席周益仁在致词时指出,通过文物馆的展示与记载林明锡矿工人,地底采锡矿过程,让平凡的矿工们成就伟大的沧桑史展,在世人面前,让我国人民了解那段辉煌的历史。

他表示,目前,该会正积极与州政府接触,希望能够早日获得批准地契,一旦有了地契,即可展开筹款兴建新馆所的工作。

视频推荐 :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