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李成义是陈嘉庚外孙
多年推动公益惠泽无数

李成义和妻子张治华在12年前的合照。(档案照)

(新加坡11日讯)一生为慈善事业鞠躬尽瘁,朋友眼中善良而富正义感的人,但谦称所为“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的新加坡商界翘楚、著名慈善家李成义博士,昨午逝世,享年95岁。

李家昨晚发出简短文告说,李成义博士昨午3时在家中,在妻子张治华怀里安详过世,身后留下第二任夫人张治华、两名儿子、一名女儿、媳妇、女婿和六名孙儿。据知,他是因为年事已高,死于自然原因。



李光前手接管李氏基金

李成义是新加坡著名企业家兼慈善家,是李氏基金创办人李光前的长子,也是已故华社领袖陈嘉庚的外孙。

自1965年从父亲李光前手中接管李氏基金以来,李成义通过各种渠道推动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方面的慈善事业,多年来捐款对象不计其数。

陈庆炎贴文哀悼感念贡献

昨天深夜,新加坡总统陈庆炎便在面子书贴文,对李成义逝世表示哀悼。他提到,李成义一生在商业和社会领域为新加坡作出贡献。新加坡多所大学是在李氏基金慷慨资助下,才得以提供优质教育,让所有家庭环境和背景的新加坡人都能受惠。



为肯定他的卓越贡献,南洋理工大学曾在2009年颁发名誉博士学位给李成义。他也曾荣登《亚洲福布斯》杂志的亚洲慈善英雄榜。

低调行善 态度谦卑

与李成义相识35年的怡和轩主席潘国驹教授告诉《联合早报》,在他眼里,李成义是一位心地非常善良,也极富正义感的人。

潘国驹说,李成义向来听从父亲李光前的话,也崇拜外祖父陈嘉庚,一生都继承和发扬李光前和陈嘉庚精神。

对于自身的贡献与善举,李成义与家人向来保持谦卑低调,不愿多谈。

不过,据国家图书馆网上资料记载,李成义曾如此形容自己的慈善事业:“我这么多年来在李氏基金做的事,犹如大海里的一滴水。我希望能有更多新加坡人向前一步,帮助有需要的人,打造一个更好的社会。”

李氏基金助老人免费看诊

一些贫苦老人家患“非紧急”慢性病,为省钱宁延误求医,李氏基金早前捐出100万元(约295万令吉)给善济医社,要让10人次的老人家免费看诊,至今已惠及3万4000人次。

从今年起,经营中医诊所的福利慈善组织善济医社利用李氏基金捐献的100万善款,设立“建国一代医疗基金”,让建国一代年长者免付10元(约29.50令吉)看诊费,能安心医病。

善济医社主席卓顺发受访时说:“一些老人家碰到手麻痹、肌肉疼痛等健康问题,如果经济有困难,可能拖延求医……有了基金赞助,‘建国一代’每次少付10元,是很大的帮助。”

卓顺发说,李氏基金捐出的100万元,是善济医社有史以来接到的最大一笔捐款,估计能让10万人次受惠。

卓淑仪是李氏基金旗下的助学金得主之一。

女工程师感激获助学金

女工程师感激当年李氏基金资助,让她不必半工半读,专心考取学位。卓淑仪(28岁,工程师)是李氏基金旗下的助学金得主之一。

她说,她来自低收入家庭,父亲是保安员,母亲则是工厂女工,两人的月薪都不超过2000元(约5900令吉)。

两年前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的卓淑仪,三年里共获约1万8000元(约5.31万令吉)的资助,帮助她减轻经济上的负担。

她说,李氏基金所提供的助学金,不以成绩来评估申请者,得到助学金后也无需维持优等成绩,或受合约束缚。

她感恩说:“若没有这个助学金,我可能就得半工半读,无法专心读书。”

反应

 

灼见

【灼见】嘉庚精神,以商养文/锺启章

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为配合成立10周年纪念而举办的2023年嘉庚国际论坛“以商养文——嘉庚精神的传承与永续”,本月10日及11日分别在马来西亚厦门大学分校和吉隆坡暨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举行,这是一场令人瞩目、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论坛,为基金10周年庆典划下美丽的句号。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和本国的学者纷纷围绕着本届论坛主题“嘉庚精神,以商养文”发表透彻的研究结果和展开深入的探讨。第一天的论坛邀请了8位国内外学者畅谈在新时代继续弘扬“嘉庚精神”,以期实现陈嘉庚“实业兴国、教育强国”的伟大理想与美好愿景。次日的圆桌会议主题为“以商养文:嘉庚精神的传播与影响”,有3位引言人,我是其中一人。

两天的论坛使我有机会与国外学者近距离交流。我问陈嘉庚曾孙陈铭关于新加坡华人社会对于弘扬陈嘉庚精神的概况,他摇摇头说,乏善可陈。我也向圆桌会议其中一位引言人、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工嘉庚教育公益基金秘书长吕佩橙博士询问中国人民对陈嘉庚的印象,她有些感慨地说,厦门以外很多地区的普罗大众都不认识陈嘉庚。因此她在引言中,建议研究陈嘉庚的学者制定一套适合中小学教育的课程,让孩子从小就接触陈嘉庚的伟大事迹,以学习嘉庚精神。

我国力推陈嘉庚精神

在马来西亚,陈嘉庚精神并非止于空谈,华文教育的兴盛与中华文化的深耕是有目共睹的。此外,于2014年4月3日成立的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也以实际的行动积极推广嘉庚精神。目前该基金是国内最活跃的组织之一,它于2014年开始举办的陈嘉庚精神奖卓尔不凡,是国内最高级别的奖项。此外,从2011年开始举办的国际论坛已经超过90场,而国际陈嘉庚赏识比赛也方兴未艾,其他活动更是不胜枚举。

大马以外地区对嘉庚精神的传播远不比我们炽热,这并不奇怪,主要是因所处环境迥异使然。华文教育艰困的生存环境让大马华社充满危机意识,只能发愤图强、自食其力,多年来的自强不息,让它的中文程度与中华文化水平超越东盟其他国家包括邻国新加坡。大马的华人社团和华文报纸也是东南亚各国之中数量最多。

嘉庚精神所展现的是一代儒商崇高的人生境界与家国情怀,处在当前的情境中,陈嘉庚“以商养文”的做法,正是我们所应推崇和鼓励的典范。诚如马来西亚陈嘉庚基金发起人拿督陈友信在圆桌会议上所说,被誉为“像挖不完宝藏”的嘉庚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的遗产;希望有朝一日,弘扬嘉庚精神的中华文化也能够传播到其他族群。

教育能改变人民生活

陈嘉庚之所以倾资兴校,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从教育着手,只有先办好教育,人民才能够富有,国家才能够强大。因此,陈嘉庚百年前便将西方工业化的思想和技术带回家乡,创办了包括水产、航海等学校的集美学村,体现了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理念,与当下中国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高度契合。

近来大马被评为三低国家,亦即低技能、低生产力、低增值。这3个因素加起来,造成大马的经济和产业不能升级,就卡在1990年代低工资竞争的状况,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倘若国家领导有当年陈嘉庚的慧眼,相信今天的经济就不会陷困。

对于教育,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说法是: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棵树摇动另外一颗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外一个灵魂!顾名思义,教育其实更多的是一种传承,而且是站在创新角度的传承。人类之所以生生不息,且不断进步,靠的就是这种传承,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教育,我们这个世界才会一代比一代更加精彩。

由是观之,嘉庚精神的确是永垂不朽、历久弥新的,值得我们鼓励和学习,使其代代传承,永续不断。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