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报纸百花齐放时

很久以前,中文报纸在这里还真是百花齐放,尤其是晚报。那时我毕竟真的太小了,感觉上好像有十几种之多,各有读者。华灯初上前就有报童沿街售卖了。

这些晚报以娱乐性为主,很多本地歌星的绯闻还成了吸引人的新闻,女歌星宣布离婚,单身女子比较吸引顾曲周郎,然后又说与丈夫复合了,然后又闹离婚。脱衣舞后陈小姐的艳照也时时见报。



劳工报纸被禁

也有政治为主的报纸,有没有右派报纸我不清楚,只记得一天大姐夫忿忿不平,他爱看的一份劳工报纸被禁止了。

名字记不起,因为它们在我未入学前就被禁止了,几乎是一夜就一网打尽。英殖民政府那时几乎是把中文与共产党挂勾。

然而有一份小报的名字却记得很清楚——《铁报》,它是一份色情为主的小报。一直记得它是因为那时就纳闷,“铁”不是更适合形容劳工吗?铁槌与镰刀不是铁制的吗?好像还有一份《夜灯报》颇畅销。

入学识得字,多能正式读报纸了,小学时代我最喜欢的是一份寿命不长的《虎报》。它是一份引入不少香港报人创办的报纸。总编辑是锺文苓先生,他再从香港请了老友杨际光来当副总编辑,两人都是学贯中西。后来的《新明日报》的总经理董伟强先生那时在《虎报》任记者。



那时天天早上到学校,就到会馆管理人的休息室看《虎报》,因为它的娱乐新闻又多又精彩,天天一整版,小影迷的我看得心花怒放。它的小说版篇幅也最大,连载金庸最新的武剑小说,吸引许多读者。港人办报到底噱头多。很可惜自己那时不会欣赏它连载的蹄风武侠小说。

金庸武侠小说为卖点

《虎报》据说是开销太大后继无力停刊。不久就出现一份与它风格相近的《新明日报》,它是在新加坡创刊,由金庸与新加坡梁家合资,金庸请老友锺文苓出任总编辑。《新明日报》以副刊取胜,两大版小说,独家刊出金庸最新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成了最大卖点。当然娱乐新闻也是天天一大版。

较后《新明日报》在大马出版,就由锺文苓请了当时已在电台工作的杨际光先生为总编辑暨香港资方代表。后来新加坡报纸“合并”,锺文苓被钦点出任《联合早报》总编辑。

《新明日报》仍然以晚报姿态在新加坡出版,大马的《新明日报》曾经璀灿一时,于上世纪的1996年结业。

反应

 

副刊

可记得依达

要在文字世界里走到自成一格的“文体”殿堂,自然很不容易,最低的标准是读者一看文章就知道或者猜到作者是谁,而且还有更难的,它受读者欢迎甚至模仿。鲁迅文体自然是其一,文字的辛辣一读就知是他的大作。还有琼瑶也是自成文体,不能否认这个事实——中国文字在她手里,要多美就多美。这还是前辈姚先生说的。

然后还有一个作家,愚见认为他的文字也是自成一体。依达。怎么?好像鸦雀无声。不记得他了?香港的依达呀,所谓“言情小说的表表者”依达。那年代他的红火,真是照亮东南亚华文书香世界,那时除了“进步青年”视他的小说为毒草外,年轻学生还真是人手一册,没看过他的著作也知道他的大名。



写出香港都市味

依达是香港书院仔,即是说他读的学校是注重英文多于中文,这样一个香港年轻学生在中文世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体——依达文体。最方便的说法,依达的行文颠覆了五四以来的传统文体。初看他的小说,读者会吃惊:文字可以这样变化的吗?

依达小说的用字很浅白,用字也很节约,但感情充沛。最大的特色是一段只一两行文字,这个最多人学,因为最容易学。

依达的文字可以说是在传统的中文加入了西洋风采,或许这是一位香港摩登青年学生才能做到的,其他中文世界的作者没有这种亦中亦西的生活环境。

据知依达的小说广受香港书院女欢迎。充满香港风情的《蒙妮妲日记》是他的成名作。香港那时也有不少成名作家,但泰半是从上海来的,依达写出真正的香港摩登都市味,所以受香港年轻学生喜爱。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明星偶像。斯时没有一个中文作家能走到这个繁华殿堂。



小说拍成电影

香港《西点》杂志主编方龙骧先生了不起,先发掘了依达,其后还有亦舒。依达在《西点》的第一个小说〈侬本多情〉刊登后,就被邵氏公司买下版权拍成电影,主角是杜娟与乔庄。

有一件很讽刺的事,依达的小说从来不获“进步青年”青睐,但是长城首席花旦大公主夏梦非常受欢迎的电影《雪地情仇》,原著就是依达写的。温馨提醒喜欢歌曲的读者,香港名歌星张露非常受欢迎、充满中国北方风味的歌曲《不许他回家》就是这部电影里的插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