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

从马来亚到马来西亚/谢诗坚

因为东西马的差别和各获得独立的日期不同,也就一直对独立日有不同的争议(西马,即马来半岛是在1957年8月31日独立;而马来西亚则是在1963年9月16日成立)。

为厘清对日子的纠缠和对地位的“争执”,我们有必要回看历史。



这段历史我们从马六甲王朝开始(1403-1511),它的版图涵盖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在生存了108年后,终于被第一个西方势力(葡萄牙)所攻下,直到1641年又被第二个西方势力(荷兰)占领。

接着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1600-1858)在1786年拿下槟榔屿;复于1819年拿下新加坡。当荷兰在1824年让出马六甲予英国后(以换取英国放弃在苏门答腊明古连港),英国就在1826年将槟城、马六甲及新加坡组成海峡殖民地(俗称三州府)。1874年,通过《邦咯条约》英国的管制范围伸入马来半岛。到了1896年,半岛内的霹雳、雪兰莪、森美兰及彭亨被划为马来属邦(Federated Malay States),而在1909年时又有吉打、玻璃市、吉兰丹及登嘉楼被划入非马来属邦(Unfederated Malays States)。到了1914年柔佛是最后一个被纳入非马来属邦内。

马来半岛分成三块

这就是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英国已把马来半岛分成三块(海峡殖民地、马来属邦及非马来属邦。这只是名称上的区别,不等于说非马来属邦的马来人为少。其实它们是最多马来人集中居住的州属)。这意味着英国可随意对版图私相授受。

英国人对马来半岛的统治是全面的,通过军事力量与政治控制达成,因此住在马来半岛(包括槟城和新加坡的)的人民都必须受制于英殖民主义政府。也正是英国开了头,在1842年从清廷占有香港后,就有大量的华工移向海外,启开了先辈向海外移民的历史。“海外华人”这一名词也成了世界公认的独有称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期间,日本统治了3年8个月直到1945年日本战败,英军才重临马来亚。在翌年(1946年),英国强行推出“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的宪政,只要各州苏丹同意,即可在英国国会通过。后来因马来人的强烈反对,不但组成了巫统(1946年),而且也促使英国放弃“马来亚联邦”的宪制,另与巫统达成“马来亚联合邦协定”。

这个决策是硬生生地把新加坡切割开来,留下11州组成新的体制,在1948年2月1日正式生效。就这样,在政治上新加坡与马来半岛分离了,海峡殖民地不复存在,因为槟城和马六甲归入了马来亚联合邦。

狮城影响两地合并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获得独立,东姑成为第一任首相。而被分割出来的新加坡则在1959年举行林德宪制选举,人民行动党在51席中赢得43席,李光耀出任自治邦总理,但仍未独立,大权握在英国手里。

原本马来半岛的人民是从未想到马来亚联合邦会起变化,更意想不到新加坡有回归的一天,但英国早已盘算要将东马的三个邦(北婆罗洲—沙巴、砂拉越及汶莱),连同新加坡与马来亚联合邦合并起来,因此特别通过东姑宣布可能会扩大联邦组织,将一些未独立的地区,但属于英国的殖民地纳入。这对新加坡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就十分积极响应马新合并,组成马来西亚联邦。

另一方面,东马的沙巴和砂拉越有不同的政治生态,虽然1962年英国成立柯波调查团鉴定东马人的意愿,达致结论说绝大多数人支持加入马来西亚。

可是在1959年成立的人民联合党就在砂拉越表达对英国安排人民的命运感到不满,及后才又有了国民党及土著党及保守党的出现,它们基本上支持合并,也就冲淡了反对的声浪。

几经风雨沙砂并入

沙巴更是在政治上后知后觉,虽然卡达山机构及沙统赶着进场,但首席部长还是由英国钦定。它选中唐纳史蒂芬出任沙巴首长;另同意国民党的加隆宁甘成为砂拉越的首席部长。

本来马来西亚定在1963年8月31日成立,但在印尼和菲律宾反对下,马来亚政府只好进行商议,三方也勉为其难接受联合国组团再行调查。结果联合国在9月14日的报告出炉,说明东马人民同意加入马来西亚。

就这样,马来西亚在风雨交加中诞生了(1963年9月16日),结果是印菲与马绝交;印尼更掀起反马运动,政局动荡不安。抑有进者,未及两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1965年8月9日),剩下沙巴和砂拉越仍留在马来西亚。

可是经过多年的讨价还价,又出现了东马的沙巴与砂拉越不同意“沦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而是与马来亚联合邦共同组成马来西亚联邦,因此不但要坚守20点协议,而且要维护一定的自主权。“砂拉越人的砂拉越”及“沙巴人的沙巴”的口号也在这个时候被炒热,当然目的不在于脱离马来西亚,而是要多一些权力和权益(毕竟单方面脱离马来西亚是绝不允许的,也违反20点协议书。除非是马来西亚国会通过—如新加坡在1965年脱离马来西亚)。

反应

 

言论

美国拳头比较大/谢诗坚

从表面上看,海牙国际仲裁庭针对南中国海岛礁主权争议的“裁决”是菲律宾取得胜利,中国则遭受打击,至少在舆论上是如此。

这种结果乃意料中事,毕竟菲律宾后面站着美国和日本及东盟一些国家,因此它绝不是一般单纯的两国对“岛礁及领海”主权的争夺,而是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西方的国家所打压。



南中国海会掀起政治波涛,主要是近些年来中国坚持南中国海的岛礁主权归属中国,是因为在1947年时,中国政府(国民党政府)发表相关地图声称这一大片海域是在中国的管辖范围内。

本来有11段线,后来中国将之缩成9段线。纳士纳央群岛归入印尼领海,中印之间的争议减少了。剩下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汶莱都有不同程度卷入领海权的争执。

“南海行为准则”难产

基本上,这些国家都不接受中国对南中国海拥有绝大部分主权的说法。虽然一些国家占有一些岛礁的控制权,但未获得中国认可。对此,中国坚持若有争议可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领海纠纷,而不同意将之扩大化和国际化。

在2002年,中国与东盟10国已通过“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其中就有明文规定一切通过协商,同时希望在下一步制订出“南海行为准则”。



可是由于意见分歧,直到今天仍拿不出“南海行为准则”方案;尤其是菲律宾和越南的态度十分强硬。

从地理上而言,整个南中国海(或南海)是西太平洋的一部分,海域面积有3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超过200个无人居住的岛屿和岩礁。它被认为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在南中国海,分有东沙群岛、西洋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纳士纳岛和阿南巴群岛。其中前4个是中国宣称归中国所有,但菲律宾在南沙拥有9个岛礁,也在中沙声称拥有黄岩岛(2012年中国控制回);它也声称拥有南沙群岛主权。

马来西亚拥有4个岛礁,但一向低调,未与中国发生冲突,它控制了南沙西南部海域。越南在1975年之后就占有29个岛礁,它宣称对南沙和西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

161国签“海洋公约”

虽然在1982年,联合国颁布了“联合国海洋公约”,允许各国从本土海岸出发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EEZ)。换句话说,除了允许每个国家的领土或岛屿可拥有12海里的领海,另加上不超过24海里的毗连区外,还可再增加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不过只限岛(适合人类居住的),而礁不能拥有专属经济区(台湾的太平岛被列为礁)。

据了解,到了2011年,已有161个国家签署“联合国海洋公约”,包括中国、欧盟和东盟国家在内。

当时大多数国家同意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是因为在这之前,多争端是发生在12海里界限外的。自从有了专属经济区后,就避免了外来国家人员进入其他国家的领海捕鱼和勘测资源而引发冲突。

吊诡的是,美国不签“联合国海洋公约”,却也享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聚焦老鼠忽视大象

根据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会主席彼得诺南的报告,美国、法国、英国、澳洲、纽西兰及俄罗斯是6个拥有最大专属经济区的国家,因为它们曾拥有不少殖民地,即便在殖民地国家独立后,仍保有海洋的岛屿,也就从中受惠了。它们的总领海面积是5400万平方公里,其中3900万平方公里是与母国领土分开的。这6国的总人口不过6亿余人。

反之拥有13亿余人口的中国宣称领海主权却是有限的。目前没有争议的专属经济区只有90万平方公里;如果加上存有争议的专属经济区(在南中国海),也不过是200万方公里。与美国单单在太平洋的岛屿所拥有的专属经济区共达960万平方公里比较,则是小巫见大巫了。

难怪彼德诺南形容人们总是把焦点放在一只老鼠上,却没有人注意站在他们背后的一头大象。这个比喻生动地反映出,拳头和军力远远比法律重要。

尽管菲律宾在2013年向海牙国际仲裁庭申诉中国违反“联合国海洋公约”,结果在7月12日的判决则认为中国以历史划下的9段线来定位是没有依据的。不过,裁决过后,仲裁庭也没有权力采取行动,只能让舆论发酵。

如果说美国拥有这么大的专属经济区而没人置疑,答案只有一个:美国的拳头比较大,不是公理站在它那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