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引进新概念刺激营销
颠覆传统书店创新局

书店重新布局,给人创新体验的震撼。

“从卖书到卖感觉,书店正面临严苛淘汰及转型考验,经营者必须通过破坏性的创新,给人创新体验的震撼,才能找出生路。”根据对转型成功实例的观察,好些新崛起的连锁书店,引进咖啡座、蛋糕、手创馆,“不务正业”的创新,均挑战顾客对书店的想像。

面对转型升级的要求,只有通过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从供给侧发力,创新驱动,才能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才能释放书业文化的市场活力。



其实,有人经营24小时书店,给民众一个别致的深夜书店,点亮一盏不灭的心灯。

在中国还有与图书馆合体的书店,业者与社区及学校签署共建免费阅读平台的服务协议,提供免费借阅书籍,打造全天候、全时段的人文精神家园。

日本设“过夜书店”

在日本就有“过夜书店”。这里没有软绵绵的床铺,没有优质而温暖的枕头棉被,实木的书架和床散发着阵阵幽香,背景音乐与柔和的灯光营造出优雅的读书环境。

夜书店的经营理念是要给爱书人不知不觉睡着了的幸福体验;顾客多为20多岁的年轻白领,他们卧拥书城,体验最具书香的睡眠瞬间。



有些书店,更借用人流数据,和线上内容的碰撞,检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喜爱,甚至设计可移动的书架,让读者参与布置,有的不按照传统分类摆置,而是将知识体系,以阅读链结及阅读路径的内容来做布局,带销其他周边文化产品。

独具特色活动营销

还有好些新型书店通过各类独具特色的活动营销,作家讲座,签书会,阅读分享,观影会,刺激书的营销。

谁说,书店就一定只是卖书;假如不务正业,可让书店活得更好,有什么不好?

书铺的装潢设计、货架的新颖摆设,照明通透,让人喜爱。

书店可拥多种生存法

马来西亚文具书业联合总会副财政兼森美兰文具书业公会主席刘汉贵,最近先后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及香港参与书业文具的考察交流,发现到书店还有多种生存的姿态,有各种新的转型与改变的可能。

刘汉贵:应设法创新转型

目前有90%的传统书店,因思维定势的影响,或因后继乏人,而不能大胆寻求转型。

在森境内估计有百余间文具书店、书报社及书摊,为着长远之计,经营者应该设法创新转型。政府实施消费税,经营者应该敢于面对和接受,乘势转型,使书店的营销服务更趋系统化。

“宜康省、迈丁霸级市场,都是从小店铺变大商场转型的成功实例,有好些成功转型的文具企业还成为上市公司。”

目前,森美兰文具书业公会共有30多名会员,可是挺多的文具书商均未加入该会。

政府虽然没有给书商提供资援或税务奖掖,但,传统文具书商必须靠自己。

“特别是小型书商要像7-11或99便利店那样寻求转型,铺面装潢、货架摆设要改变,要换掉旧式的展销柜及书橱,要增加照明,不要像杂货铺那般凌乱。”

不妨花钱装置收银机,将营销作业流程系统化,此类成本投资其实很快会有利润回笼,标价划一,不须与顾客讨价还价,店面环境亮耀起来,摆卖的货物看起来就像新的一样。

还要迎合各族市场的需要,不要过于偏重单一市场,书刊杂志要多样化,才能扩大行销渠道;规模要大,要蜕变成两间或三连间。

书店还可通过包装行销以扩大销路,例如包装推销10支笔就好过散卖一支笔,卖得快,而且也赚得多。

政府提供的250令吉一马书券,小型书店只能望梅止渴,大型书店却抢占60%兑换书券的市场份额,传统书商却几乎没法分享到一杯羹。

因此,传统文具商也应该提出申请,借书刊消费带动文具用品的营销。

70、80年代,华裔经营的中小企业均是先锋企业,生产销售的文具,像原珠笔或三角尺,及塑制用品,都是优质的,可惜却因未能得到政府的政策奖掖,而沦为外国企业的代工厂商,只能赚到极微薄的利润。

我承认纯书店很难生存,但是,传统书店要从小型向大规模转变,再升型创新;目前已经有好些资金雄厚的连锁书店还跨州增设新的营销点,以图攻占马来消费市场。

网络行销,也是新的营销策略;其实,商家应该走出常规,另辟蹊径,才能拓展新的天地。对于书业市场的未来,我还是挺乐观的。

下期预告:

(完结篇)书不再是一摞摞的纸,而是知识、生活和乐趣的载体。书店不再是不变的业态,它更激起读者对理想书店充满异趣的想像。书店,是人们的心灵驿站,大家都应该把书店留住。

反应

 

地方

网络媒体崛起 网上书店冲击
传统书店渐渐消逝

书报生意后继无人,叶必腾(右)只能黯然离场。

《书店的涅槃》系列1:消逝的书店

纸质书刊读者流失,书店经营成本剧增,书报社就像骨牌般纷纷倒闭,传统的实体书店更是陷入寒冬。



根据市场反映,七八十年代,大小城镇都有很多书店、书摊及书报供销点;近几年,在书店衰败的多米诺效应下,有颇多老店及书摊都渐渐消逝。

甚至在吉隆坡大都会,就有很多书店都歇业,书业市场犹如经历一场看不见的飓风海啸。

有人说,阅读率偏低是书市萧条的肇因,根据书业产值与人口比例的计算,相信每人每月的书籍消费,还不够买一张电影戏票。

有人说,资讯爆炸,网媒及社交媒体的崛起,使到纸书阅读受到网络阅读的冲击;还有网上书店,只须轻点鼠标,就可在家里等速递员送书来。

有人说,书店歇业或掀起倒闭浪潮,似乎是全球趋势,美国连锁书店博德斯最近宣布倒闭,上万名员工丢掉饭碗;就在4月1日愚人节的前夕,创建116年、德国最大的实体书店杜塞尔多夫明星书局(Buchhaus Stern-Verlag),就因敌不过现实而关门。



森老书店悄然熄灯

还有些国家二战前创办的老书店,没有毁于战火,却因没有顾客而倒闭,最后被迫将库存书籍转捐给学校。

在森境内,同样有好些书店在没有告别仪式中悄然熄灯,只留存在老一辈的记忆深处,当然,也有旧式传统的书店仍处在风雨飘摇中。

“新新书报社”歇业前折扣大清仓。(档案照)

新新书报社
销量剧跌70%本月起结业

在芙蓉,拥有51年历史的“新新书报社”,于年初展开清仓抛售,以50%至70%折价优惠沽清书店里的书籍文具,并于4月1日结束营业,“新新”终成过去式。 

早于七八十年代,是新新代理经销教科书及参考书的辉煌时期,随着政府推行贷书计划,以及5年前智能手机与互联网的崛起, 致使杂志的销售萎缩。 

多年前每期批发量达1000本的杂志, 却挫跌到约300本,销量剧跌70%;杂志利润低, 电视及网络的新新传播介质不断蚕食传统媒介市场, 及消费税的影响,代理被迫取消多种杂志的代理权。 

东主李维德

七八十年代一枝独秀

新新是我父亲和叔叔创办的。

七八十年代,没有7-11便利店或大型书店的竞争,我们的生意更是一枝独秀。

经营批发报纸杂志的工作挺辛劳的,休假日甚少,从午夜忙到凌晨,在病榻上还要交代配报派报的工作。 

20年前就预见书刊杂志行业的式微。因随着叔父辈的离去,又没有后继者,再坚守也难扭转乾坤,我只好离场;当然,也甚感无奈。

“人民书报文具中心”经营书报生意40多年,仍难逃歇业厄运。 (档案照)

人民书报文具中心
路边摊变书店经营40年

芙蓉拉杭督翁姑路的“人民书报文具中心”,从一间路边摆卖杂志报刊、漫画及文具的书摊,经营书报生意40多年,去年6月结束营业。 

店主叶必腾

没人继承生意

我起初从事派报,后来在拉杭公共工程局对面开书摊,后来搬到督翁姑路的店铺。 

我70岁了。早于两三年前就想退休。现在儿女都有自己的出路,没人继承书报生意,也敌不过大型书局的竞争,消费税的新税制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于是我决定离场。

下期预告:

缺乏政府的资援及税务奖掖,后继乏人,均使传统书店无望扭转乾坤。虽然曾经走过经济风暴,但对未来仍感到无奈和无力感。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