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读遍鸡场街会馆

时常与马六甲家乡友人笑说:读遍鸡场街会馆。鸡场街现在可是最红火的旅游区文化街。

小时就读中国公学。它的总校设在东圭纳广东会馆产业内,环境很大。有一间分校在鸡场街,我们家在荷兰街,不用10分钟可走到,兄弟姐妹顺理成章都进入这间分校。它还有下午班,我读的是上午班。父母认为上午的学习精神最好。



从我的小学教育学习环境——读遍鸡场街会馆,可以证明我国的省籍会馆一直都是华文教育的推动者与维护者。让我们向它们致敬。

一年级我学习的课室设在海南会馆前面的大堂。在我的回忆里,它永远都是美丽的大堂。会馆的楼上也有一个面积广阔的大厅堂,我们就在那儿上唱游课与低年级体育课。二年级始海南会馆不再设课室,它成了学生的活动中心,除了继续是唱游节与低年级体育课的场所,学生中途休息节就到这里,食堂设在旁边一条弄堂,每一下课就聚集了两百多位小学生。教师休息室也在这里,也是星期一开周会的礼堂。一句话,小学6年我天天到这里。

闭上眼仍然记得

我的二、三与四年级上课生涯在在鸡场街的潮州会馆度过。它楼上的大堂设了两间课室,分隔一个天井。楼下也有一班上课。闭上眼仍然记得它的构造。每天早上,经过神龛上楼,左右二边都可上楼。楼下后面小屋住着看管会馆的父子,记得儿子整天在割大轮胎。我在这里上课的时间最久,完成了初小课程。

五年级与六年级是高小了,这两年我在雷州会馆上课。上下午就在楼上各设一班。楼上也由天井分隔成前后二堂。课室在前堂,很安静。后堂设有神龛,学生没勇气去参观。在这里是自由天地,没有上下课的铃声,通常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到了,上课的老师明白应该是让贤的时候了。一次级任王老师上课,下课休息节时间过了20分钟,他才放我们去海南会馆的食堂。幸好他延迟下一堂课的上课时间。他也是训育主任有这个权力吧。



遇到王老师上课必超时,幸好最后一节课时间到时,下午班学生已经列队在楼梯一旁等着。饶是这样,王老师也不时视如不见让他们等着,让我们多上10分钟课。

我的小学生涯,至今想起都觉津津有味。更有一点,会馆多订阅报纸,读报习惯就从养成。

反应

 

副刊

可记得依达

要在文字世界里走到自成一格的“文体”殿堂,自然很不容易,最低的标准是读者一看文章就知道或者猜到作者是谁,而且还有更难的,它受读者欢迎甚至模仿。鲁迅文体自然是其一,文字的辛辣一读就知是他的大作。还有琼瑶也是自成文体,不能否认这个事实——中国文字在她手里,要多美就多美。这还是前辈姚先生说的。

然后还有一个作家,愚见认为他的文字也是自成一体。依达。怎么?好像鸦雀无声。不记得他了?香港的依达呀,所谓“言情小说的表表者”依达。那年代他的红火,真是照亮东南亚华文书香世界,那时除了“进步青年”视他的小说为毒草外,年轻学生还真是人手一册,没看过他的著作也知道他的大名。



写出香港都市味

依达是香港书院仔,即是说他读的学校是注重英文多于中文,这样一个香港年轻学生在中文世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体——依达文体。最方便的说法,依达的行文颠覆了五四以来的传统文体。初看他的小说,读者会吃惊:文字可以这样变化的吗?

依达小说的用字很浅白,用字也很节约,但感情充沛。最大的特色是一段只一两行文字,这个最多人学,因为最容易学。

依达的文字可以说是在传统的中文加入了西洋风采,或许这是一位香港摩登青年学生才能做到的,其他中文世界的作者没有这种亦中亦西的生活环境。

据知依达的小说广受香港书院女欢迎。充满香港风情的《蒙妮妲日记》是他的成名作。香港那时也有不少成名作家,但泰半是从上海来的,依达写出真正的香港摩登都市味,所以受香港年轻学生喜爱。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明星偶像。斯时没有一个中文作家能走到这个繁华殿堂。



小说拍成电影

香港《西点》杂志主编方龙骧先生了不起,先发掘了依达,其后还有亦舒。依达在《西点》的第一个小说〈侬本多情〉刊登后,就被邵氏公司买下版权拍成电影,主角是杜娟与乔庄。

有一件很讽刺的事,依达的小说从来不获“进步青年”青睐,但是长城首席花旦大公主夏梦非常受欢迎的电影《雪地情仇》,原著就是依达写的。温馨提醒喜欢歌曲的读者,香港名歌星张露非常受欢迎、充满中国北方风味的歌曲《不许他回家》就是这部电影里的插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