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林万锋:塑造核心价值观体系
大马教育基础比他国强

林万锋(右)接受陈德祥校长赠送的纪念品;中为郑金程校长。

(马六甲19日讯)马六甲州行政议员拿督林万锋指出,我国马来西亚在通过教育塑造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系方面,比其他国家拥有更强的基础。

他说,我国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是各种文化及优良价值观的大熔炉,通过教育汇集各族及各大文明的优良价值观,塑造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系,让这个核心价值观成为个人及国家迈向辉煌成就的动力。



“在塑造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过程,华文教育强调的中华文化传统价值观,将是这个体系的重要资产,华文教育带出的价值观,联同各族文明的价值观,将使马来西亚核心价值观体系更具实力。”

林万锋昨晚为2016年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教育研讨会暨第23届会员大会接风宴主持开幕时,发表谈话。

教育导向辉煌成就国民须拥有良好价值观

林万锋说,研讨会主题为“21世纪教育导向辉煌成就”,今天的教育造就国家未来的人才,谈论教育的辉煌成就必须是一个均衡的成果,除了经济指数,也兼顾人文及社会发展指数,国民除了强在经济,也拥有良好的价值观,社会才会美好,国家才算成功。

他说,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人们需要通过教育塑造国家核心价值观体系。



他说,在一些成为探讨及学习对象的国家,如日本、德国及北欧国家,他们的民族或国家核心价值观,已被世界认同为导向辉煌成就的元素。

“日本人的细心、忠诚意识、拚搏进取;德国人的守纪律及自律;北欧国家热爱生活及对大自然的重视、推崇学术自由及创作等;已成为民族的等号,谈起这些核心价值观,人们就会联想到这些国家或民族。”

郑金程:国民型中学最大挑战师资短缺 学生来源

大会筹委会主席郑金程校长致词时说,国民型华文中学目前面对的最大挑战,应是华裔师资短缺、学生来源、校园中华文化及学校出路等。

他说,我国目前共有79所国民型华文中学及2所分校,在董家教及校友会努力及配合下,各校硬体设备都还不错,有些甚至已达国际水准,可喜可贺。

他相信,在热爱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合作及集思广益下,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未来将更有保障,也会继续发扬光大。

甲州行政议员拿督林万锋也在仪式上,接领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陈德祥校长,赠送的纪念品。

2016年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教育研讨会及第二十三届会员大会全国出席代表和嘉宾。前排左起为蔡运才、陈鼎星、吴志强、尤水升、骆贵清、王文坂、张玉传、郑金程、吴文宝、陈德祥、骆锦地、林兴南、林荣华、彭达明、陈锦福、张翠林、林汶珊、江莉莉、曾庆玲、曾梅初及黄奕仁。

陈德祥:教育制度改变教学方式学生为中心

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主席陈德祥校长表示,随着教育制度的改变,今年将面对更大的挑战,因此21世纪的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21世纪的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而促进学生的思考、分析以及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以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迎合21世纪的挑战及工作环境。”

也是大会主席的他于今早为2016年全国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教育研讨会及第二十三届会员大会致词时,如是透露。

出席者包括大会赞助人骆锦地、署理主席林兴南、筹委会主席郑金程和全马各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等。

他也感谢大会赞助人骆锦地赞助该会。

骆锦地:最后一片净土珍惜教育勿受势力影响

骆锦地致词时指出,他接触该会5年以来,发现该会并没有商业或金钱污染,而是以专业的态度处理一切事务。他因而希望大家珍惜教育最后一片的净土,勿让它受到势力的影响。

他披露,他也常看到报章刊登有关纠纷的新闻报道,他希望校长发出正确的声音解决这些不必要的纠纷问题。

骆锦地认为,教育不可采用强逼方式,反而该让学生思考,同时训练学生了解自己,方能发挥所长,他甚至建议教导学生面对失败。

他也劝请家长观察和请教他人如何去发掘孩子的优点,勿一味以自认“正确”的教育方式强加在孩子身上。

反应

 

言论

由疫情催动的教育革新/林煌达

面对冠病影响,结合了互联网与智能教学的线上学习,似乎已在“老师要教好,学生要学好”的前提上,成为了人们推崇的“教育新常态”。

近几年来,随着多媒体、电脑网络、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原有的教学方法及教育环境;然而,此种做法也间接导致了传统学校和教师的角色,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及挑战。



学校作为一个接受正规教育的场所,长期以来以传授符合国家与社会发展目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任。许多现代的学校其实是早期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并以培训工厂员工所需的工作技能为主,甚至向精英阶层传授管理政府、企业与军队的知识与学问。

如今,这种应工业需求而生的被动教学模式已显落后,也不适用于21世纪强调自主学习的大环境。因此,不论是教育结构、教学模式或学习技术,全球的教学资源及教师角色,都无可避免地面临着多样化及颠覆性的革新。

此外,身为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教师亦须在不影响教育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情况下,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改善原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位的教学功能,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师生身分重叠模糊



时至今日,教育的核心已从“教”转移至“学”,课堂的目标也不再是老师的教学进度,而是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台湾著名作家严长寿曾说,我们应该从未来的眼光审视现在,而非用过去的经验框限未来。

对此,我们不难预测,今后“教师”与“学生”的身分将经常重叠,而日渐变得模糊;“学校”也将成为一个求学的地方,转型为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话虽如此,教育不应因科技的进步而变质,其传承知识、启蒙创新、立德树人的本质更不能够因为新技术的介入而被抹去。

教育不能仅着眼于现在,而是必须放眼到宏观的未来。面对新科技带来的各类冲击,有些教师是表现得不知所措,有者则固守权威,其中自然也不乏过于看重技术的更新,而漠视了人文素养的教育工作者。

有道是,培养人才靠教育,而教育成败的关键则在于教师。而今,在以“创新学习”作为新理念的教学环境中,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改变现代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诚然也是教育界中的重大议题。

换个角度来看,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除了可被视作推动教育改革的契机之外,或许也是某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即让一众教师重新审视往日教学方法的同时,亦能为旧的教育观注入新血、赋予新内涵,并用以栽培适应时代发展的栋梁之才。

互学新知为后代谋福祉

适逢今年我国教师节的主题为“为知识学习,塑造下一代”(Berguru Demi Ilmu, Bina Generasi Baharu),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理,在居家抗疫期间可谓比以往更具启发性。

有鉴于此,教师应时刻关注自身的专业发展及深化对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并借此引导学生树立相应的自主学习方法、策略及观念,且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互学新知,踏实地通过教育为我们的下一代谋求福祉。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