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本土 独立设计
低调内敛

本季特别喜欢谭雅用鸵鸟毛来点缀下摆,尤其跟特显贵气的蕾丝、绸缎和绒布等搭在一起,让整体的奢华感更显极致。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独立设计师品牌有越来越多的迹象,但论及在国际间的成长速度,我国时装业还是较其他亚洲甚至东南亚国家落后。

而要在未成熟的时装业里发展,特别是在国际大品牌(包括高奢、轻奢和快时尚)不断进军本地市场,让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元的时代,这些独立设计师要如何让消费者愿意为他们的作品掏钱买单,尤其打上设计师名号的作品都不便宜,其实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



没错,我国是拥有庞大“正在成长中”的时装消费群体,但普遍都对“国产”的信心不足,无法理解独立设计师的价值何在,所以宁愿把大钱花在知名度更高的国际品牌上;这导致独立设计师们都很竭尽所能要挤进发展较成熟,消费者群体更广且更多元,机会也较多的国际市场中。

然而,到国外发展是真的会比较好吗?没错,最近国际市场是有点倾向“过度饱和”的状态,以致竞争力也越演越激烈,但至少已存在一群追求自我与独特的消费者;他们普遍都已经厌倦了形象高调也较商业化的大品牌,反而追求起低调内敛却有着独特风格的独立设计师品牌。

但老实说啦,除了周仰杰(Jimmy Choo)、冼书瀛(Zang Toi)和李坤辉(Lee Khoon Hooi)等,在较早期就已经走红国际的设计师之外,其实在近期往外跑的新晋设计师也不少,但真正能扬名且持续生存的却不多。

“AHNDE”创办人谭雅(右)。

Tanya Steven

最近在升禧画廊(Stahill Gallery)举办的时装周中就认识到一位,在伦敦起步也发展得蛮不错的独立设计师品牌“AHNDE”(跟英文单词“and”的读音一样),创办人是来自吉隆坡的谭雅史提芬(Tanya Steven)。



她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并拥有生物化学硕士学位,当年只有二十来岁的谭雅,其实正在上海的Chanel里应征工作;但在确定被受聘之前就已经萌生自己创业的念头,因此她花了6个月去构思、设计、采集布料和制作,终于在2014年的伦敦时装周中,成功展示出自己的第一个作品。

而为了做出优质的时装,她也不惜到世界各国去采集布料及寻找手工匠,务求能够做出集艺术、专业手工艺和现代科技的作品;去年4月,她其实就已经在槟城时装周中办过一次秀了,今年是她第二次在马来西亚办秀,同样捐出一件手工制的蕾丝礼服做拍卖用途,并将筹得的款项捐给慈善机构。

但谭雅的资历尚轻,在国际市场的能耐有多高,那还需要一段时间去观察。

除此之外,谭雅也融入了少量的蝴蝶结元素,其实她的作品就跟她本人一样,高贵的同时也不失可爱的气息。

Mohd Hafizi Radzi Woo & Izree Kai Haffiz

设计师哈菲兹拉兹巫(右)与伊兹利凯哈菲兹。

另外,出现在升禧画廊的时装周中,还有近年在国内发展得很好的新晋设计师品牌“FIZIWOO”,由时装设计师哈菲兹拉兹巫(Mohd Hafizi Radzi Woo)创办,两年后由建筑设计师伊兹利凯哈菲兹(Izree Kai Haffiz)加盟。

在刚开始的几年,这对华裔消费者来说还是很陌生的品牌,但近年却能够看到有逐渐改善的迹象了,尤其很多艺人会穿着他们的作品出席公开活动;而他们的优势,正是时装与建筑背景的结合,虽然多是采用简洁利落的轮廓和剪裁,但却也不失女性的柔美气质,并且总是带着一种典雅的摩登形象。

对穿在模特身上的作品,总有一股很眼熟的感觉;原来是正值品牌创立5周年之际,两人特地挑选出一些对塑造品牌形象有功的作品来展示了。

Justin Yap

Justin Yap(中)。

跟新晋设计师相比,Justin Yap也算资历不浅的了,所以在这里就不多做介绍咯!他最擅长就是做晚礼服和婚纱的设计,甚至在2005年获颁“MIFA最佳晚礼服设计师奖”,而作品更是广受众多本地艺人的喜爱。

本季作品,虽然是以法国名词来命名,但据说是他最近到访日本时得到的灵感,因此你会看到很多的东方元素,同时也有一丝向东方古典美女致敬之意,譬如在电影《艺伎回忆录》中的章子怡、巩俐和杨紫琼等;而此系列的名字“Les fleurs de l’orient”,直译成中文就有“东方之花”的意思。

同样是以简约为主的路线,只给一小部分作品搭配花卉图案的刺绣、蕾丝、立体缀饰等,简单来说就是一组趋于平淡的作品。

Han Chong

为什么Han Chong(中)的品牌,总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取得成功?很简单,因为他以轻奢的价格来卖拥有高奢品质的时装,最重要是还获得了很多欧美巨星和名媛的加持。

另外,既然提到在勇闯国外发展的本地品牌,那就一定要给你介绍“Self-portrait”;它最近在国外是红得很呐,不止获得欧美巨星和名媛们的厚爱,更常登上国外的权威杂志和报章呢!

而这品牌的创办人兼设计师,同样是在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来自马来西亚的Han Chong;其实早在2011年,他就曾跟好友一起创办高街时装品牌“Three Floor”了,但当品牌越做越响之后,无法在设计和商业之间取得平衡点的他只好选择离开。重新整装出发的他就自创了“Self-portrait”。

反应

 

副刊

设计师Justin Yap
10年心路历程

他,已不是新晋服装设计师。但跟国内的资深设计师相比,“10年资历”其实也还不算长,或许在一般消费者的印象中,他的名字也没有其他资深设计师普及。但在国内的时尚圈,他不仅是备受肯定,甚至拥有非常稳定的顾客群。

每年的吉隆坡时装周,几乎都没错过他的秀;本期也很荣幸能邀请到他——Justin Yap,跟读者谈谈自己身为设计师的心路历程。



“成功”对Justin Yap来说,不是以“能赚多少钱”来衡量,而是它能给你带来的快乐,究竟能有多少?他说:“现在的我,非常快乐”。

从小就热爱时尚的Justin Yap,过的,是跟同龄朋友不一样的生活。

小学的午休时间,同学都会到食堂买食物吃,但他却宁愿挨饿,将妈妈给的零花钱存起来;当同龄朋友还在看儿童刊物或漫画,他却把挨饿存下的零花钱,拿去买时尚界的权威杂志《VOGUE》。

对他来说,这就是他的“时尚圣经”。

小小年纪所接触的,已是国际化的时尚资讯,也认识到很多的大品牌,譬如Prada、Giorgio Armani、Chanel、Calvin Klein和Burberry等;那时候,他便梦想成为像他们般成功的设计师。

因此,在还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之前,他已开始自己在家练习绘图。



Justin Yap最擅长的,就是用优美的线条,勾勒出女人的性感。

家饰店兼职经验

到中学时期,闲暇的时间,同龄朋友都到处玩耍,他已开始在一家非常知名的家饰店里兼职;而店主Peter Hoe,就是他的舅舅。

他说:“这段兼职经验,让我学到很多,包括服务、经营和管理的技巧,尤其舅舅的家饰店有很多外国来的游客群。所以在中学毕业之后,我还全职做过一段时间,就在Peter Hoe的时装生产部。”

当初要成为服装设计师的梦想,他一直没忘记,所以他很想继续修读服装设计,便来到知名服装设计师王克勇的时尚学院“Carven Academy”。但因没有太多的就学资金,父母也没有资助他,所以在设计和裁剪之间,他只能择其一。

从裁剪到创作者

最后,他选择的是裁剪。

Justin Yap说:“很多人听我学裁剪,都说我在浪费时间,但我不觉得。对我来说,裁剪就是很好的武器。

“你看,若我没有裁剪的技巧,我就需要裁剪师代劳,表示我一直在需要别人,而他们也未必能做出我理想中的成果;若我只会设计和绘图,而不会制作一件衣服,那我就不能成为‘创作者(creator)’。

“无疑的,王克勇有很高超的剪裁技巧,还有一位瑞华老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非常多;若没有他们的教导,就没有今天的Justin Yap。”

Justin Yap所塑造的女人形象,常有非常强烈的个性,稍带强势的同时,又不失柔和感。

成功非侥幸

2005年,在Carven Academy就学期间,Justin Yap就不断地参加比赛。第一次的赛事,虽没有得奖,但他感觉更珍贵的是经验累积,以及能认识到很多的资深设计师,也让时尚圈开始知道他的存在。

但现在偶尔想起,仍会感到惋惜的,是知名服装品牌Eclipse,其已故的创办人兼资深设计师Sonny Sun,还曾给他提供工作机会;但他不想放弃学业,所以就先回去上课。之后,王克勇就推荐他参加“MIFA服装设计比赛”,并获得最佳晚礼服设计奖。

他认为,除了服装设计基础外,当初在舅舅家饰店兼职的宝贵经验,让他练就很好的语言能力,所以在介绍设计概念时才能获得评审的青睐。

裁缝师旁边看边学

“那期间,我的裁缝技巧还不足够纯熟,王克勇就让我到他创立的制衣工厂去,找那里的专业裁缝师帮我做;在那里,我看见了很不一样的时装领域,跟我在课堂学的东西很不一样。所以我就一直待在裁缝师的身边,边看边学习,他们觉得烦,我也不理,哈哈哈哈!”

所以说,Justin Yap的成功,靠的并不是侥幸。

从种种的经验看来,他不只天资聪颖,最重要是好学精神,让他几乎在每一方面(不只设计的部分)的基础都打得非常好。

说起往事,感触良多的他,忍不住哽咽道:“虽然说最佳晚礼服设计奖,并不是最大的奖项,但晚礼服是我非常喜欢的领域。

“当我打电话跟父母说我得奖时,他们都非常开心,我也很骄傲。尤其父亲不太赞同我做设计师的梦想,所以我就会有一种想要去证明给他看,‘我是可以的’的想法。”说到激动处,他也忍不住落泪。

Justin Yap很少会有太复杂的元素,无论是设计、剪裁或图腾等,都以简约为主,但又不会让人感觉太单调,真是一点都不简单。

成衣设计 交叉营销

毕业之后,有段时间,他是在舅舅家饰店的一角,只是简单地摆放几件求学时期的得奖作品,便开始自己接订单做生意;但那时候的顾客群,多是游客或旅居人士。

当然,他也很庆幸,当时受各平台的邀请办秀,才能继续跟时尚圈接轨,让人们记得“Justin Yap”。之后,他开始把工作室搬到孟沙(Bangsar),顾客群才开始产生变化,机会也越来越多元。

他说:“多年的零售经验,也让我意识到‘做生意’,不能只做一件事,所以我开始接做公司制服的订单;无疑的,这跟我常做的个人订制,是不同领域、不同挑战,同时也是非常好的机会。”

至少,边接做公司制服的订单,边做他喜欢的个人订制,才能让他的收入,逐渐地步入稳定。

3设计师齐求共识

两年前,他更跟两位时装设计师,包括努丽塔哈里斯(Nurita Harith)和邵米尔依兹瓦古塔(Syomirizwa Gupta),一起创建“3 The Label”,开始学习和兼做成衣设计(Ready-to-wear)。

他说:“这是一个很好的交叉营销手段,因为我们都有不一样的目标顾客群,这品牌就能把他们给聚集在一起。”

对他来说,这是很不一样的领域;尤其成衣的速度要快,接触的消费群要广,最重要是定价要合宜;但高级订制就完全相反,它的速度非常慢,一次只要面对一个顾客,包括定价也能去到非常高。

另外,3位设计师凑在一起,要找到一个共同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达成的共识是,每人都轮流做一次首席设计师,才能讨论出一个平衡点。”

要做自己的高级订制,又要兼顾成衣品牌,听起来很繁忙的人生,但他却非常享受。

Justin Yap是很愿意尝试的人,所以在设计方面,他也不会给自己太多的设限;唯一会避免的,就是太浮夸或前卫的设计,因对他来说,创意和商业要能取得平衡。

每一条线都是钱

Justin Yap不仅有很强的好学精神,他也非常愿意去尝试新的事物,除了共同品牌“3 The Label”之外,他也有计划要推出自己的成衣系列。

但还需要时间去做规划,毕竟成衣设计,要比高级订制更加难做,他说:“成衣设计,每画一条线都是‘钱’。原因是你多画一条线,就表示要增加布料,也就是要增加成本,但成衣的定价不能高,所以定要拉低成本。

“但拉低成本,不在于拉低品质,所以我才说,每画一条线都要考量到‘成本’,而且成衣是量产,所以只要画错一条线就完蛋了,一点都不简单。”

这就是为何,多年来他看到不少做成衣起家的品牌,都被迫要结业的成因之一,因时尚圈越来越饱和,同时又无法跟快时尚竞争;但高级订制就不一样,它的市场还是挺大的,所以Justin Yap还是会继续专注做高级订制。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