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君子坦荡荡

在我认识的昔年《学生周报》作者/读者群中,牛忠最难过。是他告诉我周唤走了的消息,声音里甚至带着哽咽。

有一个时候,大家都没有周唤的消息。大家都想念他,可是连昔日与周唤最熟悉的朋友都没有他丝毫的音讯。我愿意这样想:周唤没有失踪,只是大家生活不同,难有机会遇到而已。



周唤离开《学报》后不久,在一家大型出版社担任某月刊主编。刚好写影评是阿波是他的手下。这时周唤已经开始有点独来独往了。后来他自己出来打天下,我曾在一次书展里巧遇他,他有摊位参展,还笑说:“有些书你改天来我那里买吧,是我印的,一定算你便宜。”但他匆匆走开,忘了留下地址与电话。

给牛忠另一条路

每次与牛忠吃饭或者喝茶,他没有一次不提周唤。他不与我提还与何人说呢?只有我明白他对周唤有感恩的心理。牛忠是“人对他好,他会对你更好”的稀有品种人类了。在牛忠心理,周唤改变了他某部分的生命。

要从1970年说起,周唤从香港回来担任《学生周报》主编,牛忠在新加坡大学牙医系第二年。喜欢看电影的他有一次看了台湾李行导演的《秋决》,心里有话说,便写了一篇大约500字的影话(《学生周报》影艺版不称“影评”,而叫“影话”),在周唤的手里用了,而且是两个星期后就刊登,从此给了牛忠写影话的兴趣与信心,他很快的就成为《学报》影艺版的台柱之一。如今写还很活跃写影评的公羽介,也是周唤慧眼发掘的。

牛忠说:“如果那篇稿没有用,我日后是不会再动笔写稿的,那晚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日后牛忠不仅写影话,后来还成为专栏作家,他的画评也是很受人重视。可惜没有人邀请他写古董。浪费了。



因为周唤用了他第一篇稿,牛忠就不仅限于是一名著名口腔专家,他还是作家。他认为,最有成就,是认识了一群在影艺版写稿的同好——迈克、公羽介与我。真正交情50年不变。牛忠感激周唤无意间开拓了他生命中另一条道路。

与牛忠谈起,第一次见面,我带他到友联,周唤晚上请我们到半山芭星光戏院看电影《小翠》,还带我们到奇异的地方开眼界。多年后说起,我们还大笑。只能说周唤真是君子坦荡荡。

(周唤系列完结篇)

反应

 

副刊

可记得依达

要在文字世界里走到自成一格的“文体”殿堂,自然很不容易,最低的标准是读者一看文章就知道或者猜到作者是谁,而且还有更难的,它受读者欢迎甚至模仿。鲁迅文体自然是其一,文字的辛辣一读就知是他的大作。还有琼瑶也是自成文体,不能否认这个事实——中国文字在她手里,要多美就多美。这还是前辈姚先生说的。

然后还有一个作家,愚见认为他的文字也是自成一体。依达。怎么?好像鸦雀无声。不记得他了?香港的依达呀,所谓“言情小说的表表者”依达。那年代他的红火,真是照亮东南亚华文书香世界,那时除了“进步青年”视他的小说为毒草外,年轻学生还真是人手一册,没看过他的著作也知道他的大名。



写出香港都市味

依达是香港书院仔,即是说他读的学校是注重英文多于中文,这样一个香港年轻学生在中文世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体——依达文体。最方便的说法,依达的行文颠覆了五四以来的传统文体。初看他的小说,读者会吃惊:文字可以这样变化的吗?

依达小说的用字很浅白,用字也很节约,但感情充沛。最大的特色是一段只一两行文字,这个最多人学,因为最容易学。

依达的文字可以说是在传统的中文加入了西洋风采,或许这是一位香港摩登青年学生才能做到的,其他中文世界的作者没有这种亦中亦西的生活环境。

据知依达的小说广受香港书院女欢迎。充满香港风情的《蒙妮妲日记》是他的成名作。香港那时也有不少成名作家,但泰半是从上海来的,依达写出真正的香港摩登都市味,所以受香港年轻学生喜爱。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明星偶像。斯时没有一个中文作家能走到这个繁华殿堂。



小说拍成电影

香港《西点》杂志主编方龙骧先生了不起,先发掘了依达,其后还有亦舒。依达在《西点》的第一个小说〈侬本多情〉刊登后,就被邵氏公司买下版权拍成电影,主角是杜娟与乔庄。

有一件很讽刺的事,依达的小说从来不获“进步青年”青睐,但是长城首席花旦大公主夏梦非常受欢迎的电影《雪地情仇》,原著就是依达写的。温馨提醒喜欢歌曲的读者,香港名歌星张露非常受欢迎、充满中国北方风味的歌曲《不许他回家》就是这部电影里的插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