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双人·DUO》师徒联展
写实与抽象

当全世界仍在为“写实派”与“抽象派”,该由谁来主宰水彩、油画市场之际,本地著名“写实派”艺术家杨应平,却效仿孔夫子般“因材施教”,教出了一位“抽象派”学生,许安。最近,俩人还合作办了一个名为《双人·DUO》的师徒联展,且来听听他们的精彩故事! 



杨应平:刻画“写实”中的处事隐喻

这一次,“老师”杨应平(本地著名艺术家)共展出了自己横跨2004年至2016年的24副水彩、油画作品。他自16年前就与本地水果结上了一份缘,从2000年的“山竹系列”开始,逐渐酝酿出了本身的方向,从而延伸至香蕉、椰子、西瓜、黄梨,乃至近期的油棕果实。 

唤醒“美”之观察

与其说杨应平把静物作为题材,倒不如说他想用大家皆熟悉的东西来唤醒大家对周围“美”之事物的观察,其中亦包括本土文化传承、环保等课题。构图中,这些水果有时独立、有时聚集,有时却有双双对对,仿佛就像是一出“人生片段”,亦不难发现其的细腻笔触,其中就包括了黄梨叶上的粉状质感、果皮上层层重叠的效果等。

说起黄梨,似乎打开了杨应平的话家子,因他对本地的黄梨了如指掌,仅需凭着肉眼,就可分辨出它的品种。想必,这可能连很多果农已无法办得到吧!他表示,在大马就有沙捞越黄梨、水晶黄梨、JO-SA黄梨(即柔佛与砂拉越混种黄梨)等,并向记者解释它们的外型差异。 



“其实,作画过程中,我亦着重把媒介特质及自我感受融入画面中。有时,在一幅以黄梨为主题的作品中,我会同时画出几种品种不一的黄梨,用以隐喻大马纵然住着不同肤色、语言,乃至宗教皆不同的民族,但大家皆是马来西亚人,我们都是一家人。早期,我的作品较为偏向越细腻越好,但现在则较偏向一种‘整合式’创作。近期,我亦尝试在作品中加入新的元素,即‘实’与‘虚’的追求。这会让写实的作品中,亦多了一份想象。” 

深入果园游走果档

当初,杨应平会选择画山竹,是因为他察觉山竹的造型简单、果皮上的色泽丰富。来到之后的香蕉、椰子,乃至最新杰作油棕果实,他毅然决定从室内走出户外,去寻找新的构图。 

如何把“水果们”画得如此逼真?杨应平表示,刚开始画这些水果时,自己确实遵循了两个步骤。第一步,把它带回家先观察,后品尝;第二步,亲身到果园去寻觅这些水果的不同品种。这两个过程,皆能让他在把这些水果呈现于纸张、画布时,顺畅了很多。 

“由此,我进行了田野调查,走偏了许多的水果档口,从麻坡、柔佛村、槟岛到亚依淡(Ayer Hitam)等的造访中,皆激发了我对它们多一份的热爱。朴素的环境中,我寻得了它们的真、善、美。香蕉的层次感、西瓜表皮上独有的纹理、椰子渐层调子的变化等,在不同的水果里,其实都蕴藏着不同的独有特质。它们,其实就像人类一样。” 

杨应平表示,油棕果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初长成到成熟之际,它的颜色皆有不同。当然,若再更仔细的去观察,你就会察觉,它们每一颗的纹理、色泽的变换(从紫色转深红)皆存在差异,且颇为丰富。果皮上偶尔井而有序、偶尔层次不齐的排列,其实都深具挑战性。 

询及在大马,以油棕果实作为作品主题的,你可算是“第一人”?杨应平对此笑而不答,反观在他身边的“学生”许安却不加思索地回答,“对,老师应该是第一人的”。

黄梨 + 油棕果实 杨应平最新作品《团结》,为是次画展最大幅作品(5尺X4尺)。作品中,加入了佛教理念,即第二层的8颗油棕果实为“八正道”;中心位置,被剥开的那颗果实则寓意“皈依(佛)”;四周的黄梨则为“众生”,寓意只要大家心连心,就能圆满、幸福。
《魅力无限(II)》

许安:“交响乐”中找灵感

“学生” 许安(Anne Koh)来自砂拉越,是一位本地甫崛起的新晋艺术家。纵然,她在大马艺术圈仍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却曾在澳洲举办过个展,亦曾在大马参与过多次的联展。她表示,像这次这般大型,且把一半目光、焦点皆置放于其身上的双人联展,仍是首次,并直呼“好期待”! 

6年前,许安开始向杨应平老师学画。历经2年的策划与筹备,方促成了是次的师徒展。在这之前,许安亦曾学过多年的装饰绘画,但那始终未能满足她,但却给了她良好的作画基础。 

25幅3系列

是次,许安参展的作品共有25幅,分为被归类为“黑白”、“古典”、“暖色”3个系列。这些作品,皆是用“抽象派”必备品之一的“油画刮刀”来完成,又尤以“交响乐”为主题的作品最多,故询及她会演奏哪些的乐器? 

这一问,她突然大笑了起来。“哈,说来遗憾呢,我还未曾接触过那一个领域呢!惟,我的两位孪生侄儿分别在新加坡、英国都是非常出色的大提琴手,自己女儿也会演奏古典乐。他们的每次演奏,我都会去用心地去感受,并从中领悟那种独有的氛围,进而得到启发与灵感。” 

《FORTISSIMO》
《喝彩之声》

“情绪”主宰一切

“情绪”主宰一切

若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许安确实有着深厚的“功力”,因她的笔触果断之余,亦呈现了像水彩般的柔和效果。作品皆以刮刀来完成,画中人物自然没了眼睛、鼻子与嘴巴。但若以“古典”系列为例,我们仍可从其笔触中,感受到这些演奏家们于表演之际的各种情绪、表情力度,乃至固中的音乐氛围。 

“我的作品构思、想法皆为原创,是从不断的观察、构想中形成的。简单点说,我都会以当下的第一感觉来作画,并让情绪主宰着画面。我冀以这种‘半具像’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这几年来我都不定期在国内外居留,但近6年来我几乎每天都在动笔,从素描、速写、手稿到上色,我皆全新全意投入其中,以此自我勉励、自我提升。” 

不设框架自由发挥

容我单刀直入,你们师徒俩画风差别如此迥异,是怎么回事?“嗯,这真的要感谢杨应平老师。他从来都不把我困于一个框框内,而是要我发掘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个性、自己想要建立自己的风格。他就好似一颗大树,而我就好似一只在天空自由翱翔着的小鸟,这种教学法让我感觉很自在,作画一遇上瓶颈,自然就会想到老师,寻求他帮忙。”

《双人·DUO》

日期: 4月21日(四)至4月28日(四) 

时间: 早上10时 至 傍晚7时 

■ 《开幕仪式》 

日期:4月23日(六) 

时间:下午3时 

■ 《师生示范》 

日期:4月27日(三) 

时间:早上11时 至 中午12时30分、下午2时至下午3时30分 

地址:“白箱子场馆”(White Box, [email protected]

   1 Jalan Dutamas 1,Solaris Dutamas,50480,KL。

电话:012-3674037 

 

反应

 

雪隆

华研国际双年会 10月双溪龙拉曼大学举行

(吉隆坡4日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为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常设学术会议,今年与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联合主办、新纪元大学学院与华研协办,订于10月14日及15日在拉曼大学雪兰莪州双溪龙镇校区举办,主题为“华人社会与华人研究:新方向、新视野、新趋势”。

研讨会共录取其中88篇,并组成21个分场: 

(一)人物研究
(二)宗教信仰
(三)寺庙研究
(四)身分认同
(五)政治
(六)社团与侨批
(七)考古
(八)马华文学(1)
(九)马华文学(2)
(十)艺术与音乐
(十一)华文教育
(十二)经济
(十三)义山与殡葬
(十四)二战至冷战
(十五)知识分子
(十六)民俗文化、信仰、传说
(十七)学术史
(十八)方言社群与地方志
(十九)语言
(二十)马中关系
(二十一)吉打双溪大年华人社会研究

各分场在三个会场同时进行,每个场次由四至五位发表者进行报告。完整的发表者名单与论文题目可到会议网站(cmcs.my)查看。

本届双年会邀请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文学与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陈志明教授发表主题演讲报告,以及台湾国立师范大学国际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暨东亚学系教授江柏炜教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及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范若兰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黄贤强副教授发表专题演讲报告。

研讨会即日起接受公众报名,公众的报名费200令吉,学生报名费100令吉(费用含会议手册、茶点与午餐)。会场座位有限,请尽早报名保留座位,不接受临时报名。欲报名者即日起可点击报名链接(https://forms.gle/Sovvsy12m6ySifdd8)或到华研网站(malaysian-chinese.net)及脸书专页(facebook.com/cmcsmalaysia)查询详情,截止日期为9月15日。如有任何询问欢迎联系华研行政部(电话:03-22734035;电邮:([email protected])。


主题及专题演讲学者演讲题目:

陈志明教授(主题演讲):华人社会与华人研究:回顾、理论与研究视野

江柏炜教授(专题演讲):义山研究的可能性:华人社会文化史的新视野

范若兰教授(专题演讲):20世纪新马华人女性职业变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黄贤强副教授(专题演讲):华人知识分子的群体研究:新方向与新视野

视频推荐: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