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古代信佛的文人

中国古代最少有3人获“爱国诗人”的称号,他们是:战国诗人屈原,南宋诗人陆游,以及宋末诗人兼画家郑思肖。

屈原的〈离骚〉、陆游的一些七绝(如〈杂题六首〉:黍醅新压野鸡肥,茆店酣歌送落晖。人道山僧最无事,怜渠犹趁暮钟归。)和郑思肖(如〈德佑二年岁旦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都包含了佛家的思绪和意境。



王维取得“诗佛”的美名,主要是其诗中的禅意恰如其分。他的〈咏白发〉 有两句说:“人生多少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清代散文家姚鼐称他(右丞)“具有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即一相,即无相。”理论批评家兼禅学家顾随说“别人弄禅、佛,多落于‘知解’;王维弄禅,是对佛境界之感悟。” 其〈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和〈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可说明这一切。

曾听一位学者说过,唐朝当时的文武百官,大部分信佛,如果不是韩愈等人力撑以儒家学说治国,中国已变成今日的泰国一般。虽有点夸大,却并非全无道理。其实,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已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

入禅越深,作品变化变少

顾随对于佛教对文人的影响,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一个诗人入禅越深,其作品的量会比较少,变化也不多。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作品量少,此是主因。“佛乃万殊归于一本,是‘反约’,故易成为单纯。”上述4人“反约”的功夫太深,因而缺少壮美,不过易有精美作品出现。

言下之意,禅、佛思想使人变得单纯,写出来的多是“精美”的东西;反过来,则会有“壮美”的作品出来。我们觉得,“精美”与“壮美”的区分很主观。如以作品内容来衡量,或“精”或“壮”的艺术成果可能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更有密切的关系。至于作者产量的多寡,往往也是个人的问题,受思想信仰约束可能只是原因之一,但不应该是全部。故此,这是个见仁见智的课题,不可当作定论。 



反应

 

副刊

融合3种思想
于一炉的《菜根谭》

如果说《孙子兵法》因早年受西方国家一些领袖青睐而红遍全世界,《菜根谭》则是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才热起来的。当时,日本企业界除了《孙子》,更极力推介《菜根谭》,认为它对经营管理有莫大的帮助。

字句简练含义深远



做生意的,忙于商务,往往无暇阅读大部头的著作。《菜根谭》这种凝练隽永、文辞优美、富含哲理的小品、随笔性质的语录体,对他们最为适合。而且,单单书名“菜根”就已耐人寻味了。有人猜想作者洪应明以菜味比世味。菜味既由根而发,种菜之人必须加倍培根。有人以为菜根乃弃物,性定始能领会菜根之香。许多读者咸觉得宋朝作家汪信民所说的“人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颇得要领:一个人的才智、涵养等等,得经过一番艰苦磨练始有所得。

全书由数十字的语录或格言,共计360则组成,字句简练,更兼对仗工整,更重要的是其含义深远,可说是人生处世哲学大全。读者不难发现,所含语录既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也有封建、消极的一面。有入世的,也有出世的。有心学、理学、禅学,引导读者进行广泛的思辨。积极的因素,有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有处世哲学、生活艺术、审美情趣,不一而足。消极的因素,有释家的出世趋向以及道家的无为思想。作者把儒、佛、道三家哲学思想融于一炉,但不忘以“中庸”之道加以平衡、贯串起来。举数则于下,以见一斑:

(1)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附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19)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26)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44)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58)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须防失意之悲。

(62)真廉无廉名,图名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慢慢品尝,细细体会

(65)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生厉鬼。

(130)毋因群疑而阻独见,毋任己意而废人言;毋私小惠而伤大体,毋借公论以快私情。

(158)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

(261)水流而石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272)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着,悟禅教玄机。

(294)狐眠败砌,兔走荒台, 尽是当年歌舞之地;露冷黄花,烟迷衰草,悉属旧时争战之场。盛衰何常?强弱安在?念此令人心灰!

这些有丰富人生经历得来的隽语,需要我们慢慢品尝,细细体会。至于能否因而“百事可做”,谈何容易,还得看个人的真正修养实践功夫。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