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周唤培养专栏作者

1970年中,周唤接受聘请,由香港返回吉隆坡出任《学生周报》的主编。他乘坐轮船回来,在船上天天打乒乓,最津津乐道的事,就是在短短的旅程中,与一位歌影双栖的香港年轻女艺人打乒乓。

周唤是念哲学的,同时也是运动健将,除了乒乓,他时常游泳。虽然不高,身材相当stout。



从以前的小老编成为老编后,周唤对《学生周报》有自己的概念。首先恢复了《学生周报》原本的八开本。他认为这样的版面编版好看。这是真的,原本的火柴折盒版,根本谈不上版面设计,编辑最省功夫。

最重大的内容改革就是培养专栏作者。周唤刚回来时,不时说:“香港报纸很多专栏,怎么这里没有专栏?”他说,专栏是一份文化刊物的特色。每个专栏作家写的内容都不同,有如百花齐放。

与迈克合写专栏

然后他叫我与迈克合写一个专栏,每期见报,是一题两写。周唤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专栏给了我们后,完全没有规矩限制。两个不知天高的小子竟然还妙想天开的取一个英文专栏栏名、自以为别出心裁。难得是周唤不仅没反对,还认为新奇新鲜,接纳了。于是《Our Way》产生。迈克花的心血最多。不否认这是从同名歌曲得来的灵感。有人译成我行我素,但我们还是觉得道不出原名更广更深的意义。这大概是中文刊物第一次采用英文专栏名称。也因为有周唤这个胸襟宽阔的主编。

坦白从宽,这个专栏迈克居功至巨,每期的题目大都是他选定的,他先写了来,甚为吃亏。我是得了灵感,写来比较不吃力。



之前周唤已经小试牛刀,自己在《学生周报》开了一个专栏,然后他邀请温任平与他轮流写专栏。再然后他又再请萧雨然(林放)也写一个专栏。这么多年过去了,迈克与我、温任平与林放仍然在写专栏,能不能说周唤独具慧眼呢?

能的,在周唤接任主编前,他完全不懂迈克,但是他很快就发现这位新加坡作者才华洋溢。然后他也发掘了牛忠这位影话作者。

他的改革,让读者与作者关系更接近。读者可以写心底话过来。虽然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但即使微如轻烟的愁,也还是少年心事。

反应

 

副刊

可记得依达

要在文字世界里走到自成一格的“文体”殿堂,自然很不容易,最低的标准是读者一看文章就知道或者猜到作者是谁,而且还有更难的,它受读者欢迎甚至模仿。鲁迅文体自然是其一,文字的辛辣一读就知是他的大作。还有琼瑶也是自成文体,不能否认这个事实——中国文字在她手里,要多美就多美。这还是前辈姚先生说的。

然后还有一个作家,愚见认为他的文字也是自成一体。依达。怎么?好像鸦雀无声。不记得他了?香港的依达呀,所谓“言情小说的表表者”依达。那年代他的红火,真是照亮东南亚华文书香世界,那时除了“进步青年”视他的小说为毒草外,年轻学生还真是人手一册,没看过他的著作也知道他的大名。



写出香港都市味

依达是香港书院仔,即是说他读的学校是注重英文多于中文,这样一个香港年轻学生在中文世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体——依达文体。最方便的说法,依达的行文颠覆了五四以来的传统文体。初看他的小说,读者会吃惊:文字可以这样变化的吗?

依达小说的用字很浅白,用字也很节约,但感情充沛。最大的特色是一段只一两行文字,这个最多人学,因为最容易学。

依达的文字可以说是在传统的中文加入了西洋风采,或许这是一位香港摩登青年学生才能做到的,其他中文世界的作者没有这种亦中亦西的生活环境。

据知依达的小说广受香港书院女欢迎。充满香港风情的《蒙妮妲日记》是他的成名作。香港那时也有不少成名作家,但泰半是从上海来的,依达写出真正的香港摩登都市味,所以受香港年轻学生喜爱。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明星偶像。斯时没有一个中文作家能走到这个繁华殿堂。



小说拍成电影

香港《西点》杂志主编方龙骧先生了不起,先发掘了依达,其后还有亦舒。依达在《西点》的第一个小说〈侬本多情〉刊登后,就被邵氏公司买下版权拍成电影,主角是杜娟与乔庄。

有一件很讽刺的事,依达的小说从来不获“进步青年”青睐,但是长城首席花旦大公主夏梦非常受欢迎的电影《雪地情仇》,原著就是依达写的。温馨提醒喜欢歌曲的读者,香港名歌星张露非常受欢迎、充满中国北方风味的歌曲《不许他回家》就是这部电影里的插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