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

似日本1980年代盛况
中资全球大收购引警惕

美国喜达屋集团旗下拥有多个全球知名酒店连锁企业。

中国安邦集团上个月竞购美国喜达屋酒店集团的举动引起国内外的巨大关注,虽然最终败给万豪国际集团,但已经牵动华尔街的神经,还有华盛顿权力中心的关注。 

2015年底,万豪国际已经对喜达屋集团提出报价,随后中国安邦提出更高的收购价。然后,万豪再一次提高报价,但又被安邦的新报价压过。在中国,安邦集团在吸纳客户资金时表现得非常强势。此前,安邦已经收购纽约的华尔道夫酒店,现在还想通过收购喜达屋,来进一步拓展它在美国的投资组合。 



收购动机引人关注

不少分析人士都由此回想起1980年代日本企业大举收购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好莱坞的工作室等资产。在现今的竞购喜达屋一案中,引人关注的不仅仅是中国收购方可疑的动机,还有喜达屋集团出售的原因。

该集团拥有喜来登、威斯汀、艾美、瑞吉、W酒店等多个连锁酒店品牌。分析人士认为,喜达屋集团正成为自己成功战略的牺牲品。其他更大的竞争对手也复制喜达屋的战略,让喜达屋现在步履维艰。此外,Airbnb之类的新型住宿平台经营模式,也在蚕食喜达屋的客户群。因此,对于喜达屋集团而言,出售可能是最好的战略选择。

德国《时代周报》日前发表题为“大采购之旅”的文章说,中国资本正在全球大肆收购。文章盘点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收购目标,指出中资正在收购德国以及欧洲的企业、投资非洲的基础设施项目,还在全球范围内收购土地。 

文章写道,如果中国的大举收购依然这般继续下去呢?我们就会看到,中国的投资又会成为一个问题。中国投资不太容易受到欢迎,有着多种原因:中国没有给外国以完全对等的中国市场准入权;而并购后技术流入中国、削弱(西方的)长期竞争力,这一危险因素也没能排除。



中国安邦集团从保险跨足海外其他领域,经营模式引起全球关注。

海外竞购破4千亿

安邦只是中国最近对外投资热潮中一个最极端的例子。今年以来,中国企业参与竞购的海外资产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约3910亿令吉),接近整个2015年实现的1060亿美元(约4144亿令吉)的收购额。 

不可避免的是,大量竞购只能是愚蠢的竞购:去年,按照中国企业收购出价的中值来计算,它们对目标公司的估值为33倍的市盈率,意味着收益率为3%。鉴于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投资级公司债券,以较低的风险获得更高的收益,中国企业提供见钱眼开的交易撮合者所称的“战略性收购溢价”(strategic acquisition premiums),简称saps,意为“傻瓜”。 

当然,有些中国企业的并购已经证明获得成功。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这在当时被揶揄为一场“蛇吞象”的交易,但现在看来,结果比预期好。中国企业相信,通过购入西方技术并学习如何管理西方品牌,可以让他们走向价值链的高端,这有其道理。

中企海外收购须防竹篮打水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指出,一个节俭的亚洲大国依靠储蓄和投资,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经济明星,让发达世界既羡慕,又心生疑惧。当这个大国开始失去增长动力时,国内大公司便将投资兴趣转向海外资产。但缺乏经验令这些公司举步维艰。辛苦挣得的巨额国民储蓄就这样消失于黑洞中。 

这就是日本在1980年代末的经历。那时,日本企业在美国大肆收购“炫耀性资产”——从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到洛杉矶的贝尔艾尔酒店。为了收购贝尔艾尔酒店,日本买家为每间客房支付的价格,相当于2016年的230万美元(约910万令吉)。四分之一世纪后的今天,至少从目前的并购战中可以判断,中国或许已经踏上日本当年走过的道路。 

证据一:直至最近,中国的海外收购大多集中在大宗商品领域。国有企业在市场价格高峰时期收购矿山和石油资源,如今已蒙受巨大损失。海外收购的理由是,作为大宗商品的进口国,中国应该保护自己免受全球价格上涨的影响。但这些价格同样也反映中国海外扩张的不可持续。中国非但没有谨慎地避险,反而以杠杆式押注本国的增长。 

资金受政治需要驱动

证据二:安邦保险集团是一家成立于12年前的地方汽车与财产保险商,近来已经进军财富管理领域,销售收益率偏高的寿险合约,并使公司资产在一年多里翻了一番。  

但如今,中国大部分追逐全球资产的资金都是受政治需要驱动。2014年末,中国领导层决定通过鼓励国内企业投资境外,为升值的人民币降温,让国内出口企业受益。从如今的市场走向来看,这似乎是一项令人遗憾的决定。当时由于资本管制,这些企业无法购买美元债券,于是他们指示一支全球中间商大军,抢购可产生收入的地产。 

这种策略带有很明显的风险。中国企业高管习惯了9%或10%的经济增速;他们缺乏在2至3%的增速就算不错的国家经营的经验。中国这些雄心勃勃的企业大多凭借政治关系发展壮大,政治关系虽然在中国用处极大,但在收购美国酒店时并无作用。而且,如果他们的海外投资活动是出于政治原因,那么,中国买家或许甚至不会关心是否有商业价值。

当年日本买家买下洛克菲勒中心和贝尔艾尔酒店没几年,就被迫将它们亏本出售。总的算来,在这段时期,日本据悉在美国地产市场损失4000亿美元。如果了解这段历史,中国企业也许会更为谨慎。当然,也许不会。 

反应

 

国际

与日贸协承诺更多 英弱化与欧盟谈判地位

(伦敦14日讯)英国《金融时报》14日报道,英国在11日与日本签署的贸易协定中承诺的对国家援助的限制,比它目前在脱欧谈判中向欧盟承诺的限制更严格,这可能会削弱英国在与欧盟谈判中的地位。

报道说,9月11日,英国和日本在原则性宣布达成的双边协定中,同意复制2019年生效的、《欧日自贸协定》中对补贴的限制,即禁止政府无限期地担保陷入困境的企业的债务,或在没有明确重组计划的情况下,提供无限期的救助。

然而,在与欧盟的谈判中,伦敦方面拒绝布鲁塞尔的类似要求。英国一再向欧盟表示,在脱欧过渡期结束后,英国必须在国家援助方面拥有完全自由,对未来的补贴决定拥有完整的自主权,仅需要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

报道说,这两种立场之间的矛盾在英国政府内部引起恐慌。有贸易专家表示,如果英国在两场谈判中采取明显不同的立场,将会很尴尬。

一位熟悉英国政府内部审议情况的人士表示,英国首席脱欧谈判代表弗罗斯特曾表示担忧:英国国际贸易部长莉兹·特拉斯在公平竞争环境问题上给予日本的让步,比英方给予布鲁塞尔方面的让步更多。

盟友:标准条款

不过,特拉斯的一位盟友表示,英日贸易协定中关于国家援助的内容“只是任何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一项标准条款”,而不是更慷慨的让步。“依我之见,有关我方让步太多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伦敦蒙克顿大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乔治·佩雷茨说:“《欧日自贸协定》中关于国家援助的条款,在不向企业提供无限期政府支持方面规定了一些相当刚性的承诺。

“如果《英日自贸协定》复制这些条款,英国将需要立法,以确保英国公共机构不会违反这些规定。这很可能会损害英国与欧盟的谈判立场,英国尚未在与欧盟的谈判中表达类似承诺。”

不过,一些律师也强调,与详细且具有“侵入性”的欧盟国家援助制度相比,英日双边协定中的补贴规则仍是比较弱的。

谢尔曼·思特灵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詹姆斯·韦伯表示:“这是英国的某种让步,但如果这是最终的谈判结果,它将更加接近英国而不是欧盟的世界观”。

英国拟违反脱欧协议

欧盟警告勿赔信誉

英国政府近日提出一项新法案,内容凌驾英国脱离欧洲联盟的协议。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星期日警告说,英国的国际信誉面临重大危险,伦敦必须履行义务、实行脱欧协议。

英国首相约翰逊政府9日提出争议性的《内部市场法案》,内容恐会违反脱欧协议中关于国家补贴和北爱尔兰关税的部分;几名英国前首相与约翰逊的同党议员都深表忧心。

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爱尔兰总理马丁通话后在推特网发文说,现在是“英国政府负起责任的时候。这严重攸关英国签字在国际上的可信度”。

米歇尔还说:“脱欧协议应彻底落实,以确保爱尔兰的和平稳定,并维持(欧洲)单一市场的完整性。”

法国欧洲与外交部主管欧洲事务的国务秘书博纳也在周日的《巴黎人日报》撰文指出,英国竟藐视国际法、违反脱欧协议部分内容,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博纳说:“英国是个伟大的民主国家。如果政府与国会背弃自己协商出和表决过的协议,违背许过的承诺,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按照脱欧协议,为了遵守1998年通过、奠定北爱尔兰和平的《耶稣受难节协议》,英国统治的北爱尔兰和隶属欧盟的爱尔兰之间的边界必须维持开放,因此,脱欧后部分欧盟规则仍将适用于北爱。

不过,约翰逊12日指责欧盟在英国与北爱尔兰之间施加一道食品“关卡”,恐将撕裂英国。

欧盟的脱欧谈判代表巴尼耶星期日则表示,脱欧协议中关于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的条文“并未对英国的完整性构成威胁”。

爱尔兰当天也驳斥约翰逊的说法,表示欧盟并未暗中计划在英国与北爱之间重设会破坏局势稳定的边界。

爱尔兰司法部长海伦·麦肯蒂告诉天空新闻网(Sky News):“实情绝非如此。任何暗示会产生新边界的说法根本不是事实。”

麦金蒂表示,脱欧协议中关于北爱的条文都经由双方同意,不仅确保英国脱欧后的公平竞争,也符合《耶稣受难节协议》。

此外,脱欧协议“确保北爱属于英国一部分的完整性”,并“确保我们不会见到任何形式的边界重现”。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