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读书

李忆莙

日前偶读到一篇文章,讨论读书有什么用。作者一下笔就问:读书有什么用?他自己先回答了:好像真的没什么用,书中既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读多了,最大的可能性是给你一双近视眼,再严重点,可能就读出青光眼来了。

然后笔锋一转:但我觉得至少有一点好处,可以给我们好胃口。



读书治挑食

他说小男孩嘛,多少都有点挑食,可是这种毛病很大程度上是靠读书治好的。

因为读书,总会读到一些关于吃的,而这些被写到的食物,总也有一些是你我所讨厌的,或者是持有偏见的。然而,既然书上写到了,即使不喜欢,也想看看作者怎么评价。看了你不一定会因此而有所改观,但至少也会明白到,每一种食物都有它的营养价值。

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让作者在一瞬间恍然大悟的呢?是美籍阿富汗人写的《追风筝的人》,此书一出版即成为畅销书。

作者接着告诉我们,小时候他最讨厌水煮蛋,可是母亲每天都要塞一个进他书包,他因此不知偷偷丢掉了多少个蛋。而让他觉悟的其实是书里极简单的一个情节:主角与父亲去野餐,坐在湖边,吹着风,聊着天,吃着夹黄瓜和肉片的面包,还有水煮蛋。不知为什么,他忽然觉得很馋,很想吃水煮蛋。想象着自己也与父亲坐在湖边,面对着蓝蓝的湖水……,就这么奇妙,在忽然之间,他明白了每一种东西都必有它的好处,食物也一样——试想一下,一个剥好的鸡蛋,嫩白嫩白的,一口咬下去,它先会微微的反弹,然后就破了,渗出溏心,那是多美好的感受啊,能不感动吗?



慈禧吃花

关于吃,关于从书上读到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慈禧太后。这清朝最后的一个太后,她不仅是清朝最有权的一个女人,同时也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祸害。电视连续剧里的宫廷斗争,舍她取谁?她是编剧的永恒题材,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泉源,是越淘越有的古井。

这样的一个有权又霸道的女人,她的吃喝穿戴,能不极尽奢华之能事吗?而我是看闲书长大的,慈禧的穿戴固然让我读得津津有味,更让我读得入迷的是慈禧的饮食,撇开排场不说,光是吃花,就真的是匪夷所思,她吃各种各样的花;煎、炸、烘干、做汤,加蜂蜜、加鸡蛋、加冰糖、加奶油,做成各种各样的点心,有铺上果丝的,有洒糖的,千姿万态。

我曾试过照书上所说的做“炸荷花”。用鸡蛋混和面粉,搅拌成面糊,把新鲜的荷花,一瓣瓣摘下,放入粉糊中拖一拖,炸成金黄色。不觉得特别好吃,只觉刁钻,给予我无限想象的空间。

一个吃花的女人,是想以花本质之净,衬托她的气质和风度,并饰其美?抑或什么都不是,纯属养颜?

有人说文学来到今天,已经宣告死亡。旁的不说,你看书市上充斥着的是些什么类的书便知。

食谱畅销

是的,食谱成了“畅销书”。大批写吃的作家涌现,专门谈吃,蔚成风气。有人就质疑了:“文章千古事”,即使不必传之千古,经国之大业,即使退一万步想,这类文章的文学性在哪呢?

可是,“民以食为天”啊,吃不是人生第一大事吗?搞经国大业的人难道不吃饭吗?

辩得也有道理。其实从古至今,综观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大文豪等亦写过不少谈吃的文章。文豪也是人,也得吃饭,吃得有心得了抒之笔墨,也是造福社会,成为千古事。

我不是美食家,只是爱读书,偶尔读到谈吃的文章,但觉乐趣无穷。重点不在于吃,而是从文中窥见作者的趣味和气质,一乐也。

反应

 

商余

再读廖辉英/李忆莙

【驻足红尘】文|李忆莙

看廖辉英的小说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最近不知怎么忽然想起她,于是找出她的长篇小说《盲点》来翻了一遍,觉得纯粹是读小说的话,廖辉英的小说不仅易读,也很“好看”,特别是对女性读者而言,她的女人题材,必能让女性读者有所获。

从《油麻菜籽》到《不归路》,再到《盲点》,廖辉英所探讨都是妇女问题。《油麻菜籽》是女人的命运(以油麻菜籽的随风四散,落地生根比喻女人的命运);《不归路》是婚外情(归与不归都是恨。婚外情,明摆无望开花结果);《盲点》是婆媳关系(现代版《孔雀东南飞》,除了婆婆以外,还有个犀厉的小姑!)

无疑婚外情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而婆媳关系则为现实婚姻中的女性困境,甚至比婚外情更棘手。不论社会怎样进步,婆媳纠纷仍然是存在的。即使婆媳双方都是知识份子,也未必可避免矛盾,归根究底,这完全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或许,忌妒是另一个核心问题—— 迁就得了你,又委屈了我,故谁都不肯妥协。而现代社会的知识女性,婚姻不生活不幸福,她会单方面提出离婚。

探讨女人命运

《盲点》里的丁素素,她决心离婚,最主要是不能忍受婆婆的居高临下,以及痛恨她抢走儿子的寡母心理。其次是丈夫的窝囊,婆婆为了打击她,故意说漏了嘴儿子在外面有个相好,已经好上了一两年之久。丈夫为了挽救,只好承认是逢场作兴,说那女人不过是个酒廊小姐。不料却弄巧反拙,她说:“我看不起你,不是因为你事业不顺,没大发展,而是因为你没品味,自甘下流,你竟然这么低品味,随便一个女人就献身……”

廖辉英处理这类题材,除了探讨女人的婚姻生活,女人的命运,更多的是她的“参合”,因此写来迎刃有余,十分真实。她对婆媳子这既复杂又琐碎的家庭伦理三角关系有很深入的理解,是全面理解了问题的所在;她写婆媳争吵,所用的词语,就是一般寻常妇女的口气。她铺陈冲突、内斗、互相伤害,哭哭啼啼,真实而朴实,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事。

缺少艺术魅力

但是,作为一个作家,我对她不免有所要求。总觉得她的文字不够细致,少了点艺术魅力。而她小说的 “好”,则在于准确地把握了女人的心理;她不但理解她们的困境,更明白她们为何因爱成仇。

除此,廖辉英还有另一个 “好” ,那便是她的宽厚和仁慈,因此处理磨人的感情问题,种种棘手的爱恨情仇,都可以恰到好处地做到不愠不火。她以探讨说理的叙述手法,通过纠正,很负责,很认真地创造出她独有的一种温润 。这很容易给人传统女性的印象。而事实上,在未成为作家之前,她是一个职业女性,在职场上驰骋经年。

她曾说:一个努力的写作者,不只是交代故事,而是有企图地提出问题。并说如果你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一定能读出她的诚意,并感觉到她的真实。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