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周唤与《学生周报》

60年代初的《学生周报》有个很受读者注目的“小老编”,指的就是周唤。老编是姚拓先生,勉强也还受得起“老”字,但周唤当年才20岁出头,就在老编前面加个“小”以示年轻吧。如今这也算文坛典故了。那时周唤是诗人,马华文坛最早期的现代诗人之一。

周唤有硕士衔。他后来在姚先生等人的鼓励下,远赴香港与台湾深造。然后他在香港报界工作,相当如鱼得水,好像乐不思蜀了,没有想到他会重回《学生周报》,这一次是出任老编了。



就顺便提一下《学生周报》的老编年史吧。再早的我不清楚,开始知道极受读者热爱的“文艺专题”时,老编就是白垚。白先生同时负责《蕉风》的编务,也开始改革《蕉风》。

大约两年后白垚出任友联印刷与厂务经理,《学生周报》的主编任务就由诗人李有成负责。李有成早年以“李苍”为笔名写诗。那时新马现代诗诗坛有“四金刚一菩萨”,3位“金刚”都是新加坡诗人,只有“菩萨”梅淑贞与另一“金刚”李苍是马来西亚人。

择善固执

大约又是两年后的光景,李有成负笈台湾,日后取得很大的成就是后话。《学生周报》又欠一位主编了,当时才情横溢的悄凌是副主编,可能姚先生等人担心她经验不及,商量的结果就是请周唤从香港回来担任《学生周报》的主编了。

周唤回来担任主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改革《学生周报》外表——把它改为八开版。之前《学生周报》已经改为一种非常“新潮”的版本,小巧容易携带,但很难形容。白垚先生笑说这是姚拓先生从折叠式的火柴盒得到的灵感,是一语中的。



周唤一生择善固执,从他走马上任,坚持恢复原开本,就大略可明白他的性格了。

先前对周唤小老编的大名只是如雷贯耳,是在此时正式认识他。李有成离职后,姚先生等担心悄凌工作量多,而且她嫁期将至,就叫我去兼职一番。此后就不时到《学生周报》短期兼职了。此次兼职大概有3个月之久,周唤上任后,我继续兼职一个月,因此与周唤熟稔。

周唤乐观热情,很容易与人交朋友。许多他的老友谈起他一定这样形容:周唤是好人。

周唤喜欢笑,说话的时候声音里也含着很浓的笑意,以致显得鼻音稍重。

反应

 

副刊

可记得依达

要在文字世界里走到自成一格的“文体”殿堂,自然很不容易,最低的标准是读者一看文章就知道或者猜到作者是谁,而且还有更难的,它受读者欢迎甚至模仿。鲁迅文体自然是其一,文字的辛辣一读就知是他的大作。还有琼瑶也是自成文体,不能否认这个事实——中国文字在她手里,要多美就多美。这还是前辈姚先生说的。

然后还有一个作家,愚见认为他的文字也是自成一体。依达。怎么?好像鸦雀无声。不记得他了?香港的依达呀,所谓“言情小说的表表者”依达。那年代他的红火,真是照亮东南亚华文书香世界,那时除了“进步青年”视他的小说为毒草外,年轻学生还真是人手一册,没看过他的著作也知道他的大名。



写出香港都市味

依达是香港书院仔,即是说他读的学校是注重英文多于中文,这样一个香港年轻学生在中文世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文体——依达文体。最方便的说法,依达的行文颠覆了五四以来的传统文体。初看他的小说,读者会吃惊:文字可以这样变化的吗?

依达小说的用字很浅白,用字也很节约,但感情充沛。最大的特色是一段只一两行文字,这个最多人学,因为最容易学。

依达的文字可以说是在传统的中文加入了西洋风采,或许这是一位香港摩登青年学生才能做到的,其他中文世界的作者没有这种亦中亦西的生活环境。

据知依达的小说广受香港书院女欢迎。充满香港风情的《蒙妮妲日记》是他的成名作。香港那时也有不少成名作家,但泰半是从上海来的,依达写出真正的香港摩登都市味,所以受香港年轻学生喜爱。他还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明星偶像。斯时没有一个中文作家能走到这个繁华殿堂。



小说拍成电影

香港《西点》杂志主编方龙骧先生了不起,先发掘了依达,其后还有亦舒。依达在《西点》的第一个小说〈侬本多情〉刊登后,就被邵氏公司买下版权拍成电影,主角是杜娟与乔庄。

有一件很讽刺的事,依达的小说从来不获“进步青年”青睐,但是长城首席花旦大公主夏梦非常受欢迎的电影《雪地情仇》,原著就是依达写的。温馨提醒喜欢歌曲的读者,香港名歌星张露非常受欢迎、充满中国北方风味的歌曲《不许他回家》就是这部电影里的插曲。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