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

推介资深报人郑谭运新书
吴德芳吁华社捐书华总

《陈年旧事话报坛》新书推介礼进行中,左起吴德芳、郑谭运及叶观生。

(吉隆坡20日讯)华总永久名誉会长丹斯里吴德芳呼吁华社踊跃捐献书本给华总图书馆,以丰富该馆藏书,惠益国家社会。

他说,随着华总大厦启用,目前进入最后筹备阶段的内部各项设备如博物馆及图书馆,包括电子图书馆,仍需收集更多的资料,华社的捐献是极其重要的。



吴德芳今天为年近80的资深报人郑谭运著作的《陈年旧事话报坛》新书主持推介礼时,发表谈话。

收集大量历史资料

他感激作者赠送新书给华总图书馆,并表示华文报为华社四大支柱之一,该书本收集的大量历史资料,不仅为华文报历史添加色彩,同时也为华社保留珍贵历史资料。

他说,难能可贵的是,人縁好并人脉广的作者不但有令人钦佩的敬业乐业精神,在华文报服务63年如一日,更通过新书的面世为中国报慈爱人间筹获3万令吉义款,协助社会弱势群体,让他们知道人间仍有温情。

郑谭运:记载华文报史



郑谭运说,他撰写这本书的目的,除了陈述我国报坛历史流程,回忆历史,温故知新及分享过去外,也希望让广大读者、报界同事及后辈们有机会了解和参考我国华文报坛历史的痕迹。

他说,今天对他来说是重要和有意义的日子,因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本书,记载了走过63年的报界生涯,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对验和回忆。

叶观生:作者参透人生

嘉宾叶观生博士说,郑谭运的新书共收录24篇文章,他特别喜欢阅读《1971年吉隆坡大水灾-香港银星艺术团赈灾演岀,星光耀耀轰动全国》一章。

他说,作者通过自己的眼光和心灵,观察人生,体验人生和参透人生,而书中有些话就是从作者心灵中散发岀来的金玉良言,显得闪闪发光。

反应

 

言论

华社在智能社会的革新/张永麒

大马华社经过百多年的发展,从农业社会逐渐发展进入工业社会,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社会的领袖思想已经固化,无法追赶上智能社会的新趋势。

有一著名学者说,社会内部更加复杂,但没有技术和文化上的变革,导致发展迟缓。华社有成长,但没有发展;表面忙碌,实质停滞,长期造成内缠、退化,是华社需要思考的问题。

的确,目前在人类社会的革新前沿,都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所引领。在互联网科技发展之下,创造了各种革新,在东南亚也有人模仿成功,但是,不是在马来西亚,非常令人疑惑。

这个问题需要有智慧的领袖去解答和解套。华社如何要革新开拓再出发提防内卷化,并最大程度的释放社会力,以面对时代的挑战,是社会领袖需要思考的问题。

大马华社已经从殖民时期的一贫如洗,发展到繁荣富裕,有许多华裔企业家已经成为亿万富翁,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这名学者提出,华社纵有大量资源,却不懂得有效的使用,造成华社停滞不前。

战略人才匮乏

这名学者也一针见血的指出,华社事务人员众多,但是战略人才匮乏,倾向于处理琐细微观事务,善于操作,但弱于布局,热衷宴会式热闹,甚少沉淀式思考。

时代已经改变,华社需要提出新的理念,以满足中产世代所重视的价值理念。当华人社会阶级结构在不断变化,新世代的想法趋向后物质主义取问,重视价值理念、实现自我时,社会领袖需要思考新的论述,以革新华社。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在25年前提出了“烈火莫熄”论述,是他可以用之以组织与动员人群的号召力,协助他推翻旧的政权,成立新的政府。这表明适当的论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改革一个社会。

同样的,华社如果要革新,就必须要培养有方向感的领导,因为伟大的社会事业,必须要有3个成功因素:即组织,领导和论述。

华社领袖和智囊需要提出一个新颖的论述,可以带动一个社会运动,改革社会人的思想,提高思考的维度,加强社会人面对和处理智能社会的能力。

华社已经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逐渐发展进入智能社会,领袖必须接受“一代人做一代事”的基本概念,并提供更多平台和资源,让接棒者投身社会事业。

社会人的活动不一定局限在特定的组织框架内进行,通过赋予社会群体更多的活动空间及资源分享,为华社引入“新血液、新思想”,完成革新华社的时代任务。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