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为6独中筹获30万
“潮汕那壶茶”舞出乡土情

除了展现广东潮汕文化,大会也捐献6所独中,由各校代表接领。左起为黄位寅、邱财加、李平福、林家光、吴俊标、吴源盛、林源德、黄赐兴、蔡崇伟、林宽城及谢松坤。

(吉隆坡20日讯)由广东省文化厅南方歌舞团呈献的“潮汕那壶茶”舞集闪亮登场,通过舞台展现广东潮汕地区往日生活风情,让观众从中感受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色彩。

这项精彩的舞集呈献由中国文化部和马来西亚旅游部主催、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承办,雪隆潮州会馆、国家文化宫及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中心协办。



13舞蹈小段组成

“潮汕那壶茶”舞集由13个独具潮汕民俗民间风情的舞蹈小段组成,由团长谢晓永花费4年所打造,以广东潮汕地区民风民情编导。

13个独舞分别是请茶、摇篮、出花园、水布、老井忆、打鱼丸、绣花女、过番歌、盼乔批、夫妻敬、花女香、送老爷及乡茶,通过舞蹈员将潮汕独创的物品、潮汕人民的生活作息及民间习俗等一一呈现,每一幕牵动人心。

这场舞集命名为“情系文化丝绸路·共拓千秋华校心-“潮汕那壶茶”潮州风情舞集”,除了展现广东潮汕文化,同时为6所独中筹获30万令吉。

6所受惠独中是尊孔独中、吉隆坡中华独中、巴生中华独中、光华独中、兴华中学及滨华中学,每所分别获得5万令吉的发展基金。



出席者包括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会长吴源盛、巴生光华独中副董事长林宽城、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杨树、巴生滨华中学董事长谢松坤、中华独中副董事长拿督邱财加、马来西亚潮州公会联合会会长吴源盛、总秘书林家光、永远名誉主席丹斯里林源德、副总会长吴俊标、常委张金祥、国家文化宫市场部总监爱英、南方歌舞团团长谢晓永、尊孔独中副董事长拿督黄位寅、巴生兴华中学署理董事长拿督李平福、署理总会长拿督黄赐兴及巴生中华独中董事长拿督蔡崇伟。

“潮汕那壶茶”舞集圆满结束,舞蹈员感谢来宾们出席支持。第二排左起为林家光、林宽城、杨树、谢松坤、邱财加、吴源盛、林源德、吴俊标、黄赐兴、爱英及谢晓永。

吴源盛:积极推广潮汕文化马潮联会重视教育

吴源盛致词时说,马潮联会向来积极推广潮汕的文化,同时重视教育。

他说,南来的先贤在生活稳定后,开办私塾教育下一代,目前潮州人在全马来西亚创办34所学校。

“华教发展进程从来没有一帆风顺,全靠华社多年来的坚持和坚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为华教教育做出贡献。”

杨树说,广东省棣属中国大陆的南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现行地,是中国的经济大剩

他说,近年来中马关系迅速发展,随著一带一路的建设不断推进,广东与马来西亚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密切,希望此次合作能对文化交流起到积极的作用。

潮汕女孩为之骄傲的刺绣手艺,也被“搬”上舞台,展现女性温柔之美。
“老井忆”以井边洗衣的日常作息叙述潮汕女孩的美好年少时光。
在欢乐的音乐伴奏下,舞者以“请茶”段屋,为表演掀开序幕。

反应

 

灼见

【灼见】毁灭创新 勇敢变质/胡逸山博士

上篇谈到,其实如果允许市场经济规则更充分运作,而非人为、蓄意知易行难地去干预,那么好些即使多年以来看来棘手的社会政治课题,几乎都能得以迎刃而解,而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

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当局允许商业化私立大专院校的运作,已然演变成为本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一大功臣。然而,有利也必有弊,例如越来越多独中生选择不考高中统考,也不等高中毕业,而是在高二考了大马教育文凭后肄学,转读上述私立大专院校的预科班,过后直接进入这些大专,或与这些大专有双联课程安排的外国大学就读可也。

如此一来,不但独中的高三有些因为学生人数不足而办不下去,甚至连常被华社视为重要的文教课题,例如政府承认统考文凭与否,也不再受到许多家长与同学们的在意,因为,这课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然被市场需求所“超越”。一些独中为求生存,也必须顺水推舟地另辟教育新天地。

转型可负担私校

一些别出心裁的独中,想要逐渐转型为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其实独中在政府眼中本来就是私立学校的一种,只不过是非营利的),因为眼看许多家长基于对公立学校欠缺信心,都忙不迭地把孩子送往昂贵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那倒不如打造出一个更可负担的私立学校版本,总能吸引到一些家长,基于性价比高的选择。这说白了就是一个市场定位的实践,其经济效果的高低,应该很快就能见真章。

也有一些较为谨慎的独中会为高三“加料”,或更贴切来说是提供教育“自助餐”,要考高中统考当然欢迎继续考,但也可兼考或转考如A水平或其他国际上认可之后,可直接就读大学的一些文凭考试,包括一些通常只在国际学校或私立学校的考试等,以吸引同学们留读高三,或吸引家长把孩子送到这些独中就读。

这也是市场经济促进创意,甚至是如著名经济哲学家叔本华所谓的“创意性毁灭”的一种做法,其实是推进经济(以至教育)转型升级的“妙方”。

华文水平为卖点

有的独中,顺应着国际上学习华文越来越重要的趋势,以相对高超华文水平为“卖点”,努力招徕来自国内外,有志于让孩子得以更好地掌握华文的家长们,送孩子到这些独中就读;又或主要来自国外,想要孩子能比在当地能掌握到更好英文的家长也把孩子送过来就读。总之就是充分发挥独中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三语并重教学方针,使其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让独中得以浴火重生、再创新高。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在近年来好像越来越敏感的另一项课题,即越来越多非华裔在华校(包括独中)就读的考量,是否会引致华校“变质”。在我成长的沙巴,一般华校都有许多友族同学就读,尤其是一些在乡区的华校,更是有着七八成的非华人子弟就读,所以我们都已习以为常,不觉得是一项问题。

当然,这其实也是一项市场经济运作的体现,因为华校办得好,所以才会吸引友族甚至国外的家长送孩子来就读。即使在社会政治层面,这也是促进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国民团结融合的一大工具。

如果有一天华校真的“变质”了、变得更差了,那么市场那只无形的手也会令到华校不再成为家长的首选。所以我们不应恐惧“变质”,而是要哪怕是毁灭性创新,也要把华校的品质变得更好!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