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文字镶嵌图

歌德说有言:“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而周振鹤也说:“所有的大智慧都在轴心时代被东西方的大哲人说尽了,我们至多只能老老实实地卖弄一点小智慧而已”(注)。两句“而已”“未必尽同”,却有可供同时接着“加以思考”之处。

由此推想,灵感这“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点子,无论多么新奇,不外是大千世界这个庞大储存器里,沙数成品的零件之一。后人的思路因为天性牵引或因缘巧合,与先行“思考者”及“哲人”的智慧结晶碰触迸出了火花。这火花,可能引亮一个小疑惑的灯芯,火光照亮了某个暗角,那人喜出望外拐个小弯走出眼前的困境,便与“它”擦肩而过。这火花也可能引力不小,爆发力十足,结果炸开一座研发的大矿藏,为人类的进步留下创世纪的瑰宝和烙印,“他们”隔空相惜,成了神交知己。



后人不就是由于有幸碰上先哲留下而继续增生变迁的老课题,心生好奇“重新加以思考”,再“卖弄一点小智慧”,而有了新创见的吗?

有着悠久历史的“镶嵌画”,用现成彩石、陶瓷块、金属片、玻璃板、贝壳等器料组合嵌成。“文字镶嵌图”则是以“值得思考”、“被人思考过的事情”及“在轴心时代被东西方的大哲人说尽”的“大智慧”替代彩石、陶瓷块、金属片、玻璃板、贝壳等为器料的图话。后来的“再思考”者通过明引暗引,借助“思考者”和“哲人”之智慧睿识,拌和个人思想风格,揉成之作。他们求变求新之际,不忘器料浮现的初衷本真,持好思维原始码的钥匙,试图开启另一道门,去变革形式,改进内涵。

再思的工作,可以装饰或点缀人类生命的壁墙走廊、心灵的课室殿堂、精神高地的天花板、思想散步的甬道。借助巨人臂膀的托举,和续登“鹳雀楼”二或三层,有同样收获。王之涣,穷千里之目见白日依山尽的远景,后人则可以如登山观日出,在高处望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在太阳升起的地平线悄悄挪动的壮观。

衰落振兴冲突融合不断交替。借助睿识和智慧的互联互通,可以缩短人类在不同时期,但类似的重复的,波特莱尔诗中的〈异乡人〉——不知祖国位于何方……——那种无奈苍凉患病般的周期。借助巨人臂膀的托举,借助睿识和智慧的互联互通,人类怎么可以不越来越清醒呢?愈来愈多的人逐渐越清醒才越能避免人性退化,才能持续推动时代面向博爱和希望。沈观仰说,“一个太清醒的人,即使在自己的乡土,也注定做异乡人”,是因为他的时代落在他的理念后头,而他又那么早离去,使等待和不等待都同样令人惋惜不已。

注:引自周振鹤〈“百世可知”与“未必尽同”〉《明报月刊》2010年8月号页70–71。



反应

 

副刊

死亡,以及一些存在的声音:
论黄远雄诗选(2008-2014年)的诗作/辛金顺

到了晚期的诗作,远雄却以另一种诗性延异的隐喻系统,展现了生命的另一种面貌。那是历经种种生活顿挫、病痛生死、岁月沧桑后的敘事,是一段漫长过程中,诗人内心情感结构和诗性表达方式的重大变化。

黄远雄(1950-)写诗将近50年。著有《致时间书》(1996)与《等待一棵无花果树》(2007)。而出版于2014年的《诗在途中》,则是其诗作精选辑,乃诗人汇录了1967年至2013年的佳作,共99首,编成自选集。诗人自选诗作,大致之意,不外通过筛选以精粹化个人的作品,展示自我意识和诗艺成长,以及总结某个阶段的创作成果,其中自也具有回顾与告别的姿势,或一种向过去自己致敬的方式。



选集中的诗,有68首来自已出版的两本诗集,惟另31首,则是2007年之后的“新作”,之前未辑合成册,而直接的选入选集中,由此可以窥见诗人对这些诗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亦可看出其近年来的创作不辍,以及创思依旧的难能可贵。

而这些占了诗选集三分之一的“新作”,其实仍然延续着远雄以生活入诗的创作理念,即通过抒情自我(lyric I),探入事物与生命存有的言说之中,不断从生活经验和主体认知上出发,以更缜密的思绪,让诗的语言穿过个人生命,去撩拨存在的遮蔽,以期敞开现象世界的某种意义。而这些作品有异于远雄早期付诸于以气使才,以意驭象,并趋向雄浑(sublime)之作的宏大声响,如“带着狂涛回去╱大鸦那种森林的隙罅”(〈息羽〉),或企图“以狂飙的声音”,“展示自己铁蒺藜的粗犷”(〈独步〉),以及呈现出“年轻时,叛逆的火焰╱可以燃烧意志化成╱一种傲然的钢╱呵!我就是那阵狂飙╱雪亮的刀╱可以砍断我风尘的胳膊╱割我霜露的头颅╱惟不能断我的天涯路”(〈歌〉)那样时以层递结构的词句去推动那充满着气势、激情、决绝、傲骨与豪迈的主体情绪和生命言说。

然而到了晚期的诗作,远雄却以另一种诗性延异的隐喻系统,展现了生命的另一种面貌。那是历经种种生活顿挫、病痛生死、岁月沧桑后的敘事,是一段漫长过程中,诗人内心情感结构和诗性表达方式的重大变化。因此在这方面,实可当做远雄于诗歌创作演绎史的一分存有档案。

在这31首诗中,远雄固然不忘以诗意的目光介入周遭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各种情态,由此表达出其对现实生存的关怀和忧虑。这种介入,有其存在环境的贴身亲临,也自有其道德力量的表述。尤其在现实诗学的脉络指向上,“介入”,几乎可以说是成了现实道德的美学认知,或一种广义式政治存有的自我展示方式。它最大的功能,不是面对自己,而是面向群众,以期取得众人的共鸣与回响,并企求产生社会(政治)的改革力量。

但远雄诗中的“介入”,却不尽然是政治属性的表述,而是存在感知在惘惘威胁下的发声,一种形而上的忧患和精神困扰所衍生的诗性言说。 如〈从今天开始〉一诗,诗人在诗中大量堆叠着“巡侦”、“梦魇”、“蛇豕”、“鹰隼”、“猎物”、“野畜”、“丛林”、“忧患”等词汇,以呈现出周围治安不靖,危机重重的存在意识。



同样的,在〈出门〉的诗里,也呈显了“尖柄的伞”、“防狼的喷液器”等妇女出门的心理不安全感,以及“大鹏阴骘张翅╱盘踞,俯瞰聚集游行”、“湿霉菌”、“瘴疠烟雾”和“鼠疫”等政治思想控制和人为灾害的控诉。这些诗作的社会性意向相当明显,但却也是诗人存在经验的存在话语,或此时此地一种现身情态的表现。这样的诗作,自非一般鼓动式的“介入”能加以概括,而是诗人明晰自我界域中的存有,以及存有之以为存有呈现其本身存在意识的一种方式。故身处阴郁社会生活框架之下,诗末才会有“朝往阳光最灿烂的╱方向走,朝往人气麇聚╱的方向走”之说,这也是诗人面向自我生命的一分祈求,或存在的语词。

类似这样的诗,尚有〈公园执法者〉、〈社区警卫〉、〈伤害〉和〈土拨鼠〉等,但这些诗,却不是远雄这时期写得最杰出的作品,因为远雄并无意于通过现实诗学拓展其诗作流向,亦无复往昔那份张扬主体情性的激昂,不再是“风沙中走动的树”,或以匆匆行色,企图“寻觅每一片灿烂的灯火”(〈尘埃未了〉),而是逐渐沉淀和宁定于生命的自我灵视,尤其在面对老年与死亡的逼迫之下,其诗作开始探向存有的自我辩证,在时间流域里,审视了自我“在世”的意向图式。

〈人在途中〉可以被视为其在这方面书写的代表作。这首刻录时间╱年岁之诗,深刻的敘述了诗人60岁时那分存在意识的临现感,或如传统诗学所谓的“当下兴起,振响于无声”的瞬间感知意念——一种在世的自我呈现:“我年届六十╱已无法预设太多承诺╱除了写写诗╱调侃自己”,因此诗人在耳顺之年的生命意向,只能回归到写写诗的自我遣怀内里去。在此,命定的时限,与青年时期“要叫命运改道”(〈行色〉╱〈尘埃未了〉),并昂志走向广大的世界,无疑形成了强烈的生命辩证图像。而类此海德格式的“在世被拋入性”之命定存在,使得在途中之诗╱人,产生了一分诗性的感染力量。惟远雄写来,举重若轻,诗句明朗却内涵幽深,并以层层展示结构的诗学方式,由“行将临莅但将永远不会╱兑现的等待”→“我总感觉自己还在旅途上╱享受上苍御准的配额”→“我乐于适得其所”,最后淡定的揭示了“我人还在╱还在╱行将抵达旅途中”的人生终点命向。这份对生命自我凝视的情态,无疑是旷达与开朗的。而诗中存有的体现,永远都在路途之上,故人与生命的对话,才能在不断流逝的时间里,成其为动人的诗章。

文学观点/辛金顺(上)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