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独家】创办国际学校 推出教育网游
林喜燕创新教育家

林喜燕展示她所设计的益智游戏。

当了教师29年,林喜燕却勇于突破成为一名创业家及网上教育游戏ChemCaper开发者。

外表端庄温柔的她,让我错觉有如看到了以前在学校里最受欢迎的那位老师,可林喜燕的骨子里却同时流露出企业家的特质,所以她创办了两所国际学校,甚至即将在美国推出马来西亚首个结合教育的网上游戏。



更多人称她为Anne Tham的林喜燕,由于冠上夫婿的姓,以及生活上的沟通语言都以英文为主,“林喜燕”这个名字不大为人知,连她本身也不懂得怎么书写,反而她更乐意其他人称呼她“Anne Tham”。

与她一同参观集团旗下两所国际学校的设施和环境时,所有经过她身边的学生,不是恭恭敬敬称她为院长,反而嬉笑活泼地大声喊着“Teacher Anne”。她也给予热烈回应,并记得大多数学生的名字。

她告诉《南洋商报》,她的偶像是英国最大的私人企业维京集团(Virgin Group)创始人理查布兰森,她欣赏布兰森的创意,从不以传统方式经营生意。

贯彻偶像经商哲学

虽然林喜燕在专访时多次强调,她只是一名小小的教师,可是当她炯炯有神地分享如何在事业上寻突破,以及如何在教育这个相对保守的领域注入创意时,我肯定她把偶像的经商哲学,也贯彻在事业上。



她透露,她的嗜好是尝试不同的事物,即便是旅行,也会选择极少人走过的路线,因为她喜欢看不一样的风景。

在事业上,她也尝试不一样的创新路线,即选择了教育这个在大众眼中相对保守沉闷的领域。

在林喜燕所创办的国际学校,都是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

数百万研发化学网游

若小孩玩网上游戏,相信多数老师和家长都会百般阻止,甚至严厉警告,可是林喜燕却花了数年时间研究,耗资数百万令吉研发我国首个与化学相关的网上游戏ChemCaper,并受邀今年3月到美国推介此游戏。

她一开始说是教育相关的电脑游戏时,我想象是一个数字游戏,惟她的同事给我观看了一些游戏的精髓时,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以化学为主题的网上电脑游戏。

游戏设计细腻精致,且非常刺激,还有“爆破”等场面,惟攻击的材料需要大量化学成分组成,让学生在还未上化学科目时,就已经对这些化学成分的名词有一定的了解。

“与其阻止孩子不玩网上游戏,不如我们设计一些具有教育性质、突破传统的网上游戏,既能让孩子放松心情娱乐一番,还可同时以有趣的方式学习新知识。”

注重个性打造非只攻A

林喜燕说,1987年她踏足教育领域,在本地的私立大专学院教英语。

虽然非常享受教学的过程,但她看到多数学生都面对学习障碍,主要是在中小学时期没有掌握好英语,以及准备好一定的技能,导致他们在大专求学和踏入社会工作后困难重重。

在1995年,她毅然放弃大专教学的机会,设立ACE EdVenture计划,为6、7岁开始到17岁的学生提供一个装备好自己的学习机会,教导学生如何独立思考。

之后她创办了私人补习中心,但完全与一般的传统填鸭式、专攻拿A的补习中心不同,她更注重学生的“内在”和“个性打造”,同时也让他们学好英语。

注重学生“内在”

由于她曾在大专任教英语,故她更了解中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该如何打造,才能应付大专的英语程度。让一个学生走得更远,不是让他们靠记忆背书拿了多少个A,而是性格的打造。只有自信、态度良好、思维正确的学生,才能在往后的求学路和职场上更顺利。

在众多求职者中,能脱颖而出获得主管青睐的,一定是最有自信、谈吐、态度和见解最佳的人选,而非学校成绩最突出的那位。”

辅导创业经营网上生意

林喜燕在2012年创立Sri Emas国际学校,没有大肆宣传,却获得家长们的喜爱,纷纷把孩子送入。

去年10月再下一城,成立我国首家主打经商和打造学生成为未来创业家理念的第二所国际学校,名为Dwi Emas国际学校。

她说,Dwi Emas主要以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从小在学习过程中,就注入和打造创业家的思维,在13至14岁期间,在老师的辅导下,所有的学生都将会创业经营网上生意。这是其中一门“功课”。

她透露,许多经商者都埋怨说第二代无法完美接受和继承家业,很多时候其实是孩子在求学的环境中,少了培养“经商的思维”,尽管他们日后学有所成,却对着父母留下的生意毫无经营头绪。

林喜燕指出,在中学时期就在老师的辅导下创业,成立网上生意,不仅能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创业的滋味,以及累积经营生意的经验,若生意佳,学生甚至可以凭此赚钱自供学费,为父母减轻经济负担。

让称赞成为习惯

她的管理哲学,就是把对的人安排到正确的工作岗位,让称赞成为习惯。

“若主管的眼里容不得下属的缺点并加以挑剔,下属的自信也会毁灭,进而导致他们不欢离开。我不放大员工的缺点,配合他们的优点给予对的任务,尽最大能力尊重他们。”

她选择不看缺点赞优点,下属受到鼓励后会更有自信迎接任务,甚至也敢于面对缺点挑战新任务,同时进步。

老师非高高在上

在林喜燕的眼中,每一位学生都有过人之处,只要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他们必定能发挥所长。

对她而言,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人物,老师说的就是对的,而学生只能服从和单方面吸收知识。

“学习是好玩的事,在学校,老师更像学生的好朋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最注重互动和有趣教学。”

无论是本地或来自外国,这两所国际学校的老师都非常专业,他们在个别领域的成就让人侧目,若他们愿意,甭说中小学国际学校,他们要到大学当教师也非难事。

“我没有特别招揽人才的妙计,老师和我们都抱着同一个理念,就是想在教育界带来新革命和新视野。我们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林喜燕在“2015年大马东盟商业奖”典礼上,从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手中,接过“中小企业创新卓越奖”。

幸福女人庞大家庭

林喜燕说,公司里都是“自己人”,是个大家庭事业。

我误以为这是一个家族事业,她却笑说,这是一个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事业。在集团里服务的老师和员工,包括她的女儿、朋友、曾经教导过的学生、好友、好友的家人和孩子,都在集团工作。

她的夫婿也曾经和林喜燕并肩作战,惟目前他已退休。

“我不需要特别找朋友叙旧聊近况,因为我的朋友和家人都与我朝夕相伴,一同打拼。不仅是朋友,连朋友的孩子,我也几乎每日都能陪伴他们成长,并在他们的求学过程中给予最大的帮助。我是个幸福的女人。”

朋友学生加入一起打拼

她在言谈间不经意透露,在场的公关曾经是她的学生,而某位同事原来又是学生的姐姐,我惊觉几乎整个集团的灵魂人物,都是林喜燕身边的朋友和家人。

但这不代表她偏心地把认识的朋友带到集团来并给予高职,而是这些朋友、学生和家人都因为欣赏和认同她的教学理念,纷纷弃高职加入集团,一起与她打拼。

反应

 

专题

【视频】趁着尚存一口气 继续献一份力

丧礼常客(下篇) (由热爱华教人士感动赞助) 

报道|黎添华    摄影|黎添华、受访者提供    

视频|Artisan Production

2012年,语文课向来不好的阮伟伦毅然报考了华文。尽管最终成绩出来只得C,但这成了他这辈子最义无反顾的骄傲。

阮伟伦曾是华教之旅的参与者,当年他因为这活动首次听到林连玉等华教斗士的故事,而当得知自己能参与这活动,是一群长辈在背后低声下气地向丧府筹款后,心里十分激动,因此他坚持报考华文。可惜的是,随着“丧礼常客”们一个个地在自己的生命中缺席后,他开始意识到未来可能将不再有这样的活动。 

对阮伟伦来说,以前他总认为自己能说中文是与生俱来的,而在校内能念华文更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了解 我国曾数度险些没有华文的历史后,他才发现一切承载了许多的心酸,不少人的付出。 

“林连玉的伟大是为华教争取地位,而前辈们(丧礼常客)的付出则捍卫这得来不易的地位。他们奔波劳碌去募捐,100令吉,200令吉这样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真的很不简单。” 

如今他因为掌握中文,多次当上友族同胞与中国商业伙伴的桥梁,成为陌生游客的翻译,当大家都惊讶于他为何能说得一口流利中文时,他心中笃定踏实之余,更多是感恩。

惟,因为年岁渐长的关系,还能走动的、还在世的‘丧礼常客’是越来越少的。伟伦就担心,若这些前辈不在了,未来就可能更少学子能到访林连玉墓园,甚至再也无法好好认识华教。 

目前,年仅26岁的伟伦能做的,就是协助带领学弟妹参加华教之旅,而且还连续五年如此奉献。他表示,自己无法像前辈们那样到丧府募捐,但看着前辈们如此付出,自己也想尽一些绵力。

宣传不足被质疑

伟伦的担心是存在的,记者在构思这个专题期间,2位“丧礼常客”就先后不幸地离开人世,一位则行动不便,无法参与采访,而另一位85岁的前辈方光烈更是拿着助行器参与短片拍摄。

在他们年岁渐长之际,家人都希望他们减少活动,然而他们却似乎担心做的不够,所以越是趁着自己尚存一口气就做得越多,其中林连玉基金槟州联委会代主席刘国权便是一个例子。 

77岁的他因为年纪渐长,体力不佳,所以家人希望他减少活动,然而他却在最近这几年,从外围支持力量,加入成为一分子,甚至最近当选副主席,再成为代主席,丝毫没有减少自己的参与程度,反而还越走越核心。 

“越来越少人参加,先行一步的反而更多,所以我必须得继续下去。” 

在参与丧礼募捐的过程中,他发现始终有人会对他们的身分保持着怀疑的态度,甚至质疑为何募捐后却不见任何作为,面对这些声音,他没有难过,倒是认为是组织的宣传仍不足。其实募捐所得都会用来资助林连玉纪念馆的基本开销、职员薪金、华教活动等。近年来,他们也开始在捍卫母语教学,文化传承上做得 更多,因此需要社会资助。

观念阻碍募捐

“民众不会怀疑林连玉基金,只是他们以为我们拿了钱就应该举办中秋、新年等活动,再不就该颁发奖学金之类的。但这些已经有其他社团组织负责了。我们募捐是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另外,他们在募捐上也会遇到一些观念阻碍,如,民间始终觉得捐助庙宇,布施出家人的功德比教育更高,因此他们每次在丧府上的募捐所得并不多。 

刘国权在接受访问时很大部分时间是惆怅的,因为他在乎这个组织,却也因为眼下的状况,不免担心起来。他甚至表示,有时自己的体力不佳,加上组织里头全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时候一些计划都有心无力。

如今,哪怕能做的不多,能改的有限,刘国权已经不想再去思考了,因为眼下他只想尽力完成当下的工作,有多少做多少。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鞠躬尽瘁”了。 

定位尴尬 角色受限

曾是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要员的方国华是促成这次报道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一心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关注该会,同时也希望让为华教默默奉献的“丧礼常客”们能被历史铭记。 

尚未步入乐龄的国华是因父亲方光烈才接触到该组织的,然而加入近10年来,他开始发现组织的青黄不接,同时也发现到组织的社会定位有些尴尬,因而担心组织会一天会被淘汰。 

“我们不像董总或教总,他们能在教育课题上代表华教直接发言,我们的定位则更像是辅助的角色,发挥比较有限。”

希望历史记载

再来,他也发现年轻人会因为组织里头的乐龄人士占了95%,因此加入该组织的意愿不大。 

和阮伟伦一样,他坦言,自己也担心组织会有瓦解的一天,尤其越来越少人加入,而现有的成员则一个个离世。面对这样的无奈,他只希望历史能给予这些默默在背后付出的长辈们一份记载,哪怕只是轻描淡写地寥寥几笔,至少能让他们募捐时,不被怀疑、不被轻视、不被打发,更重要是,这份记载能让他们的出现,成为槟城华教奋斗史上的一个被知晓的曾经。 

新生代的安全感Vs.华社的危机感

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总会面对的问题,其中该会全国副主席谢蔡梧就发现,当华语因中国的强大而越受到重视之际,该组织的角色扮演便越发可有可无。

当年,林连玉的斗争理念通过该会得以延续,而多次母语教育受到威胁之际,该组织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然而,由于华文成了华裔子弟入学后的一种‘理所当然’,以及越来越多友族学习华语后,如此大环境是否还需要林连玉基金,这值得探讨。 

“现在的家长或学生都很安逸,没有危机感。因为他们一入学就能念华语,所以大家可能认为不需要重视华教,也不担心华教会消失,甚至认为这个时代不需要林连玉基金。” 

这也是为何,积极推动华教之旅的阮伟伦和方国华就发现,过去国校华裔生参与华教之旅较积极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念华语是何其不易,因此格外珍惜,反之不少独中生就直言自己是被老师派去的,因此兴趣缺缺,意愿不大。

惟,谢蔡悟强调,该会不是只注重华教,而是母语教育。此外,他们更在意母语教育上的公平发展及全民团结,同时关注的命题也开始更广。

“现在越来越多友族念华校,甚至学习华文,我们希望办好华教,让友族认识我们。过去我们懂得国语而了解他们,如今他们若能了解我们,无疑进一步促进族群友爱。”

换言之,其实该组织关注的课题,远远超过我们是否能继续念中文那么简单,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点,结果让该组织越走越艰辛,而槟城这群风烛残年的老人们也还得一家家奔波筹款。如今,该组织积极转型,希望能接触更多友族群体,同时也进一步地与年轻人接轨,希望为组织带来新气象,同时也能走得更稳健,更长久。

结语:坚守到最后一秒

“林连玉”3个字对关心本地华教的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然而,在其120岁冥诞,以及被褫夺公民权60周年的今天,或许还有更多的名字值得被书写、被认识、被铭记。 

数十年来,许多华教人士都做出了程度不一的付出,其中,槟城这群“丧礼常客”更是默默地在自己逐渐殆尽的日子里,安分守己地守护华教。他们以最卑微的姿态,做出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不求回报奉献,“林连玉”这个名字或许就只停留在某个阶段。 

还记得为老人们拍摄短片那天,我问起丧礼募捐会坚持到何时,身后一把声音大声笑说:“直到我们的丧礼那天”。回过头时,我只看到一群笑弯了腰的顽童,豁达纯真,却找不到这把声音的主人。无疑,“丧礼常客”们会在生命殆尽的分秒中,坚守到最后一秒,即便最后捐款捐到自己的身后事上。 

要是哪天,里头的成员都不在了,组织也走不下去了,至少这些曾为华教而奔命于丧礼的老人们,曾出现在这份文字记录中,而正在阅读此文的您,至少也听到了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的名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