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至今不死毛泽东

《毛泽东时代与后毛泽东时代》最大特色是叙述毛泽东在位统治中国的历史发展,以及讲述作者活在当时社会的亲身经历。去世多年的毛泽东现在中国或海外还有着怎样的影响?



年初台湾选总统,民进党蔡英文胜选,有人欢喜有人忧,这本是民主政治的常态。不料在选举前夜,近年在韩国蹿红的台湾艺人周子瑜,只因说了一句“我来自台湾”,遭中国网民上纲上线。周子瑜最后在语言暴力的威迫下,而向广大的中国网民道歉,也因此炒热了选情,激起了政治热情。不少原本不问时事的青年人,开始思索“中国”对他们意味着什么。

周子瑜事件挑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不仅两岸网民互相叫骂,台湾境内也意见分歧,烽火甚至波及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且不论台湾主权问题,中国网民再次向全世界证明了在民主社会里学会说理的必要。部分网民的叫骂,仿佛文化大革命的遗毒,一个个都像红卫兵,一个个都似小毛泽东。这里头是否有迹可寻来说明中国网民的处境?要理解今天的中国,我们必须抛开各种偏见,重新理解——毛泽东。

钱理群用另一种历史书写方式描叙毛泽东。

毛泽东时代痕迹还在

周子瑜并无犯错,勉强只能说无辜地被指摘碰触了大陆人的大忌。而正是这种中国人极为在意的禁忌,让非中国人感觉莫名其妙,不可理喻。说到底,出于高涨的民族情绪,以及对于国家统一观念的高度认同,导致绝大部分大陆人以此作为最高信念。如此一来,莫说不容他人挑战这项所谓的底线,甚至不允许别人对此持含糊的立场。这种多少延续了过去传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核心观念,确立了现今很多中国人非黑即白,敌我分明的思维:只要不是跟我持一致立场的人,就肯定是我的敌人。

所以,只要周子瑜手持的不是五星红旗,再加上有心媒体的操作,中国人就会轻易认定这个年轻的台湾艺人,是在否定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当代史稍有认知的人,即可认出这是从前毛泽东时代中国人的行为特色,只是未必想到类似的思维依然遗祸至今。



吸引不同年龄层听众

衣鱼读书会迎来了另一位新登场的嘉宾——苏颖欣。苏颖欣从前仍在新加坡当研究生之际,就已经活跃创办读书会,也曾多次参与思辨会社举行过的读文会。回到文章的主题,毛泽东时代固然离当代人远去,今人或许会对其感到陌生,但应该还不至于完全曾听闻此人为何许人物。这次读书会引来许多听众,不少都是中、老年人,相信是被毛泽东的名字吸引过来。

颖欣率先向现场听众询问对于毛泽东的印象,可见大家对于毛泽东的认识,至少还不至于一无所知。有趣的是,现场反而是上了年纪的听众,对于毛泽东的评价,持完全否定的立场,较为年轻的听众,顶多只表示有两极的评断存在。

有良心的学者

颖欣说道:“我是因为钱理群的关系,所以才接触这本书。之前读过钱先生的另一本书《我在北大的最后一门课》。他在北大讲课,甚至六四也直接地讲,是难得有良心的学者。这次这本直接谈毛泽东对他那一代人的影响,更加教人佩服。”

说到书中那一部分最叫人印象深刻,颖欣则表示:“钱理群在书中一开始就提到,1949年以后自己便与身为国民党高官的父亲分割两岸,母亲为了保护家人,只能极力表现出对丈夫毫无思念,以免招惹事情。到了临死前,才释怀放下心中的重担,最叫人心酸。”

两位主讲嘉宾苏颖欣(左)与黄麒达。

值得警惕的时代影响

我则对毛泽东在中国大陆所造成的影响比较感兴趣。我补充说:“钱理群认为,要总结中国20世纪的经验,大可从以下三到四个人入手,即孙中山、鲁迅或胡适,然后就是毛泽东。这一点,我很认同。毛泽东的上台,以及他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是作为许多人心中的典范而出现的。所以,他的专制集权,还有他的理想主义,都是很多人所认同的方式,只是后来导致很多灾难,又很难接受而已。”

至于应该如何看待毛泽东的评断,我则认为:“无论毛泽东成就过什么好事或坏事,我们应该把握住——他基本上是一个疯子,对于做事的方式,完全没有任何的顾虑可言。为求目的,可以彻底不择手段。这样就促使他所做的事,都必然会导致极端的后果,无论是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还是造就了重大的饥荒。”

未从惨痛历史吸取教训

随着越来越多历史文件的披露,再加上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毛泽东的历史评价早有相当明确的定论。然而,这无助于增强一般人对于毛泽东更合乎历史情境的评价。许多人依然按照自身主观的意愿,随意诠释毛泽东的历史定位,或过度夸耀,再不然就是完全漠视。这种情意结并非身处中国的人所独有,而是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每当认定民族尊严受损时,就会毫不犹豫地缅怀曾经有过的毛泽东时代。这种情况的蔓延,只能说明我们还未从惨痛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

年轻时的毛泽东。

■衣鱼关键词

三忠于:忠于毛主席,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

四无限:对忠于要无限崇拜,无限热爱,无限信仰,无限忠诚 。

破四旧: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黑五类: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右派的统称。

红五类:革军(革命军人)、革干(革命干部)、工人、贫农、下中农。

■历史背景补充

1.毛泽东为人不喜欢受管束,所以也不相信宪法的作用。因而,新中国成立后,迟至1954年才在苏联的指示之下,制定国家宪法。这部宪法的特点有二:一是确立了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和党的意识形态。

2.马克思主义的绝对领导地位,真正建立了毛泽东最为重视的党掌管,控制一切的“一党执政”的政治体制,完全抹去了建国初期建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体制里的“联合执政”印记。另一方面,又特意强调实行广泛的人民民主,宣布了出版、集会、结社、言论自由等一系列人民民主权利。

3.1956至1957年期间,毛泽东提出了两大方针:即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文学上各种流派,风格自由发展,学术上各种意见,学派也可以自由竞争,统称为“双百方针”。奈何,毛泽东之后彻换治国方针,这期间的积极发表意见的知识分子,全都被打成右派加以批判,双百方针变成引蛇出洞的陷阱。

延伸阅读:

◆《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

作者:高华

出版:香港中文大学

简介:延安整风运动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是毛主席第一次亲自领导的党内大规模整治运动,是日后文化大革命的滥觞。作者搜索大量的史料,剖析了延安运动的来龙去脉,历时十多年,已经成为中西学界公认的必读史学经典。

◆《国民党员毛泽东》

作者:李戡

出版:明报出版社

简介:毛泽东虽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却少有人知道他曾经加入国民党。这本书是李敖之子李戡研究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开山之作。

◆《文化大革命的起源》

作者: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

出版:新世纪出版社

简介:文化大革命至今已经40年,然而文革对中国的影响至今难以平息。麦克法夸尔在哈佛大学讲授文化大革命,一度风靡哈佛,以致讲堂水泄不通。作者这本3大卷的鼎力之作,至今依然是研究文革的最佳读本。

◆《没有墓碑的草原:蒙古人与文革大屠杀》

作者:刘英伯、刘燕子

出版:八旗文化

简介:蒙古、新疆问题,今天会成为中国的噩梦,源于文革时期的政治迫害和屠杀。曾经纵横世界版图的铁骑民族,却在文革时期因为出身“蒙古人”而遭中国政府屠杀清算。

商务印务馆每月读书会

衣鱼说书会【毛泽东系列】

书本:《毛主义的诞生》

时间:2月21日(星期日)3.30pm

地点:吉隆坡商务书局

嘉宾:陈文辉   吴小保

主持:黄麒达

联络电话:03-20315318

(入场免费,欢迎公众前来参与)

反应

 

副刊

当一个知识的旅者

时间匆匆,转眼又到岁末。〈读书人〉今年最后一期,特访问专栏作者吴小保,分享他的阅读规划、阅读心得以及新一年的阅读展望。

吴小保

●个人是否有阅读规划?若有,去年的阅读规划还满意吗?你会特别偏爱哪些类型著作?



2013年大选结束后,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对政治的理解匮乏,当时定了个长期阅读计划,希望能够从政治光谱右派著作开始读起、以左派为终点,好好充实自己。然而,起初对这领域并不熟悉,只能慢慢摸索;走过不少冤枉路(读到烂书),但一路读来,还是小有收获。

记得一开始不懂分左右,只好从书柜随意挑选。选了本金里卡(Will Kymlicka)《少数群体的权利》,讨论多元文化主义的课题。之后又读同一位作者的《当代政治哲学导论》,但忘了碰到些什么状况,当时并没有一气呵成地读完,只看了前两章;拖了几年,至2016年才把全书看毕。

也读了其他一些导论性质的书,但都忘了书名。

选读倾向左派著述

接下来几年选读的,都比较倾向左派著述,偏离了起初“由右读起”的规划。几年前,台湾心灵工坊一连出版几本日本左翼思想家的著作,我都不错过,先后读了《柄谷行人谈政治》、《世界史的结构》、《伦理21》、《哲学的起源》和《帝国的结构》。书柜上还收了好几本柄谷行人的书,如《迈向世界共和国》、《马克思,其可能性的中心》和《跨越性批判:康德与马克思》,还未有机会好好研读。



那两三年,柄谷行人是我主要的学习对象,之所以,一方面与其简明的写作风格相关;另方面,则被其“解放世界”的理想所吸引,毕竟是年轻人,容易热血沸腾。

同时也接触其他左派论述,比如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新帝国主义》;罗拔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为无政府主义申辩》;埃里克奧林賴特(Erik Olin Wright)《真实乌托邦》等。

然而,也许阅读口味太过偏颇,虽成功形成了特定观点,却对自己的信念缺乏更深刻的批判与反思。自知长此下去,大概会被同温层所困死。

●阅读对你而言有何意义?

阅读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书,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一方面好好认识不同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可以再三反思自己的立场。我相信,一个没有经过反复检验的信念,是不值得信仰的。

阅读的意义,对我来说大概就是如此:让自己成为一个旅者,离开故乡,去探索不同的世界。当你重返故乡,就会用不同的眼光审视它,对它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去年有哪些著作或作家特让你印象深刻?其特点在哪?

大约从2016年(或2015?)开始,比较有意识地选了些右派著作来读,于是冥冥中又回到了当初的规划,虽然顺序是颠倒了。

读了几本右派的书,但还不算有深入了解。如《经济学人》出身的约翰米克斯威特(John Micklethwaite)、亚德里安伍尔得礼奇(Adrian Wooldridge)的《第四次国家革命》,该书认为政府职能过大、却又缺乏效率、并导致债台高筑,因此主张削减政府职能,把大部分责任交给私人界或市场承担。

从2016年起,比较集中地读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著作,先后看了《政治秩序的起源》(上下卷)、《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福山是当今有名的政治学者,曾在1989年发表〈历史的终结?〉一文,后于1992年扩充写成《历史的终结及最后的人》一书。“历史的终结”命题之提出适逢苏联瓦解之际,在国际知识界引起很大反响,遭左派激烈批评。

逼迫重新思考一些想法

透过福山的书,逼迫我重新思考一些想法。过去受柄谷行人影响,对“国家”有着相当负面看法,认为它是社会不平等的根源。然而,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却强调国家的作用,认为缺乏健全且自主的政府,人民就无法享有优质民主。比如,美国由于有着很强的不信任政府的传统,因此设置了很多约限政府权力的繁文缛节,其结果是导致政府功能不彰,最终是人民买单。

我们固然不必照单全收福山的所有观点,但我想,公允地说,福山是我相当欣赏的作家——毕竟我年纪渐长,开始学会欣赏不同立场的人。

欣赏福山主要有两点,首先他懂得提出好问题。在《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福山提出:人类现有的伦理与政治制度与人性相关联,一旦不断取得突破的生物技术改变了人性,这对我们的伦理与政治制度带来怎样的影响?其次,跟柄谷行人一样,福山的著作平易近人,不会有太多吓死人的专业术语(现代知识人的魔咒、凡夫俗子无法掌握的语言),而且他是个旁征博引的学者;也是一个说故事者,能够把复杂历史用相对文学的方式说出来。

●明年有什么阅读规划?

2017年将尽,2018年又是个挑战的年份。从2013年至2018年,正好间隔着两次大选。

回顾这5年,所读的书不多,但小有收获。展望未来,除了继续研读政治、社会学类的书籍,也希望将来可以多读不同领域的书,尤其是科普类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