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文字影像 一路西游
每个人心里都有孙悟空

鲜少有一部文学著作如《西游记》这般深入民心,历久弥新。问问身边朋友,不知道《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的大有人在,却无人不晓《西游记》,名副其实“家喻户晓”。 

从小说到评析,从学术研究到电视剧,从各语文翻译到电影改编,从原著衍生而出的创意和新元素源源不绝,并且恶搞无限。每个人的回忆里,都有一部《西游记》,心里都有一个“孙悟空”。



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被如来佛以五指山镇压500年,亦称五行山。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

比起《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其他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的风格无疑是独特的,但却比任何一部著作更深入民心。虽是神魔小说,却跻身古典舞文学之列,广为流传,历久不衰。 

《西游记》充满浓郁、奇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创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神奇瑰丽的魔幻世界。整部书无论是生动有趣的故事架构、曲折离奇的情节设计、丰富诡异的人物刻画、诙谐讽刺的艺术风格,以及明快、流畅、极富个性化的语言运用,都体现作者吴承恩如他笔下的石猴般“横空出世”的艺术想象力。

虽然文学界至今将《西游记》定位为“神魔小说”,但却是真实的、典型的、深刻的、具有社会基础的浪漫主义创作,并非完全凭空虚造。其创作手法继承了古代神话传说和思维,研究界归纳出五大文学艺术特色。都是这些能够独立成篇的小故事的演出。 

5大特色



1.人物融合个性、共性、魔性、人气和仙气 

从石头蹦出来的孙悟空,集仙气、魔气和人气于一身。它一出生就会走路爬行,眼露金光,射宠斗府,因此惊动了上天;它的长相尖嘴缩腮,火眼金睛,下巴有素囔,正是猴的特点,高兴就抓耳搔腮,手舞足蹈,完全是魔的形象;它能谈诗悟玄,知道如何与人往来,具有人性。其他角色如猪八戒和其他妖精,比如蝎子精、白骨精、蜈蚣精等都具有这些特质。

2.情节巧妙结合 

在尖锐矛盾的冲突中,充分深刻显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突出刻划人物性格,使其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斗争越复杂,人物内心展现就越充分。作者用瑰丽的、幻想翅膀把读者带入一个又一个的神仙洞府,深山恶水,展开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斗,在这种斗争中描写双方,塑造人物形象。 

3.手法幽默讽刺 

胡适曾以“游戏笔墨”形容《西游记》,角色形象鲜明的孙悟空是“幽默英雄”是一例,对谁都“一视同仁”,到天宫见玉帝、求人办事,都是唱个喏就走,没怎么讲究礼貌,若要求不被满足就折腾得对方屈服。研究学者认为作者的讽刺方式有3种——对比和对照、借题发挥和旁敲侧击、用现实手法揭示貌似圣洁的神佛的隐私,使其真相毕露。 

4.生动对话突出人物性格 

孙悟空性急,有时也急功好利,喜欢听人说些奉承话,猪八戒几次用话刺激他,他就走,而后再用言语激将又回来;唐僧面对危难总战战兢兢与惶恐,孙悟空却是积极乐观,对困难持无所谓态度,有时唐僧难过得哭了,孙悟空就劝他别哭,再哭就成脓包了——不同的对话凸显人物性格,增加故事情趣。 

5.许多短篇架构成长篇巨作

组织手法像是蚯蚓似的,每节都能独立,却又有联系,所谓八十一难,细细琢磨,完整的故事也就40多个。作者就是通过这样既联系又独立的小故事,组成了五光十色的西行历险图,购置出它艺术大厦的长廊,让人目不暇给。后来的京剧《盘丝洞》、《火焰山》及《闹天宫》等等,都是这些能够独立成篇的小故事的演出。

唐僧师徒取经前后,得通天河千年老龟相助,背负渡河。

西游记对后世的影响

《西游记》对后世的广泛影响,除了续书和模仿之作,也对小说、戏曲、宝卷和民俗等文学艺术有不小的影响,甚至清朝子弟书里有《西游记》的鼓词,可见影响之广泛。 

《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许多的续书和模仿之作品,包括《续西游记》、《后西游记》、《西游补》等明末清初的续书,还有《东游记》、《南游记》、《北游记》以及《西游记》缩写本这四部水平不俗的模仿之作“四游记”。 

《西游记》之后,明代也出现了神魔小说的创作高潮,许多文人都写了神魔小说,包括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等等,尤其是《封神演义》,堪称《西游记》的后传,在《西游记》中没有展开的情节,都在这部著作里进一步延伸及详细描述。

神魔小说作品平衍生

此外,一些不是神魔小说的作品也采用了《西游记》的内容元素,比如《岳飞传》里岳飞的出身是大鹏金翅鸟;《三宝太监下西洋》里提到金碧峰是燃灯古佛转世;《女仙外传》开篇就是蟠桃会。

清代戏曲也受到《西游记》的深刻影响。宫廷大剧《升平宝筏》是西游戏,10本240出,是皇宫里老演的戏剧。后来在京剧中还出现一种专门的演出叫“猴戏”,是京剧中广受喜爱的一种形式。 

《西游记》的影响也延伸到宝卷,包括《唐僧宝卷》、《西瓜宝卷》、《陈光蕊宝卷》及《先天元始宝卷》等等。 

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须得芭蕉扇扑灭山上800里火焰才能通行。孙悟空与牛魔王斗智斗法,最终解除恩怨,从铁扇公主手中获得芭蕉扇,继续取经路。

从文字到荧幕

《西游记》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作品,也是历久弥新的电影拍摄题材,采用这部组品改编为拍摄题材的电视剧和电影多不胜数,间接成为每一代人的共同话题和记忆,甚至对主角配角如数家珍,毫不陌生。

据电影学者统计,中韩日美及东南亚各国根据《西游记》故事改编拍摄的影片不下百部,因此被形容为“史上最强IP”的文学著作,也有可能是电影史上被最多人改编和拍摄的主题,而《西游记》这个母题,依然有大量挖掘和发挥空间,近年以《西游记》故事改变的电影,比以往更多而频密。 

从1965年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开始,就奠定了齐天大圣阶段的孙悟空形象。1985年的《金猴降妖》里,聚焦“三打白骨精”的桥段,孙悟空的尚武形象同样收到推崇。 

相形之下,唐僧的形象虽然是更理想化的道德完人——身为金蝉长老转世,又有御弟身分加持,其特质是纯然的善,无论电影如何恶搞,也不曾丑化这个角色,但在观众看来,却是一个让人避而远之的“道德洁癖狂”,甚至有时让人反感的人性缺陷,在遭遇繁复现实时,往往就凸显出这些弱点。

《大话西游》成经典版本 

当然,任何力量都需要制衡。因此,唐僧是五行山下的解救者,亦是紧箍咒的执行人;猪八戒是相对谐谑角色,在调节气氛之外,也承担了善者不允准、强者不稀罕的“脏活累活”。 比起近年以西游记为题材的电影之天马行空和不受限的改编手法,1986年版的《西游记》则忠于原著,以更详实的篇幅描摹取经路上的波澜与风霜。“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的行程,是共同的追寻,也是各自的救赎。 

进一步为《西游记》带来突破性的创新,成为观众心中的烙印甚至“经典”印象的版本,应属香港周星驰及刘镇伟合作的《大话西游》系列——《月光宝盒》和《仙履奇缘》,不止为西天取经加上了取景框,也在嬉笑怒骂的表象背后,诉说人间最难解的矛盾爱情和命运,更进一步深刻化孙悟空“至尊宝”的人性面,至情至性,却难逃命运的无奈,剧中那句“如果要为这段爱情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的深情对白,更成情话经典。 

虽然后来陆续推出多部改编《西游记》电影,但至今仍未有一部超越《大话西游》,电视剧方面则以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最经典。 

白骨精化身一家三口,想吃唐僧,皆被孙悟空识破,死于金箍棒下,却被唐僧误解滥杀无辜,加上猪八戒挑拨,导致孙悟空被唐僧赶走。此为《西游记》著名章节之一“三打白骨精”。

反应

 

言论

中国经典名著异于圣训/林恩霆

针对首相拿督斯里安华的说法,他说自己在坐牢时,除了读可兰经之外,也会读中国经典名著,比如《三国演义》和《西游记》。

首相说这一些,是要告诉大家,自己即使读了中国经典名著,也不会让自己变成华人。即使非回教徒读了“纳瓦威40圣训”,也不会变成回教徒。

首相说自己视华人及印度人为家人,所以他想了解华人和印度人,也会去了解印度文明。这番话是值得鼓掌的,也应该获得全国人民作为榜样学习。

但是,他在强调非回教徒读了40圣训不会变成回教徒这一个点上,首相可能又犯了2018年希望联盟执政时期推崇爪夷文的错误,这是思维观点上的盲点,需要纠正。

自愿与被迫两码事

首先,首相是自愿去了解印度文明和阅读中国经典名著,不是被迫的,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不同的意义。

因此,若非回教徒是自愿去了解40圣训,与强行在学校被迫学习或鉴赏,是两码子不同的事情,一个是自愿,一个是被迫。

中国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是在历史中虚构故事,《三国演义》不完全是历史的全貌,所以叫做“演义”;至于《西游记》根本就是神魔小说,有宗教色彩,但却又不被佛教所承认。因此,顶多就是小说,完全不是“宗教书籍”。

如果首相说自己鉴赏了佛经,参透佛经的意义,那么才能与鉴赏40圣训作比较。当然,若首相说自己鉴赏了佛经,或许会招来保守回教徒的大力抨击。

非回教徒没有拒绝了解回教文明,就像很多大马高级教育文凭(STPM)应考生都曾在大学先修班的历史教科书中,掌握过回教历史,甚至在大学内必须完成“回教文明 ”的必修科。

学生成人思维不同

对于一个当时已经是18岁的青少年来说,他们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了解和选修回教历史或文明,都不会改变他们的思维,除非他们自己想要改变。

同样地,首相已是成年人,即使了解佛经或所谓的中国四大名著,也不会让他变成佛教徒或华人,但40圣训是进入中小学,他们拥有足够的思维去判断自己所接受的宗教教义吗?

或许这才是很多非回教徒家长对40圣训进入校园感到担忧的主要原因,但若教育部可以保证非回教徒学生不会被安排鉴赏40圣训的话,那么非回教徒社会也没需要反对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