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独家】从成功事业到家庭美满
张可欣从容身兼多职

面对繁忙事务的张可欣,在时间妥善的安排下,应付自如。

秉着服务大众的积极态度和热情,张可欣选择了修读法律系,如今是一名律师,开办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全心全意抱着“以人为本、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原则为出发点。

从成功事业到家庭美满,她都面面俱到,从容胜任各种角色和用心付出。



成为律师近15年的张可欣,前年在机缘促使下,伸展至另外不同的行业,如今身兼两份事业,却未有因此而难倒她。

从小志愿当一名服务大众的律师,加上父母寄予厚望,以及在姐姐的熏陶下,张可欣在马大求学时,毫不犹豫的首选了法律系。

她在毕业后,先后曾到两家律师楼工作,能力更受到老板的肯定和赏识,直到4年前在吉隆坡旧巴生路,成立自家的律师事务所,一手创办自己的事业。

在成为律师的路途上,她不讳言一定会面对有挑战,重点视乎如何去处理和用心的做好本分,一旦遇到问题就设法解决,切勿逃避问题。

律师楼兼顾媒体公司



作为一名律师,几乎每日都要打理繁忙的事务,张可欣不但能胜任之余,前年在机缘巧合下,加上事务所的业务逐步稳定后,分身至另外一个领域大展拳脚。

“随着市场的趋势,如今是数据资讯年代,而在机缘巧合下,我遇上以前一位朋友,对方在媒体事业拥有远见,且注重中华文化,于是投资在中文媒体公司,如今可谓身兼两份事业。”

如今的她,除了忙于打理律师楼业务,还要兼顾另外一家所投资的媒体公司——世杰集团。

“时间是由自己掌握和安排,只要懂得分配时间,将紧要事务优先处理,效率非常的重要。”对事业热心热枕的张可欣,非常注重培育和栽培人才,在让身边的人能更胜任职务的同时,也有助分担重任。

她语带鼓励说,永远不要小看自己的能力,要勇于挑战,才会发掘到自己的能力能去到更远。即使忙到充实,也是一件具意义和开心的事。

注重和家人相处时光

尽管事业心再重、事务再繁忙,张可欣认为家庭决不能忽略,非常注重和家人相处的宝贵时光。

已婚的她目前育有一对9岁和2岁的儿女,家庭对她而言是主要的支柱,因此逢周末都会将时间预留予家人。

除了职场女性,她另外的身分是一名妻子和母亲。

在她立场,认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时都须专注和全心全意,因此在家将会专心致志和儿女玩乐,共享欢聚的时光。

“和家人的沟通非常重要,我平时会和儿子聊天,在他们临睡前念故事书,不失为一个相处的好时光,同时也会在周末偕同家人到公园或是购物商场逛街。”

她直言,丈夫在生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对她的体谅、包容和关怀,都是她的精神支柱,让她能毫无忧虑的在外闯事业,同时赐给她美满幸福的家庭。

她笑谈和丈夫的相识经过,指两人是大学同学,不过修读不同的科系,而丈夫是修读科技资讯系。

“虽然我们在性格上有相当大的差异,不过有着共同点。尽管偶尔会有磨合,但都是成长的阶段,能更了解彼此。”

张可欣在机缘巧合下,前年将事业伸展至媒体领域,如今可谓身兼两份事业。

用心扮演每个角色

现代事业女性身兼多职,张可欣也不列外,从律师事务所老板、妻子、母亲、媳妇和女儿等,她在每个扮演的角色,都用心的付出。

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她直言会面对有一定的压力,但自有一套纾解压力的方式。

她披露,除了运动和朋友聊天,在担任世杰集团的《世杰名人榜》的提名主席时,接触到不同领域成功人士散发的正能量,从中向他们学习和提升素质。

“在面对压力时,只要告诉自己去面对和不要放弃,在闯过这个难关后,往回头去看,不过是其中一个过程。”

曾与歌手擦身而过

她笑言,唱歌也是她自小最爱的嗜好之一,在读书时曾代表学校和学会出征无数的比赛,同时也参与本地创作,进录音室出了张合辑。

热爱唱歌的她忆述,一度和当歌手的机会擦身而过。当时在中六求学时,曾有一名制作朋友邀约出专辑做歌手,不过恰巧要应付大马高级学校文凭考试(STPM)而错失良机。

虽然抱有一丝遗憾,然而,这个经历却让她以后更懂得珍惜出现在身边的机会,并能更勇敢的争取关乎自己幸福的事。

用实力对抗性别歧视

谈到女性在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张可欣认为,只要尽力做好自己本分,以行动来改变他人的看法。

她说,社会上的人林林总总,每人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有者认为女人不如男人般能胜任律师。

“我不能阻止他人的想法,而且也不会放在心上,因只要做好自己,用行动来证明一切,让人改观。”

她举例,如一名律师在协助客户办理事务,能帮到你的人是有智慧和能力的人,而并非是以性别区别。

张可欣这番言论,一针见血的直戳要点。她深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强项,而时间将会说明一切。

刚柔并重女强人

事业有成的女性被冠名为“女强人或“铁娘子”,不过张可欣认为成功女性,不仅仅是有着强悍的一面,而是刚柔并重。

她说,女强人可以是很强的人,但不是只有刚强和刚烈的一面,因在处理每件事情时有着不同的方式。

“在不同方面呈现不同的性格,刚柔并重才是重要。”

在她个人的观点,女强人无需24小时都需要武装自己。只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对的事情,同时在做决定时要保持果断和理性,切勿拖泥带水。

她称,中庸非常的重要,不要过于执着一些事情。若真的不行就尝试放下改变,在人生道路上,要一路走一路调整自己的脚步,才能走得更远。

从成功的女性到称职的母亲和妻子,张可欣都能做到面面俱到,用心扮好每个角色。

成就归功身边人

总是心存感激的张可欣,对于今日的成就,也将功劳归功于身边的许多人。

在成长路上,她感激父母和丈夫的陪伴;在教育路上,也感激在母校八打灵精武华小和八打灵公教中学,曾经用心栽培她的师长们。

另外,她也深深感激在职场上遇到的贵人,即阿伯拉汉黄大律师楼创办人黄世利(Peter Ooi),以及世杰集团创办人拿督巴杜卡陈豪。

凡事勿盼一步登天

每个人在职场上都秉持着不同的原则拼搏,而张可欣的理念则是“以人为本、以诚待人、以德服人”。

张可欣在访谈中,分享在职场上秉持的原则,同时要专注和用心做好每件事,不要一步登天。

“只要做得好,客户对于我们的信心也会随着提升。”

对她而言,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客户对于提供的服务感到满足和赞赏,无疑注入了正面的动力。在踏入全新的一年,她希望能接触到更大的世界和国际舞台,见识更多不同领域人士,开拓视野。

反应

 

专题

【视频】趁着尚存一口气 继续献一份力

丧礼常客(下篇) (由热爱华教人士感动赞助) 

报道|黎添华    摄影|黎添华、受访者提供    

视频|Artisan Production

2012年,语文课向来不好的阮伟伦毅然报考了华文。尽管最终成绩出来只得C,但这成了他这辈子最义无反顾的骄傲。

阮伟伦曾是华教之旅的参与者,当年他因为这活动首次听到林连玉等华教斗士的故事,而当得知自己能参与这活动,是一群长辈在背后低声下气地向丧府筹款后,心里十分激动,因此他坚持报考华文。可惜的是,随着“丧礼常客”们一个个地在自己的生命中缺席后,他开始意识到未来可能将不再有这样的活动。 

对阮伟伦来说,以前他总认为自己能说中文是与生俱来的,而在校内能念华文更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了解 我国曾数度险些没有华文的历史后,他才发现一切承载了许多的心酸,不少人的付出。 

“林连玉的伟大是为华教争取地位,而前辈们(丧礼常客)的付出则捍卫这得来不易的地位。他们奔波劳碌去募捐,100令吉,200令吉这样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真的很不简单。” 

如今他因为掌握中文,多次当上友族同胞与中国商业伙伴的桥梁,成为陌生游客的翻译,当大家都惊讶于他为何能说得一口流利中文时,他心中笃定踏实之余,更多是感恩。

惟,因为年岁渐长的关系,还能走动的、还在世的‘丧礼常客’是越来越少的。伟伦就担心,若这些前辈不在了,未来就可能更少学子能到访林连玉墓园,甚至再也无法好好认识华教。 

目前,年仅26岁的伟伦能做的,就是协助带领学弟妹参加华教之旅,而且还连续五年如此奉献。他表示,自己无法像前辈们那样到丧府募捐,但看着前辈们如此付出,自己也想尽一些绵力。

宣传不足被质疑

伟伦的担心是存在的,记者在构思这个专题期间,2位“丧礼常客”就先后不幸地离开人世,一位则行动不便,无法参与采访,而另一位85岁的前辈方光烈更是拿着助行器参与短片拍摄。

在他们年岁渐长之际,家人都希望他们减少活动,然而他们却似乎担心做的不够,所以越是趁着自己尚存一口气就做得越多,其中林连玉基金槟州联委会代主席刘国权便是一个例子。 

77岁的他因为年纪渐长,体力不佳,所以家人希望他减少活动,然而他却在最近这几年,从外围支持力量,加入成为一分子,甚至最近当选副主席,再成为代主席,丝毫没有减少自己的参与程度,反而还越走越核心。 

“越来越少人参加,先行一步的反而更多,所以我必须得继续下去。” 

在参与丧礼募捐的过程中,他发现始终有人会对他们的身分保持着怀疑的态度,甚至质疑为何募捐后却不见任何作为,面对这些声音,他没有难过,倒是认为是组织的宣传仍不足。其实募捐所得都会用来资助林连玉纪念馆的基本开销、职员薪金、华教活动等。近年来,他们也开始在捍卫母语教学,文化传承上做得 更多,因此需要社会资助。

观念阻碍募捐

“民众不会怀疑林连玉基金,只是他们以为我们拿了钱就应该举办中秋、新年等活动,再不就该颁发奖学金之类的。但这些已经有其他社团组织负责了。我们募捐是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另外,他们在募捐上也会遇到一些观念阻碍,如,民间始终觉得捐助庙宇,布施出家人的功德比教育更高,因此他们每次在丧府上的募捐所得并不多。 

刘国权在接受访问时很大部分时间是惆怅的,因为他在乎这个组织,却也因为眼下的状况,不免担心起来。他甚至表示,有时自己的体力不佳,加上组织里头全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时候一些计划都有心无力。

如今,哪怕能做的不多,能改的有限,刘国权已经不想再去思考了,因为眼下他只想尽力完成当下的工作,有多少做多少。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鞠躬尽瘁”了。 

定位尴尬 角色受限

曾是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要员的方国华是促成这次报道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一心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关注该会,同时也希望让为华教默默奉献的“丧礼常客”们能被历史铭记。 

尚未步入乐龄的国华是因父亲方光烈才接触到该组织的,然而加入近10年来,他开始发现组织的青黄不接,同时也发现到组织的社会定位有些尴尬,因而担心组织会一天会被淘汰。 

“我们不像董总或教总,他们能在教育课题上代表华教直接发言,我们的定位则更像是辅助的角色,发挥比较有限。”

希望历史记载

再来,他也发现年轻人会因为组织里头的乐龄人士占了95%,因此加入该组织的意愿不大。 

和阮伟伦一样,他坦言,自己也担心组织会有瓦解的一天,尤其越来越少人加入,而现有的成员则一个个离世。面对这样的无奈,他只希望历史能给予这些默默在背后付出的长辈们一份记载,哪怕只是轻描淡写地寥寥几笔,至少能让他们募捐时,不被怀疑、不被轻视、不被打发,更重要是,这份记载能让他们的出现,成为槟城华教奋斗史上的一个被知晓的曾经。 

新生代的安全感Vs.华社的危机感

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总会面对的问题,其中该会全国副主席谢蔡梧就发现,当华语因中国的强大而越受到重视之际,该组织的角色扮演便越发可有可无。

当年,林连玉的斗争理念通过该会得以延续,而多次母语教育受到威胁之际,该组织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然而,由于华文成了华裔子弟入学后的一种‘理所当然’,以及越来越多友族学习华语后,如此大环境是否还需要林连玉基金,这值得探讨。 

“现在的家长或学生都很安逸,没有危机感。因为他们一入学就能念华语,所以大家可能认为不需要重视华教,也不担心华教会消失,甚至认为这个时代不需要林连玉基金。” 

这也是为何,积极推动华教之旅的阮伟伦和方国华就发现,过去国校华裔生参与华教之旅较积极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念华语是何其不易,因此格外珍惜,反之不少独中生就直言自己是被老师派去的,因此兴趣缺缺,意愿不大。

惟,谢蔡悟强调,该会不是只注重华教,而是母语教育。此外,他们更在意母语教育上的公平发展及全民团结,同时关注的命题也开始更广。

“现在越来越多友族念华校,甚至学习华文,我们希望办好华教,让友族认识我们。过去我们懂得国语而了解他们,如今他们若能了解我们,无疑进一步促进族群友爱。”

换言之,其实该组织关注的课题,远远超过我们是否能继续念中文那么简单,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点,结果让该组织越走越艰辛,而槟城这群风烛残年的老人们也还得一家家奔波筹款。如今,该组织积极转型,希望能接触更多友族群体,同时也进一步地与年轻人接轨,希望为组织带来新气象,同时也能走得更稳健,更长久。

结语:坚守到最后一秒

“林连玉”3个字对关心本地华教的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然而,在其120岁冥诞,以及被褫夺公民权60周年的今天,或许还有更多的名字值得被书写、被认识、被铭记。 

数十年来,许多华教人士都做出了程度不一的付出,其中,槟城这群“丧礼常客”更是默默地在自己逐渐殆尽的日子里,安分守己地守护华教。他们以最卑微的姿态,做出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不求回报奉献,“林连玉”这个名字或许就只停留在某个阶段。 

还记得为老人们拍摄短片那天,我问起丧礼募捐会坚持到何时,身后一把声音大声笑说:“直到我们的丧礼那天”。回过头时,我只看到一群笑弯了腰的顽童,豁达纯真,却找不到这把声音的主人。无疑,“丧礼常客”们会在生命殆尽的分秒中,坚守到最后一秒,即便最后捐款捐到自己的身后事上。 

要是哪天,里头的成员都不在了,组织也走不下去了,至少这些曾为华教而奔命于丧礼的老人们,曾出现在这份文字记录中,而正在阅读此文的您,至少也听到了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的名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