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佛学与学佛的差异

“佛学”与“佛教研究”两者有何不同?学佛的人适是否需要深一层了解佛理?了解佛理对修行有何帮助?美国“城市佛法”的黎幸佑博士在受访时,一一分享“佛学”与“学佛”的议题。



随着新生代的教育水平提升,要他们纯粹的信仰佛教似乎不太可能。宗教博士黎幸佑在受访时分享,现在,有佛学知识作为学佛变得重要,否则要新生代像上一代的盲信似的信仰,将变得不可能。

他强调“佛学”是“佛教研究”,至于“学佛”则是一种”信仰“。

“我们需要的佛学是,在佛学研究上的精细分析和实践。”

佛教教育分两部分

黎幸佑认为在佛教教育上,可分为两部分,即纯粹学术研究的佛学与非学术研究的学佛。在过去,多是宗教仪式式的学佛,因此佛学研究是较新的佛教教育。甚至有些人认为,研究佛学是一种陷阱,是负面的做法,因为在质问佛教之不可质问的权威。



“在西方,也有一些神学院让他们的学生去念宗教学,目的是去研究别人的宗教,最终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宗教的权威。”

不明白可提问

黎幸佑曾遇到一位出家人,对方告诉他要“依教奉行”,事实上佛陀也鼓励弟子质疑,佛教徒若不明白之处可提问,最好是能找到能回答的老师来解答。

黎幸佑强调,这种提问要有正确的态度,不是为了问而问,或刁难式的问,结果是问到最后再也不信佛了,因此在问之前,我们要清楚自己的动机,是为了要解决修行的问题才去发问。

佛教内涵经得起批判

曾在美国维吉尼亚大学教书的黎幸佑有位教授朋友,平时在上课时对佛教很不客气的批判。有回,他与黎幸佑一起到中国,第二天清晨4时,该博士却已在佛前做大礼拜。

黎幸佑问他何以在课堂上会如此批判佛教,而现实里却对佛教如此虔诚。对方回答,因佛教的内涵够强大,因此不需要他来保护,并经得起批判,若他不是佛教徒,何必用尽一生的时间来研究佛教。

不会表明宗教身分

黎幸佑表示,这位教授跟多数研究佛学的教授一样,在课堂上不会表明自己的宗教身分,因宗教研究是客观的,无关个人的信仰。

黎幸佑曾逾10年在大学里教导佛学,但是面对的洋学生大多对佛教没什么好奇心,也没有任何独特见解,他的教学比起教基督教的教授来说没有较多的火花,这是因为基督教在美国始终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宗教,一般学生自然会有一些看法。

“佛教源自东方,但佛教研究却在美国或西方发扬光大,甚至很多亚洲人要跑到美国念宗教博士学位,这是因为美国宗教研究的学术环境,提供一个更广和客观的视野。”

城市佛法的外观。

检视理解后上路修行

黎幸佑分享,佛陀告诉我们要检视每样事件,但是当我们如此做的时候却不被允许,甚至有时会被指为谤佛。

“有些佛教学者对一切都保持成见和为批判而批判,但那是他们的个人问题,佛学研究走的方向与佛陀要我们去检视是一致的。昂恭仁波切(Angon Rinpoche)曾说,我们通过辩论、分析和发表不同的意见,对佛理获得更清楚的理解,但如果你完全阻止它,或继续不停的问是毫无用处,这就像西方人一直在泳池边研究泳池的种种,却没有到水里学习游泳。”

黎幸佑笑言,东方人的态度是相反的,他们一般上没检视就直接跳进水里,有时会沉下去。

“宗萨钦哲仁波切曾指出,东方人是过多的信仰而没有知识,西方人则相反,若两者能平横是最好的,或遇到一位善巧的好老师也会在修行上有较好的成绩。因此我们需要有功德来让我们遇到好老师。”

黎幸佑再作比喻,我们不能一直检视汽车,而是到了某程度,需要与可以运作时,就要驾车上路。

“我们要先像购物那样走马看花地到处逛,至到遇到心中的老师,同时要多读经典,但是大马人的文化是不爱阅读。另,我们也要寻找拥有良好见解和动机的善知识,他们是愿意帮助我们的人。”

黎幸佑补充,佛法的“闻”和“思”是属于教育的环节,其中“思”是指要思维,如此才能在“修”的时候用上功夫。我们不能一辈子生活在静坐的坐垫上,所以当我们从坐垫起身时,要懂得如何使用在生活中。

“四依止”很重要

黎幸佑特别强调“四依止”的重要性,“四依止”为:

1.依法不依人

2.依义不依语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4.依智不依识。 

他说,如果我们卡在“四依止”后面的“四点”——人、语、不了义、识,那就会带来很多痛苦,很容易对法失去信心。

闹市接引众生学佛

目前,黎幸佑在美国北加利福尼亚热闹的市区里成立城市佛法(Urban Dharma),教导信众修学佛法,当中也教信众如何向佛教“问问题”——通过精细深刻的分享来理解佛法。

虽然该中心是藏传止贡噶举(Drikung kagyu)派系,但该中心除了宣传止贡噶举的教法,不同传承的佛教信众都可以到来,除非到来的信众表明想学贡噶举的教法,那么他们才会教导有关的教法。

“来道场的人可选择他们的时间来参与,一切没有强逼性质。”

改变刻板印象

2000平方尺的“城市佛教”,三分一为店和展览厅,其余的三分二是禅修的地方。但是,这禅修的地方并不太理想,四周较繁杂,不过当初设立城市佛教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办禅修中心,或改变人们以为佛教中心都是肃静的刻板印象。

“我们刻意选择热闹的市区,而不是远离人群的偏远郊区,就是要让不是佛教的人有机会接触佛教。在大马,或许我们可考虑设立在最热闹的购物广场里。”

黎幸佑简介

◆在佛化家庭长大的槟城人,年轻时有机会向不同佛教传承的老师学习和修行。

◆在美国修读学士学位时第一次接触到藏传的止贡噶擧(Drikung kagyu)派系。

◆在美国维吉尼亚大学考获佛学博士后,在美国的大专学府教书10年。

◆成立城市佛法(Urban Dharma)并投入佛法工作。

◆2013年,获止贡噶擧法王直贡澈赞( His Holiness Drikung Kyabgon Chetsang Rinpoché)封赐“多杰洛本 Dorjé Lopon金刚阿阇黎” (Vajra Master)。

◆现任城市佛法中心的长驻老师,其工作包括协助法王在南北美洲和亚洲的弘法。

反应

 

登彼岸

八正道与三学

文:明吉法师

八正道是修行解脱烦恼的八种方法,然而,它也可以归纳成三学,也就是戒定慧。戒是我们的道德行为准则,是防非止恶,善行积福的行为;定是摄心一处,专注不移的功夫;慧是看清世间实相的体悟。这三者都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

八正道里的正语、正业及正命是属于戒学的范围,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是定学的内容,最后的慧学则包括了正思维及正见。

三学是一个总纲,所以跟实际操作修行的八正道的排序有点不一样,如佛陀把属于慧学的正见及正思维排在八正道的首位,这是因为在修行前,我们最好还是必须具有对佛法的认识,才知道自己要如何修行;其次,当我们知道了佛法的修行及方向之后,接下来修持戒学的正语、正业及正命就会更有力量,更容易实践;最后经过戒学的道德行为净化的身口意可以发挥正念良好的功能,让我们的禅修容易进入定境,实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断除烦恼的目的。

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虽然,佛陀教导八正道,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成佛之道,但是我们要小心接触佛法,因为现代社会有很多邪魔外道冒用佛教的名义,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破坏佛教的名誉及误导众生。

尤其,现代社会的资讯发达,某些人在接触了佛法之后,以自己的世俗才智,编制了一些相似佛法,乍看之下好像说的非常有道理,其实跟真正的佛法却有很大的落差。因此,现代的佛弟子不能像以前教育不普及的年代那样只是按照听来的佛法学习,而是应该要好好的花一点时间来亲自阅读、研究及思维佛经论典,千万别道听途说,以免被一些能言善道的附佛外道蒙骗,而走上了学佛的岔路。

附佛外道爱谈玄说妙

有人说我时常在出版书籍里提到附佛外道,觉得可以不用再提到他们,因为这已经是陈腔滥调了。然而,处于末法时代的我们时常眼见耳闻许多的邪师外道借用网络媒体,宣讲似是而非的佛法,令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我是不得已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大众,实在是老婆心切呀!

许多附佛外道喜欢谈玄说妙,理论似乎很高深,甚至还带有神通色彩,但是却往往缺乏实践,尤其是缺乏戒的这一部分。因为,许多别有企图者利用佛教名誉冒充得道者,其目的就是财色名利,因此,自然不肯用戒律来束缚自己。

可惜的是一般人以为他们的佛法高深,加上他们教导的那些既可以满足修行的目的,也可以享受世间的欲乐的法门跟自己的习气相应,于是就非常高兴及乐意追随他们的教导,殊不知自己已经堕入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的陷阱。实在是令人为之惋惜及感叹。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