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家庭主妇也很伟大
叶欣向:尊重全天下女性

叶欣向笑言,自己还不算是名成功职业女性,很多时候仍在学习中。

留着一头利落短发的叶欣向,性格十分爽朗,得知《南洋商报》要专访后,毫不犹豫立即答应,更友善地协助记者与助理联系,敲定专访时间。

专访当天,叶欣向一袭淡黄色洋装亮相,搭配珍珠项链,简单又不失隆重。



虽然《红袖商舞》一直都以采访成功职业女性为主,但在叶欣向的眼里,她认为所有女性都是“超级女人”,不仅仅是在职场上展露光芒的职业女性,家庭主妇也十分伟大。

“家庭主妇也是一种职业啊,而且牺牲很大。”她欣赏所有岗位的女性,且认为无论是选择在职场上打拼,还是为家庭奉献的女性,都值得被尊敬。

叶欣向是YYC咨询的执行合伙人,也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税务专家。与大部分的职业女性一样,她也同时兼任母亲的身分,育有两名小孩,女儿10岁,儿子7岁。

她坦言,个人比较热衷工作,所以当身分切换成母亲时,则常常让她感到愧疚。

“作为妈妈,永远都感到亏欠。”



她深知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也常常因此而感到愧对孩子。

“不过,我最终学会活在当下。若决定抽出时间陪孩子相处,就一定会一心一意、全力以赴。”

每一个晚上,她都会与孩子聊天,谈谈彼此的一天,享受亲子时光。

“所以我都尽量不把应酬工作带到晚上,因为晚上的时间是要留给孩子的。”

孩子品格比成绩重要

叶欣向认为,无论是职业女性,或是家庭主妇,两者均肩负重任,同样伟大也同样值得被尊敬。

女人要选择贤惠持家,或是出外打拼,都没有对错。因为在她的眼里,所有的女性都是“超级女人”,都在为各自的选择在努力。

教育方面,叶欣向认为,成绩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品格“价更高”。不过,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从来就不是一蹴而成的事情。

“我一般会鼓励他们尽力把成绩考好,但如果真的不如所愿,那也没关系。”

叶欣向笑言,本身不会读写中文,但华语倒说得颇流利,因从小与父母沟通均使用华语,但却无缘在中文教育体系下学习。

再加上丈夫不谙中文,深知中文很重要的她,更执意要把孩子送进以中文为源流的学校学习,所以孩子均报读华小。

在叶欣向办公室的墙上,也能看见孩子缤纷的画作。

正面思考摆脱低潮期

访谈中总是笑脸盈盈的叶欣向,原来也曾经历难熬的低潮期。

她说,当时许多不顺利的事情如排山倒海般来袭,让她一下就慌了阵脚,失去自我。

“生了孩子后,我因为不会照顾孩子、老公的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事业未找到方向等,种种不如意让我当下就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

而这个想法一出现,就像漩涡般将她吞噬,卷进黑暗的深渊。

所幸最后通过不断祷告,及参与一些课程,才慢慢将她从低潮期中“拯救”出来。

殊不知这观念一转,慢慢找回安全感的她,生活又逐渐重回正轨。

叶欣向也希望借此机会告诉所有女性,女人要学会哄自己,且不要因为一些不在掌控中的事情,而令自己不高兴。

经历情绪起伏的她,如今终于明白正面思考的能量,而这些其实都是自己的选择。

修养与品格无法复制

谈及成功,谦虚的她笑言,自己还不算是名成功职业女性,很多时候仍在学习中。

身边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加上如今资讯发达,许多有名人士的成功事迹,已不再是秘密。

或许对更多人而言,成功也不再是传奇,不过她提醒,成功不是“依样画葫芦”。

“成功的路不是只有一条,你可以复制他人成功的方式,但却无法复制修养与品格。”

在她眼中,全方位的成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成功,毕竟人生是由很多“元素”所组成,不仅仅是在赚钱而已。

沟通为重

她排在第一顺位的是家人,冀望家人健康及相处和谐,否则家人有什么事情,就会影响到办事的专注力。

另外,她也十分重视自我提升,以及公司的团队合作。

“当中,沟通是很重要的,因为可以更了解彼此的想法,否则就会容易产生误会。”

从会计师到加入YYC咨询碰钉子学会击退恐惧

叶欣向目前就职的YYC咨询,是由父亲叶祥发一手创办。虽然目前担任YYC咨询的执行合伙人一职,但她并非一毕业就回到父亲的公司上班。

在加入YYC咨询之前,她曾在大马著名的四大会计事务所(Big Four)之一上班。

叶欣向是大马特许会计师,也是澳洲注册会计师公会的会员,更获得英国企业管硕士,在领域拥有超过10年丰富经验。 

犹记得一开始出门见客户时,她也曾碰过不少钉子,而最令她印象深刻及自信心受挫的,是一场以男性为主的董事会。

“当时我需要在众多男性面前呈现报告,紧张令我说话时一直发抖。”

好不容易熬到结束后,她不断自问为什么会这样,而恐惧也令她萌生退意,以后打算避开类似的局面。

不因为害怕错失机会

惟她想通后,认为逃避就会失去机会,而且身为主管,若无法以身作则,下属也不会甘心服从,所以她告诉自己,不要因为害怕而让机会流逝。

如今,通过主讲越来越多的讲座,她已能够在讲台上挥洒自如,成功击退内心的恐惧。

目前,她的岗位主要负责拟定及监控公司整体方向及员工的运作。

YYC咨询去年举办“消费税4.0之战无不胜”讲座,获民众热烈参与,现场座无虚席。

助万家企业“应战”消费税

YYC咨询成立至今已有近42年的历史,在业界算是老字号。

去年4月,政府正式落实消费税,为了让中小企业能够应对及准备,YYC咨询不断举办讲座会,旨在提升民众及商家对消费税的认识。至今,该公司已成功帮助1万家大马企业“应战”消费税,而这也是令叶欣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们旗下拥有一系列的培训计划,价格合理,中小企业又能从中学习。”她直言,许多中小企业都缺乏相关知识,而且资金方面也有所局限,因此YYC咨询才会想要通过举办讲座,来帮助一些无所适从的业者。

承蒙父亲的教诲,她一直将“帮人就要帮到底”的精神铭记于心,而这也是公司的宗旨。

办公室要管人 在家当小女人

叶欣向坦称,自己很幸运,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她的另一半,也是一名大忙人,不过两人胜在能够相互配合。

不喜欢吵架

她略带娇羞的表示,自己在家是小女人,言语之中流露出温柔婉约的一面。

“虽然在办公室需要管人,但在家绝对不行,因为丈夫才是一家之主。”

夫妻的相处之道一直以来都是一门大学问,她坦言不喜欢吵架,所以非常注重沟通这一环。

叶欣向自认是一个一直求进步的人,不过也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自己也不例外。

接受人的不完美

“以前的我,总是喜欢埋怨和投诉,但其实一昧的投诉及埋怨根本无补于事,也无法改变什么。”

所以,经历岁月的洗礼,她逐渐放宽心胸,明白没有人是完美的,这样与他人相处起来会舒服一些。专访当天,叶欣向言行举止表现得落落大方,与她的服装搭配相互辉映。

她最喜欢的颜色是黄色和粉红色,更指不爱黑色,因为黯淡的颜色会使人心情沉闷。

反应

 

专题

【视频】趁着尚存一口气 继续献一份力

丧礼常客(下篇) (由热爱华教人士感动赞助) 

报道|黎添华    摄影|黎添华、受访者提供    

视频|Artisan Production

2012年,语文课向来不好的阮伟伦毅然报考了华文。尽管最终成绩出来只得C,但这成了他这辈子最义无反顾的骄傲。

阮伟伦曾是华教之旅的参与者,当年他因为这活动首次听到林连玉等华教斗士的故事,而当得知自己能参与这活动,是一群长辈在背后低声下气地向丧府筹款后,心里十分激动,因此他坚持报考华文。可惜的是,随着“丧礼常客”们一个个地在自己的生命中缺席后,他开始意识到未来可能将不再有这样的活动。 

对阮伟伦来说,以前他总认为自己能说中文是与生俱来的,而在校内能念华文更是理所当然的,但在了解 我国曾数度险些没有华文的历史后,他才发现一切承载了许多的心酸,不少人的付出。 

“林连玉的伟大是为华教争取地位,而前辈们(丧礼常客)的付出则捍卫这得来不易的地位。他们奔波劳碌去募捐,100令吉,200令吉这样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真的很不简单。” 

如今他因为掌握中文,多次当上友族同胞与中国商业伙伴的桥梁,成为陌生游客的翻译,当大家都惊讶于他为何能说得一口流利中文时,他心中笃定踏实之余,更多是感恩。

惟,因为年岁渐长的关系,还能走动的、还在世的‘丧礼常客’是越来越少的。伟伦就担心,若这些前辈不在了,未来就可能更少学子能到访林连玉墓园,甚至再也无法好好认识华教。 

目前,年仅26岁的伟伦能做的,就是协助带领学弟妹参加华教之旅,而且还连续五年如此奉献。他表示,自己无法像前辈们那样到丧府募捐,但看着前辈们如此付出,自己也想尽一些绵力。

宣传不足被质疑

伟伦的担心是存在的,记者在构思这个专题期间,2位“丧礼常客”就先后不幸地离开人世,一位则行动不便,无法参与采访,而另一位85岁的前辈方光烈更是拿着助行器参与短片拍摄。

在他们年岁渐长之际,家人都希望他们减少活动,然而他们却似乎担心做的不够,所以越是趁着自己尚存一口气就做得越多,其中林连玉基金槟州联委会代主席刘国权便是一个例子。 

77岁的他因为年纪渐长,体力不佳,所以家人希望他减少活动,然而他却在最近这几年,从外围支持力量,加入成为一分子,甚至最近当选副主席,再成为代主席,丝毫没有减少自己的参与程度,反而还越走越核心。 

“越来越少人参加,先行一步的反而更多,所以我必须得继续下去。” 

在参与丧礼募捐的过程中,他发现始终有人会对他们的身分保持着怀疑的态度,甚至质疑为何募捐后却不见任何作为,面对这些声音,他没有难过,倒是认为是组织的宣传仍不足。其实募捐所得都会用来资助林连玉纪念馆的基本开销、职员薪金、华教活动等。近年来,他们也开始在捍卫母语教学,文化传承上做得 更多,因此需要社会资助。

观念阻碍募捐

“民众不会怀疑林连玉基金,只是他们以为我们拿了钱就应该举办中秋、新年等活动,再不就该颁发奖学金之类的。但这些已经有其他社团组织负责了。我们募捐是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另外,他们在募捐上也会遇到一些观念阻碍,如,民间始终觉得捐助庙宇,布施出家人的功德比教育更高,因此他们每次在丧府上的募捐所得并不多。 

刘国权在接受访问时很大部分时间是惆怅的,因为他在乎这个组织,却也因为眼下的状况,不免担心起来。他甚至表示,有时自己的体力不佳,加上组织里头全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时候一些计划都有心无力。

如今,哪怕能做的不多,能改的有限,刘国权已经不想再去思考了,因为眼下他只想尽力完成当下的工作,有多少做多少。这,或许就是所谓的“鞠躬尽瘁”了。 

定位尴尬 角色受限

曾是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要员的方国华是促成这次报道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一心希望通过媒体的报道,让更多人关注该会,同时也希望让为华教默默奉献的“丧礼常客”们能被历史铭记。 

尚未步入乐龄的国华是因父亲方光烈才接触到该组织的,然而加入近10年来,他开始发现组织的青黄不接,同时也发现到组织的社会定位有些尴尬,因而担心组织会一天会被淘汰。 

“我们不像董总或教总,他们能在教育课题上代表华教直接发言,我们的定位则更像是辅助的角色,发挥比较有限。”

希望历史记载

再来,他也发现年轻人会因为组织里头的乐龄人士占了95%,因此加入该组织的意愿不大。 

和阮伟伦一样,他坦言,自己也担心组织会有瓦解的一天,尤其越来越少人加入,而现有的成员则一个个离世。面对这样的无奈,他只希望历史能给予这些默默在背后付出的长辈们一份记载,哪怕只是轻描淡写地寥寥几笔,至少能让他们募捐时,不被怀疑、不被轻视、不被打发,更重要是,这份记载能让他们的出现,成为槟城华教奋斗史上的一个被知晓的曾经。 

新生代的安全感Vs.华社的危机感

林连玉基金槟城联委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总会面对的问题,其中该会全国副主席谢蔡梧就发现,当华语因中国的强大而越受到重视之际,该组织的角色扮演便越发可有可无。

当年,林连玉的斗争理念通过该会得以延续,而多次母语教育受到威胁之际,该组织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然而,由于华文成了华裔子弟入学后的一种‘理所当然’,以及越来越多友族学习华语后,如此大环境是否还需要林连玉基金,这值得探讨。 

“现在的家长或学生都很安逸,没有危机感。因为他们一入学就能念华语,所以大家可能认为不需要重视华教,也不担心华教会消失,甚至认为这个时代不需要林连玉基金。” 

这也是为何,积极推动华教之旅的阮伟伦和方国华就发现,过去国校华裔生参与华教之旅较积极主动,因为对他们来说,能念华语是何其不易,因此格外珍惜,反之不少独中生就直言自己是被老师派去的,因此兴趣缺缺,意愿不大。

惟,谢蔡悟强调,该会不是只注重华教,而是母语教育。此外,他们更在意母语教育上的公平发展及全民团结,同时关注的命题也开始更广。

“现在越来越多友族念华校,甚至学习华文,我们希望办好华教,让友族认识我们。过去我们懂得国语而了解他们,如今他们若能了解我们,无疑进一步促进族群友爱。”

换言之,其实该组织关注的课题,远远超过我们是否能继续念中文那么简单,遗憾的是许多人看不到这点,结果让该组织越走越艰辛,而槟城这群风烛残年的老人们也还得一家家奔波筹款。如今,该组织积极转型,希望能接触更多友族群体,同时也进一步地与年轻人接轨,希望为组织带来新气象,同时也能走得更稳健,更长久。

结语:坚守到最后一秒

“林连玉”3个字对关心本地华教的人来说是最熟悉不过的,然而,在其120岁冥诞,以及被褫夺公民权60周年的今天,或许还有更多的名字值得被书写、被认识、被铭记。 

数十年来,许多华教人士都做出了程度不一的付出,其中,槟城这群“丧礼常客”更是默默地在自己逐渐殆尽的日子里,安分守己地守护华教。他们以最卑微的姿态,做出最伟大的贡献,如果没有他们不求回报奉献,“林连玉”这个名字或许就只停留在某个阶段。 

还记得为老人们拍摄短片那天,我问起丧礼募捐会坚持到何时,身后一把声音大声笑说:“直到我们的丧礼那天”。回过头时,我只看到一群笑弯了腰的顽童,豁达纯真,却找不到这把声音的主人。无疑,“丧礼常客”们会在生命殆尽的分秒中,坚守到最后一秒,即便最后捐款捐到自己的身后事上。 

要是哪天,里头的成员都不在了,组织也走不下去了,至少这些曾为华教而奔命于丧礼的老人们,曾出现在这份文字记录中,而正在阅读此文的您,至少也听到了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的名字。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