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刊

劝君莫杀猴/黄福地

一个曾经拿过猎枪的朋友跟我讲了一个故事,他在少年时住在森林边缘的乡野,父母以种植瓜果蔬菜为生,但时常遭受成群野猴的破坏,损失很重。有一天,为了保护农作物,他向树上的一只猴子开枪,看见猴子生死的一幕,令他终生愧疚,从此放下猎枪。

给孩子最后的乳汁



原来他所射杀的是一只母猴,母猴中枪后还抱住孩子从树上摔下,它已重伤。在生离死别之际,它把孩子放在地下,勉强采了数片叶子,双手紧挤乳房,把乳汁挤在叶上以备孩子吃下最后一餐,然后双眼一闭就溘然长逝!

这感人肺腑的一幕,充分体现伟大的母爱,令他顿起恻隐之心。

我也曾在瓜拉雪兰莪的皇家山,看见一只黑色叶猴抱着金黄色的小猴,在树上跳来跳去。细心观察,才发现小猴早已死去,肚肠外露,但它仍然紧抱不放,可见母猴爱子心切,生死不舍。

有一次我到武夷山旅游,饭后漫步,在酒店附近的一间餐馆前面的一棵树干,有铁链绑住一只独臂猴,跳来跳去,甚觉可爱,我想是餐馆的妙招,用来吸引游客。

第二晚,饭后依旧漫步经过这家餐馆,一名穿着蓝布粗衣的工人,站在猴子的背后,把铁线套在猴子的颈项,用钳子慢慢把铁线较紧,这猴子还拿着一个柑在吃,不知死之将至!



顾客要吃猴

我问这名工人为何要如此虐待猴子?他回答说有顾客今晚要吃这只猴子。哎呀!我一听,那还得了,怎么可以当街如此残杀猴子?我跑入店内向老板娘提出伸诉,她就吩咐工人把猴带到后面去了,遗憾的我没办法拯救这猴子一命。

汉代诗人有一首佚名的〈巴东三峡歌〉: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诗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这两首诗歌可以看出,为什么猿鸣三声泪沾衣?为什猿声啼不住?原来这是有典故的!

再看柳宗元的〈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被贬到永州荒凉之地,心情抑郁愤懑,寄情山水,排忧解愁。诗意是说,孤寂的我被贬永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哪里还有泪可流,哪里还有肠可断啊?

愁肠寸断或哀肠寸断有其典故:三峡自古以险绝着称,江面迂回曲折,两岸山崖连绵不断,绝壁高耸,猿猴亦多,啼声不绝。当地人常唱这支古老歌曲: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凸显猿猴啼鸣,令人悲哀伤感!

肠裂寸断

相传东晋时,大将桓温率部下入蜀,泛舟途经三峡,部下一人上岸捕获一只幼猿,母猿看到幼猿被捕,无法施救,悲痛万分,沿江攀崖跳跃跟踪,一路哀号。约行百余里,母猿奋不顾身从危崖上跳到船中,立即身亡。众人剖开母猿之腹,只见其肠已裂成寸寸小段,仍大惊,咸认是母猿思念幼猿,过于哀痛所致,不禁为其母爱震动。

从以上故事,可见至性的猿猴母爱,不亚于人,人类于心何忍,捕杀猿猴?

反应

 

商余

背篓人/黄福地

【寒窗一剑】文|黄福地

“小背篓,晃悠悠,笑声中妈妈把我背下了吊脚楼;头一回幽幽深山中尝野果哟;头一回清清溪水边洗小手,头一回赶场逛了山里的大世界,头一回下到河滩里我看了赛龙舟,哟啊啊……哟啊啊!童年的岁月难忘妈妈的小背篓,小背圆溜溜……”

宋祖英唱的这首《小背篓》,曲调幽雅,散发朴实浓厚的乡土气息,不知风靡了多少歌迷。我在中国旅游,见过少数民族用竹篓背小孩,故对这首歌留下深刻印象。

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多数住在山区,尤其是在云南、贵州、四川、湖北湘西一带,由于山路崎岖,有者要攀爬崇山峻岭,危岩峭壁,交通不便。他们只能步行,要到城里购物或市集买卖,就要背着“背篓”,把各种必需品装得满满,沿着漫长的山路,一步一步踏着回家。有者则背负农产品到城里去卖,然后换成必需品。

我非常敬佩这些少数民族,能背比其体重更重的东四,爬山越岭、如履平地、健步如飞、体力之惊人,令人咋舌与敬叹,这是生活磨练出来的洪荒之力!

男女老少离不了背

住在城镇的少数民族,似乎与背篓离不了关系。男女老少,背篓好像离不了背,出外购物,把所有物品往背篓一放就可,胜过本地妇女提着菜篮买菜。

有的妈妈在背篓里垫上小棉毯,再把小孩抱进背篓,既安全又舒适,小孩睡觉玩乐皆可。这样将背篓背上,母亲就可以腾出双手干活了。所以,很多人是从背篓里长大的,而我们城市的小孩,却靠手推车或女佣的照顾。

背篓已成少数民族不可或缺之物,它如沙漠之骆驼、江河之舟楫。而小背篓也渐成他们的民俗艺术品,用竹编织而成,样式各异、花色繁多、图案新颖、实用美观,可成为收藏纪念品。

大背篓则编造宽大结实,风格粗犷,可背负柴米重物。由于要背负重物,市面上就有“背篓人”应运而生,成为特殊行业,只要客人买的东西太多无法拉回,就有背篓人会替他们背负回家,自然要付费的。

中国有背篓人,我们大马也有背篓人,我们的背篓人就是原居民!

我爱吃山榴梿,曾驱车到山区寻找山榴梿,果然不负所望,终于等到一位原居民,背负一大篓的榴梿,骑着摩托而来。他虽然身材瘦小,却很扎实健壮,身上看不出有多余的赘肉。他举重若轻,沉重的榴梿若等闲,可知他在山林捡拾榴梿,背上背下,若是我们根本扛不上这个担子。

六十年代初,我还是一名少年,我有一名堂兄常骑摩托到各地的原居民村落,售卖一些生活必需品给他们,有时我也兴致勃勃随他前往,看到他们也是背着背篓穿行于山林。

有一次,跟随原居民到榴梿山,我们空手爬山都很辛苦,而他们背负一大箩的榴梿,毫不吃力,行走山间,轻松自在。

不在山林走,哪来铁脚板?这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有神助,孔武有力,而是他们经年累月,靠山吃山,在山林垦殖劳作,奔走狩猎,与大自然搏斗讨生活,熬了多少苦,才练就了一身的劲力。光靠祷告,上苍不会赐给馅饼,只有劳作与付出,才会有收获。

所以,人须要接受生活的磨练,才能成就自己,而非己身具有的。

反应
 
 

相关新闻

南洋地产